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媒介教育论:起源、理论与应用
19696800000041

第41章 中学生媒介教育(2)

二、电视中的中学生

尽管培植理论、社会学习理论的研究者关注了电视对中学生的影响,尤其是娱乐化的节目内容对其自身的行为和态度的影响,但是对电视中的中学生形象的分析却显得不是很多。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表明,中学生更倾向于模仿和他们自己有共同之处的原型的行为,譬如说对同龄人的模仿。因而,分析电视中的中学生形象对中学生与媒介研究是非常重要的。

一项美国的研究分析了1969~1985年间的数据,关注到电视黄金时段中学生角色的特点。研究发现,电视中的中学生与现实中的形象并不完全一致:尽管处于10~19岁年龄段的人大概占美国总人口的15%,但是这部分电视角色只占8%的黄金时段。在这一时期,各个年龄的男女比率都是男性占优势,在青年角色中男演员与女演员的比例是3∶2。该研究还分析了作为犯罪者和受害者的可能性的对比,发现中学生尤其是女性比中年人更容易成为受害人。研究者把这些发现看作是社会力量和地位的衡量标准,从而得出结论,相对于中年人而言,中学生尤其是女性在电视中更容易被忽视或者被鄙视。而在另一项研究中,研究者进行了好与坏、成功与失败的角色类型的对比。发现与中年人相比,中学生更多地以善良、成功的角色被再现。同时,在10~14岁的中学生演员中,10个中有8个都特别重视家庭生活,在黄金时段电视节目中,在他们与家人的互动中就可以表现出来。因此,尽管中学生的角色是相对少且无力的,他们仍被看作是良好的、恋家的而且勤奋努力的一代。

另一项研究中,从6个无线广播电视网黄金时段播出的娱乐节目中,较为广泛地检验了电视中的中学生形象。研究者关注了其中中学生面临怎样的问题、怎样选择问题以及解决问题,喜欢参加何种活动、喜欢讨论何种青春导向的话题以及他们之中酗酒吸毒的比例等。中学生在节目中表现出来的问题更多与爱情、友情或家庭事务有关,而关于工作,学习和个人健康问题的很少。暴力和毒品在中学生面临的问题中占很小的比例,只有4%的中学生会卷入到以暴力行为为中心矛盾的故事线上。在节目中,中学生面临的主要问题中有一半都会被满意地解决,剩下的问题或者是形式上得以解决或者是在片尾留个结尾,而形式上的结果通常是违背中学生愿望的。中学生在节目中,5次解决问题的尝试中,有4次的解决方法都是集体努力的结果,或是朋友,或家人,老师,或是其他成年人的介入。中学生在解决问题时究竟依赖谁,还取决于他们遇到的是何种问题。譬如说,在解决有关友情问题的时候,中学生更可能去找同龄人寻求帮助。在大多数情况下,处理以青年为中心的问题的时候,中学生一般是不会找大人帮忙的。通常,中学生都会显示出一种对需要帮助的人的关心。电视节目中,除学校和校外的环境之外,中学生通常是在家里,写作业一般作为背景活动而出现,工作、家庭杂物和在外面玩也被当作其他的背景活动。尽管9%的人物形象是酗酒或吸毒的,但在这项研究的45个项目中,这类的插曲只有5个。大约有12%的人参与到某种形式的课外活动中。最后,中学生参与讨论的青春导向问题主要包括浪漫、家庭、社会压力、性以及学校等主题。很明显,讨论中没有社会层面的问题。另一方面的记录也很相似,那就是像政府、商业和社团这样的社会机构在黄金时段的节目中是几乎不被重视的。

在中学生最喜爱的戏剧节目的调查中,研究者关注了节目中的中学生形象。研究者尽管只关注了一个季度的节目,但是,这些资料中对中学生节目中的形象是被几代中学生观众所认可的。研究发现,节目是和中学生身心发展的重大任务以及需要解决的矛盾相关的。这些内容包括了中学生与父母和老师的关系,在学习和发展方面的取向,性和爱、形象、体形、心理与生理的健康等方面。

中学生喜爱的节目承认了中学生性行为的现实,但是却提供了混合的中学生性爱信息。一些情节中提到了中学生的早期交往,其中所表现的形象各有不同,有的男孩将童贞作为失败者的“标志”,也有的中学生认为这个年龄不需要性感的装饰。节目刻画了迷人的中学生原型,他们中有的有意地守护着童贞,有的对性已迫不及待,有的已经发生了性行为。在节目中大多没有关于安全性行为的讨论,因为这些节目根本上忽视中学生性行为或者把安全性行为的方法看作是尽人皆知的事。

在大多数电视节目中,导演喜欢拍摄苗条,有魅力的女性,但却很少拍摄英俊的男性;中学生喜爱的节目中也很少有主演是“胖子”演员,也几乎看不见中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画面。电视节目中所表现的角色经常是导演通过一定的电视“审美标准”限制下的中学生,而在实际生活中那样“美丽”或者“苗条”的女性中学生也是不多见的,或者并不是在电视中所见到的那样多。

在中国,电视中的中学生形象与其他国家的有所不同。首先,由于在国家广电总局的管理下,对国家及地方各级电视台播出内容的控制较为严格,关于暴力、性的内容很少涉及中学生,一般会通过一定的审查环节使这些内容难以播出。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中国电视中的中学生形象对其的发展不存在负面的作用。譬如,电视中男女的性别比例过大、多种形式的男女性别刻板印象等等问题,使得媒介中的中学生与现实中的中学生,以及中学生的实际生存环境与电视中的生存环境存在一定的差距。这对生活在现实中的中学生是否会产生一定的负面作用,尚需进一步实证研究。

三、杂志中的中学生

相对于其他媒介而言,尽管电视、网络、手机成为中学生使用较多的媒介,但是,杂志在印刷媒介中仍然一如既往地满足着中学生的需要,尤其是女孩的独特需求。譬如,面世于20世纪40年代的《17岁》,这本以中学生为中心的杂志成为美国女性媒介文化的主要来源。男生和女生在阅读杂志的时间上相比没有太大区别,但是男生或许会有更多的满足爱好的活动,如电子游戏和体育运动,等等。所以,很少有专门以男生为目标读者的杂志。这一点和成人杂志类似,以女中学生为目标读者的杂志,在美国有50%~70%的较为恒定的阅读群体。

因而,有关杂志中的中学生形象的研究,也一直集中在女生读者上,并且一直围绕着性别特征和性别角色的社会化问题而展开。虽然研究不是从中学生杂志中单独地看中学生形象,但是这种刊物的读者较为精细的对象化,使得其中的内容多是为了满足中学生的兴趣,基本上再现的也是中学生的形象。中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满足了她们对时尚、美丽、明星、爱情和性的需求。

在一项对20世纪80~90年代中期的著名杂志进行的研究中,研究者发现,杂志中关注性及性健康的消息,尤其是在避孕、怀孕和性传染病方面的内容所占的比重较大。在1993~1996年间,中学生女性杂志用同样数量的版面来介绍性健康和性问题,但是后期发现,描述非健康性问题的空间与性健康问题的相比速度在不断上升,中学生被含蓄地描述为性活跃,并与生理和心理层面的性交往的利益与危险作斗争。研究者发现高中女生会在杂志中寻找这类讯息,而在问卷调查的报告中是难以体现出来的。

在中国的书报亭里,《少年文艺》、《少男少女》等杂志曾经让20世纪80年代出生的人分外关注,但是近来却受到伴随着这些杂志成长的“80后”青年们办的青春杂志的冲击。有代表性的如《岛》、《最小说》、《公主志》等,这些杂志多是以主编个人为销售品牌,在他们个人的感召力下,加之作品的图文并茂,吸引了大批12~20岁之间的中学生读者。在内容方面,有的从国外引进适合中学生阅读的选题和内容,注重刊载原创与引进相结合的青春文学作品。有的根据年轻读者喜欢的星座、写作等兴趣点开设版面,贴近性做得非常好,符合年轻读者热衷新鲜、有趣事物的喜好。

实际上,一方面,有人肯定这类杂志的意义,认为其弥补了青春杂志文化的空白,开发了介于青春文学和儿童文学之间的新市场,让青春、悬疑、幻想类型的小说杂志得以蓬勃发展;另一方面,这种现象也引起相关人士的忧虑,担心这类杂志上的文章仅仅注重吸引力或热点,因没有足够的文学价值、缺乏深度而变成一种“快餐文化”。

四、网络中的中学生

网络的逐步繁荣,带来了更多的中学生的网络形象。与传统媒介不同的是,网络中的商业网站模拟报纸和杂志的印刷版面来提供信息,在视频点播中以快捷方式存在的广告密集而无序。网络媒介的基本特征决定了网络能提供代表着不同原型的中学生形象和观点,中学生生活的多样性会以平行的状态呈现,这在早期的媒介中是难以见到的。电子杂志是由中学生写的,写给中学生的,内容也是关于中学生的,个人网页和博客也提供了人们写自传和表现自己的空间,在这里,他们可以贴照片、写简历、写文章和诗词。虚拟社团和社交网络为中学生寻找有同样志趣的朋友提供了一个媒介空间,从这一方面也越来越帮助成人和中学生更加了解当下中学生的形象。这是一种中学生自我表达的突破,由于呈现出来的中学生形象越来越多,我们也越来越难忽视媒介中的中学生形象。换句话说,正因为中学生可以自己描述自己的形象,而且有自己固定的读者,譬如,参与博客文章的讨论,那么,流行文化意识中的中学生形象也会因此而进一步多样化。

第三节中学生媒介教育方式

经过前面的分析,媒介对中学生可能产生各种各样的影响,通过媒介教育来培养与提高中学生媒介素养与能力变得尤为重要。中学生媒介教育的实施要与中学生所处的具体学习和生活环境相适应。借鉴其他国家和地区媒介教育内容与实施方式,结合我国中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媒介使用模式以及教育成长环境,中学生媒介教育可以通过课程方式与社区方式来得以实施。

一、课程方式

中学生的媒介教育课程实施与小学生有相同特点,也有不同之处。两者都可以通过与语文、信息技术、英语等课程的融合,来得以实施。譬如,国家教育部已将信息技术列入中学生的必修课,无论是初中生还是高中生都在接受信息技术教育。媒介教育内容可以通过与信息技术的结合来达到目的,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媒介素养”与“信息素养”之间的区别,“信息素养”替代不了“媒介素养”。目前,高中语文新课标的选修课程中设立了“新闻与传记”系列,媒介教育内容可以尝试与该系列相融合,以选修课的形式单独设立课程。但是,中学媒介教育的课程方式,与小学相比也有很大不同。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无论是初中生还是高中生都面临着较为繁多的规定课程内容,实际上较之小学媒介教育阶段难度可能更大一些。从媒介教育课程的主导教师层面看,学校以升学为主要的教学目标之一,中学教师所承担的教学任务一般也很繁重,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融入新的教育理念与教学内容也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如同其他国家和地区一样,中国的中学媒介教育课程方式也需要更多的模式研究与实践探讨。

二、社区方式

中学生媒介教育的社区方式分为实际社区方式与虚拟社区方式两种。实际社区方式是指中学生家庭生活所在的社区以及中学生所能接触到的其他社区中实施的媒介教育活动。譬如,社区中的招贴栏、宣传栏以及社区建筑墙体等都可以作为媒介教育的载体,社区中有计划地组织媒介教育主题活动也是较好的实施途径。在实际社区中,起到关键作用的是媒介素养水平相对较高的社区管理者以及社区中的每一个人。能否将中学生媒介教育当成社区中的重要任务来完成,与社区管理者的媒介素养水平密切相关。中学生在社区交流中所能遇到的长辈、同辈人的媒介理念、媒介素养水平都将对其媒介教育起到一定的影响。

虚拟社区方式是指在以网络为载体的新媒介形态所建构的虚拟社区中开展媒介教育。如前所述,中学生在大量地使用媒介,尤其是诸多新媒介形态为中学生所熟悉。通过论坛、校友录、QQ群、MSN等所形成的虚拟社区,中学生可以获得大量的信息与观点。不仅可以为其提供识读信息的角度,也可以对其判断价值标准的形成起到一定的作用。如果虚拟社区中的意见领袖的媒介素养水平相对较高,对中学生媒介素养的形成与提高将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