书城社会科学媒介教育论:起源、理论与应用
19696800000031

第31章 媒介教育内容(2)

三、媒介功能

媒介功能是随着时代而变迁的,也与不同国家的政治制度密切关联。中国的新闻传播媒介承担着两个主要的功能:一是作为党和国家的喉舌承载非常强烈的意识形态的宣传功能;二是作为娱乐产品生产的产业功能。具体可从如下几个方面来分析。

1.作为信息传递的媒介

媒介因信息传播而存在。媒介的首要功能是传播信息,尤其是新闻信息。在信息社会,党和政府要发布政策、传达政令,听取反馈意见。人们要了解社会、管理社会、监视社会,并对自身或他人的社会行为做出调整,对行动做出判断和决策,很大程度上是依赖于对信息的准确把握,而媒介提供的信息是重要的参考和依据。

2.作为艺术欣赏的媒介

随着人们物质生活的富足,精神生活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各类媒介提供的产品是重要的文化传承和审美对象。不仅如此,媒介也越来越成为平台,为审美主体提供参与到媒介艺术生产过程中的机会,使得传统意义上的受众,成为信息传播者、艺术表现者、感情表达者等多种角色的集合体。

3.作为交流沟通的媒介

人类社会的发展,离不开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的生产,情感沟通日益走向媒介平台,情感交流从私人空间走向公共空间,人际矛盾也通过媒介向社会公开。一方面,当事人情感得以宣泄;另一方面,也为人们沟通类似情感提供借鉴。尤其是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更使远隔一方的人们如在身边,随时相伴;而彼此相距很近的人们也通过媒介沟通不便当面诉说的情感。媒介使得人际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的沟通变得更加畅通。

4.作为环境存在的媒介

由媒介构成的系统如同自然环境,每个人、每个组织都必须通过媒介环境与其他个体或组织交换信息,如同鱼儿离不开水一样,但是,这个环境也同人类社会一样受到了某种程度的“污染”,“偏见”、“暴力”、“色情”等即是环境中的“污染物”。一方面,政府和相关机构致力于“净化屏幕”,提倡“绿色网络”;另一方面,人们也有健康使用媒介的责任,更需要通过媒介教育提升媒介素养及相关应用能力。

四、媒介演进

尽管在学术界还没有公认,但是社会上认为媒介分为报纸、广播、电视、互联网和手机五类,分别称为第一至第五媒体。前已述及,媒介是随着技术的进步而产生和演进的。事实上,在媒介的相互竞争中,每一种媒介都有若干新的传播形态出现,形成融合两种以上功能的新媒介。

1.印刷媒介的产生与发展

印刷媒介之所以成为媒介,是由德国人古登堡发明印刷机(公元1439年)开始的。印刷机的出现使中国人毕昇发明的活字印刷术(北宋年间,公元1041年)发挥了更大的效率,使媒介传播得更远、更广泛,由此形成了延续今日的平面印刷产业。

我国最早的报纸主要有“邸报”、“小报”、“京报”三种。“邸报”大约出现在唐朝,主要内容有皇帝的诏书、命令和皇帝的起居言行,封建王朝的法令、公报,官员的任免,臣僚的奏疏和皇帝的批语等。“小报”大约出现在北宋末年,盛行于南宋,是遭到官方查禁的非法报纸。发行小报的主要是传送官报的各地进奏官,以及一部分坊间书肆的主人。他们在宫廷内联络一批人,为其探听消息,因此,小报的内容并不完全可靠。“京报”出现于16世纪中叶,明朝统治者允许民间自设报房,在封建政府监督下,翻印一部分从内阁有关部门抄来的官报稿件,公开发售。

世界上最早的报纸出现于16世纪,当时欧洲一些城市出现了报道市场、物价、航讯、战争的报纸,并成立了记者协会。1566年,手抄的《威尼斯新闻》改为单张出版,成为世界上最早的一张印刷报纸。此外,1609年出版的德国《报道或新闻报》,是世界上最早的周报;1663年出版的德国《莱比锡新闻》是最早的日报。

现今的平面媒体主要有书籍、报纸和杂志。通常情况下,书籍是不定期出版,而报纸和杂志则是定期出版;书籍的页码多少是不定的,有厚有薄,而报纸和杂志基本上有固定的页码(称为“版面”);书籍多数由个人撰写(如学术专著)或组织编写(如教材);报纸和杂志则由专职记者采写、投稿和约稿等;书籍的规格一般为32开本,报纸规格一般为4开或8开,杂志规格一般为32开或16开。

2.广播的产生与发展

广播和电视属于电子媒介。电子媒介的发展是随着无线电技术的出现而逐步出现的。1920年11月2日,世界上第一座广播电台开始播音,这就是诞生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州匹兹堡市、西屋电气公司开办的商业广播电台,呼号为KDKA——电台利用美国总统竞选的大好时机,围绕这一公众关注的焦点,开始了定期广播。

20世纪60~70年代,在我国的农村出现了一种有线广播。发声设备是由一个压电陶瓷晶体片和扩音纸板组成,放在一个小木匣中,老百姓称这种广播为“戏匣子”或“洋戏匣子”。这种有线广播有两根电线连接:一根电线联接到公社或县广播站,另外一根用铁丝插入地下即可,声音不好时还要在地上浇水。那时,党中央和政府的声音、地方戏曲、天气预报等信息内容就是通过这种简单的装置送到千家万户的。现今,这种广播方式已成为历史的记忆了。

广播发展到今日,已形成由超短波、短波、中波和长波组成的覆盖全球的广播网,无线电广播主要有调幅广播AM,调频广播FM两种方式。调幅广播主要适用于中短距离播音,调频广播主要适用于城市短距离播音,后者可播出高保真立体声广播节目。

3.电视的产生与发展

1924年,英国人贝尔德发明了电视机。1929年,英国广播公司(BBC)开始了电视的试播。1936年11月2日是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也就是在这一天,英国广播公司在伦敦郊外的亚历山大宫以一场盛大的歌舞表演开始了电视的正式播出。这就是公认的世界电视诞生日的由来。

开始时,电视都是无线传输的。1949年,有线电视在美国出现。20世纪80年代,美国等西方国家开始大规模发展有线电视(也称电缆电视)并取代了小区域的共用电视天线系统。后来,美国使用卫星与有线电视结合的方式构建起“空—地”结合的卫星电视传输网,开启了卫星电视时代。

在我国,1958年5月1日,北京电视台(中央电视台前身)开播试验播出。后来,各地建立了众多的电视台,形成了我国独特的“四级办广播,四级办电视,四级混合覆盖”的格局。直到20世纪90年代,电视收看都是免费的,家家户户使用购买电视机附送的室内“羊角”天线或户外的架杆电线接收电视信号。由于城市楼房内电视信号受干扰太大,图像和声音都不理想,后来出现了楼房共用电视天线系统。90年代,有线电视和卫星电视开始进入百姓生活当中。“收费电视”概念随着有线电视的入户被观众逐渐接受。如今,数字电视已在许多城市完成整体入户。

电视终端接收设备——电视机也产生了很大变化。早先的电视机是黑白的,后来出现了彩色电视机;尺寸(屏幕对角线长度)也由小变大,有9英寸、12英寸、14英寸、18英寸、20英寸,直到现时的100多英寸;手动控制调整部分也变成了遥控;最初的球面显示屏也变成了平面和直角;显示部分由阴极射线管变成了等离子和液晶,功能也越来越丰富。

4.互联网的出现与发展

1969年,为了能在爆发核战争时保障通信联络,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署ARPA资助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分组交换试验网ARPANET,连接美国四所大学。ARPANET的建成和不断发展标志着计算机网络发展的新纪元。

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计算机网络蓬勃发展,各种各样的计算机网络应运而生,如MILNET、USENET、BITNET、CSNET等,在网络的规模和数量上都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一系列网络的建设,产生了不同网络之间互联的需求,并最终导致了TCP/IP协议的诞生。

1980年,TCP/IP协议研制成功。1982年,ARPANET开始采用IP协议。1986年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资助建成了基于TCP/IP技术的主干网NSFNET,连接美国的若干超级计算中心、主要大学和研究机构,国际互联网由此产生,并迅速连接到世界各地。90年代,随着Web技术和相应的浏览器的出现,互联网的发展和应用出现了新的飞跃。1995年,NSFNET开始商业化运行。

1994年,我国国家支持建设了CERNET示范网工程,这是中国第一个全国性TCP/IP互联网,与全球的发展几乎是同步的。1995年以来,互联网用户数量呈指数增长趋势,平均每半年翻一番。几年来,中国网民规模呈现持续快速增长的趋势。截至2008年6月底,中国网民数量达到2.53亿人,2007年底美国网民数为2.18亿人,按照美国近年来的网民增长速度估算,美国网民人数在2008年6月底不会超过2.3亿人,因此中国网民规模已跃居世界第一位。

5.新媒介及其特征

近几年,以互联网和手机为代表的新兴媒介日渐进入百姓的视线,尤其是IT业和学术界不少对媒介发展感兴趣的人们更是趋之若鹜,谈及新媒介颇为兴奋,似乎媒介传播新时代已经到来了。2007年1月27日,微软董事长比尔·盖茨(Bill Gates)在瑞士达沃斯的世界经济论坛年会上说,随着在线视频产品日益发展,互联网将在五年内“颠覆”电视的地位。也许,在世界的某些地区,互联网的传播地位会跃升至首位,但现在看来,取代传统媒介的可能性还是极小的。在媒介的发展史上,新媒介出现后,还没有导致旧媒介消亡的先例。

事实上,对于什么是新媒介,没有一个公认的答案。在我们看来,新媒介是相对于旧媒介的,也不可能有一个答案。新媒介不断涌现的主要动力有三个方面:1.新技术出现;2.媒介竞争;3.利益驱动。譬如:手机报、电子报纸(报纸网络版)、网络电台、网络电视、移动电视、手机电视……总是会有新媒介、新新媒介出现。

尽管不能给新媒介一个定义,但新媒介依赖于数字化和网络化技术支撑,具有如下五个方面的特性,从这些特性中可以感受到新媒介的独特之处。

传播互动化传统的有线电视将被数字电视取代,无论是有线上网和无线上网,还是网络电视和手机电视,互动是这些新媒介突出的特性。这种互动化在颠覆传统传播理论中“传者”、“受者”以及“把关人”等概念的定义。

内容海量化新媒介借助数字技术突破了原有的时间限制、空间限制,提供巨量的信息。网络电视频道已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若干个有限的电视频道,手机报纸也不是传统报纸的几个版面了。

文本超媒化新媒介信息的再现符号是多元的。人类的自然声音、文字语言、音效、图形、录制的动态图像、制作的动画等可以通过超级链接集成于一种单一的媒介,传递信息和形象。

使用移动化无论是车载电视、手机电视还是笔记本移动上网,都在把传统电视固定时空的收看行为移动化了。不仅仅填补了原来无媒介的时空,而且随时随地的“人—媒”和“人—媒—人”交流也是触手可及了。

功能整合化传统单一媒介的“地盘”在重新分割和组合。新媒介至少融合两种以上传统媒介的功能而成,既呈现出跨媒介的功能组合,又具有独有的新功能。

第二节媒介的理解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也带动了媒介产业的兴旺,可以预言,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媒介产业仍将是朝阳产业。20多年来,与媒介相关的研究尤其是传播学更是成为一门显学。基于不同的目的和背景,媒介研究出现了许多角度,如传播角度、文化角度、符号角度、社会角度等等,学术界产生了林林总总的理论和流派。我们试图在中国文化背景下,结合国外理念,用中国的视角解读和理解中国媒介。

一、媒介再现

所有的媒介都有用于再现的符号系统,这就是媒介的语言。理解媒介的第一步自然是分析和熟悉媒介语言,考察其发展走向和趋势对媒介再现的影响。

就传播功能而言,人本身既是传播者又是传播媒介。媒介的发展史就是媒介语言的进化史。语言本身就是一种媒介,既是人类直接交流的媒介,又是通过技术媒介进行间接交流的媒介。事实上,媒介的发展使得“语言”内涵早已突破原有的定义和应用范围。

1.自然语言

从传播符号角度来看,人类的自然语言包括口头语言、书面语言和体态语言。口头语言是人类最早的交流工具,与新的纪录媒介相结合以后,传播时空扩展到无限;书面语言的出现才真正使人类的交流第一次突破了时空界限,书面语言与各种新技术的结合,也是平面媒介的发展基础;体态语言更是成为各种视觉媒介艺术的创作的基本符号之一,在此基础上成为独特的表意系统,如国际通用的表示各种体育运动的肢体动作语言。

2.数字语言

用数字“0”和“1”编码的芯片是所有信息的载体,是新数字媒介技术的发展基础。人的身体以外的媒介进入传播过程以后,极大地提升了信息的组织与传播效率。新数字媒介不仅仅承担了很多情况下人与人之间的传播,而且发展成为庞大的媒介传播产业,极大地影响了全球社会各种关系的组织与协调。

3.媒介再现

所谓再现也称表征,原意是指人类使用自然语言符号替代世间万物形成头脑中的印象。媒介再现即是通过媒介语言尤其是数字语言的组织用以表示、传达被替代物的过程和结果。在这种再现的过程中,媒介控制者是有选择的、有侧重的,通过多种媒介手法体现其意志,使得媒介展现出来的形象等与原物出现差异或折扣。

媒介再现分析是非常复杂的过程。不同的媒介规制下,不同的文化背景中,媒介的再现和表现是各异的,因此,在不同的社会制度和文化背景下,分析媒介再现现象会有多种角度,取决于分析者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从而导致各异的分析方式、分析对象和分析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