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媒介教育论:起源、理论与应用
19696800000043

第43章 大学生媒介教育(2)

二、大学生媒介使用动机及影响

大学生对网络、手机短信等媒介的使用动机大致可包括四个方面:获得信息、学习、娱乐与沟通。这几方面的使用动机与大学生自身的心理发展需求是相符合的。如前所述,大学阶段在发展心理学中被划定为成人前期,心理学家哈维格斯特曾罗列10项成人前期的发展任务,其中包括学习或实践与同龄男女之间新的熟练交际方式、选择职业和就业、发展作为社会一员所必须的知识和态度、学习或实践作为行为指南的价值和伦理体系,等等。上述成年前期的发展任务,使大学生在心理发展需要的指引下,往往会拥有主动获得有利于学习的信息,并更多地去与其他社会成员进行交往等使用媒介的动机。网络中的海量信息不仅成为学生们获取信息的来源,也被学生作为求知的渠道,来习得或实践作为一个“社会人”的价值、态度等等;使用QQ、MSN、E-MAIL等形式进行及时、即时的跨越时空的沟通也是大学生掌握熟练交往方式的有效手段。

发展心理学认为,成年前期面临很多从未遇到过的困难,过去有父母照顾饮食起居、老师督促日常学习,而今独自在外读书,一切要靠自己,还要面临社会关系、经济压力等等问题,必然是一个与过去中学阶段成长期不一样的“多问题”时期。因此,良好的适应,就成了这个时期的主要发展课题。有的学生完成了形式上的适应,但并不意味着心理上的适应。如果适应不良,就可能产生心理问题。因此,大学生在完成上述成长任务的同时,心理层面所产生的压力感、郁闷情绪需要宣泄的渠道。一位大学生受访者说,“网络也是我现在和朋友联系的一种主要方式呢,我也会通过网络写我自己的博客,来记录下我的身边发生的每一件我认为有意义的事情和我的真实想法,通过这种方式来宣泄我的感情,也让我的朋友通过我写的博客来了解我最近的状况。”在网上收看互动电视、下载电影、打网络游戏等和网络有关的娱乐形式以及使用博客宣泄情绪等都是大学生在成年前期所出现的种种适应过程中缓解心理压力的途径。

在一次大学四年级的本科课堂上,笔者给学生讲述一则“一孕妇怀有五胞胎”的假新闻的出现及纠偏过程,最初提到这个案例而没有指出是假新闻时,学生中有人惊呼“这真是个奇迹,让人类惊叹生命的奥妙”,而让学生们对该新闻谈个人看法时,没有人对新闻事实本身产生疑问。显然,大学生对媒介的认知缺少恰当的认知观引导,媒介中的虚假、不合理要素将对其发展形成负面的作用,而且,我们还注意到,即使是认为媒介信息不能全盘接受的大学生,其对媒介的认知观也多是在自发状态下形成的。

新媒介给大学生带来了方方面面的影响。譬如,尽管大学生的身心发展趋于成熟,但是网络内容的复杂性使得其中蕴涵的意识形态、世界观、价值观、道德观和伦理观等容易使大学生思想上产生混乱,导致某些观念的偏移;长期沉溺于网络世界,迷恋于五光十色的数字化空间,难以实现虚拟空间现实和客观现实的角色转换,从而可能产生严重的心理异化现象。由于缺乏社会沟通和人际交往,导致出现孤独不安、情绪低落、紧张焦虑、责任感缺失和欺诈心理,造成人格扭曲,甚至误入歧途,等等。一项对高校研究生网络使用调查发现,高校研究生网络依赖的总发生率为19.9%,其中男生网络依赖的发生率为22.8%,女生网络依赖的发生率为17.3%,高校研究生中存在网络依赖现象。使用网络不当导致的网络依赖等问题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社交、工作、学习、家庭生活方面也造成负面影响。

如何应对因媒介接触所产生的负面影响?大学生对于“如何培养自我的媒介素养”,其观点各不一致。有的认为,“一个有文化、有素养的人都知道怎么做,从我们呱呱坠地开始,父母就教我们如何做人。做人正直,做事当然也会磊落。”也有人说,“自己浏览群书吧”,显然,他们将媒介素养与社会基本素养等同,认为其媒介素养可以伴随成长而逐渐形成,自我学习是培养媒介素养的途径。在笔者的访谈中,受访者都没有上过以“媒介教育”命名的专业教育,而且除一位受访者认为自己在本科学习阶段选修的造型艺术、艺术概论、音乐基础等课程对其媒介素养的提升起到一定的作用之外,其他受访者自述,就连相关的课程都没有上过。一位受访者认为,没有开设这类课程的原因在于,学校没有意识到其必要性,而且即使学校开了,他也不会主动选择学习。受访者还表明,即便学校开设类似的课程或者举办类似的讲座,他们也不会主动选择,他们认为“每天都在用”媒介,而不需要去学习。

可见,大学生在与媒介的“共生”状态中,他们对媒介素养的理解及对媒介内容的批判性解读也需要合理的引导。就目前而言,中国的媒介教育至今没有全面开展与实施,对大学生主体而言,其身心发展需求又表现出十分必要。如何搭建和完善媒介教育的实践平台,是新媒介视阈中开展媒介教育的关键所在。

第三节大学生媒介教育的实施

对应于大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以及媒介接触行为,结合大学生的教育环境,大学媒介教育的实施可以依照下面的方式展开。

一、通识课程

开设“媒介教育”的通识选修课程,或者在条件允许的学校里,将媒介教育设为通识教育必修课程。目前,云南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南京大学、浙江大学、安徽大学、东北师范大学等高校开设了面向全校大学生的媒介教育课程。以云南大学的《媒介素养》课程为例,由新闻系六位教师共同完成,采用专题式教学模式,各老师根据自己的研究专长,在统一的教学大纲和体系指导下分别完成教学工作,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以理论、观摩、讨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譬如,组织学生“志愿者”队伍,联系小学校,由学生去完成对小学生如何识别广告的辅导和教学,由同学自己组织教学实践。

我们认为,对于大学生来说,通过单列的通识课程形式开设的媒介教育课程,是比较适当的方式。目的在于使大学生学习有关媒介的理论知识、培养自我对媒介内容的批判性识读能力、利用媒介来发展与完善自我,并通过使用媒介来实现传播的目的,从而形成“人—媒”和谐共生状态。一般情况下,大学媒介教育的师资以新闻传播、影视艺术、教育技术等相关专业的教师为主。

二、直接融入课程

目前,不少高校都已开设美育、德育以及其他艺术教育课程,而且已经搭好了教学与实践的平台,可以通过将媒介教育的内容与这些已有课程的融合来达到媒介教育的目的。

在笔者的一项研究中,探讨了媒介教育与美育结合的可能性与可行性。媒介教育与美育在理论和实践上的融合,既是对大学生美育理论和实践在新环境下的一种发展,又能利用现有的大学生美育教育的平台,使大学生媒介素养与审美素质的培养更有效;同时,也是对媒介教育本土化的合理和有效尝试。

从媒介素养的内涵看,媒介素养的维度中包含审美方面的素养。前已述及,媒介素养是多维度的,是由信息的多种构成形式所决定的。媒介信息中包括认知信息、情感信息、审美信息和道德信息,其中,审美信息主要指艺术方面的信息,如视觉画面解读和音乐方面的感受。显然,缺乏审美方面的素养,也不能更深刻地理解媒介内容。从美育的实践目的看,大学美育的任务大致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其一,帮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其二,塑造健全的审美心理结构;其三,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审美能力。大学美育的三个实践目的与媒介素养教育中对审美信息素养的培养目标是比较接近的。如果可以在美育教学中将其他三个方面的素养内容加以融合,即可利用现有的美育平台实现媒介教育的目的。

大学生作为媒介使用者,一方面,审美的能力的提升是他们所向往的,收听音乐或观看美术、电影、电视片作品等审美实践活动都是大学生所乐于参与的;另一方面,尽管大学生对“美”的追求极为向往,但是,审美观的欠缺,对其审美能力的提升以及审美心理结构的形成都起到一定的妨碍作用。大学生属于成人前期,发展心理学认为其审美观的形成,受到心理因素、社会因素、审美实践等因素的制约。大学生审美观的形成又是建立在个体审美态度和审美能力发展的基础上的,难免会出现审美评判的盲目性与鉴赏力不高的情况。假如我们试图消解制约大学生审美观形成的因素,那么,心理因素与社会因素是难以捕捉的,而审美实践活动却是相对可以把握与控制的。以新媒介视阈中的媒介内容作为大学生审美实践活动的对象,把媒介教育中对审美素养的培养与适当的审美观培养结合起来,或许是培养大学生审美观的合理途径。

三、间接融入课程

将媒介教育理念融入其他课程中。由于教师同大学生同样,每天都在使用大众媒介,在教学中能容易地举出与媒介内容的理解、分析、评价与制作、使用相关的例证,因此,教师媒介素养的水平以及教师在教学中对媒介教育实施的关注都将对大学生媒介素养的培养与提高起到一定的作用。可以通过对全体教师媒介素养的培训来间接达到对大学生媒介素养培养的目的。

四、主动参与活动

增强大学生自主媒介素养提高的意识,积极参与媒介教育活动并选修相关课程是媒介教育的关键。如前所述,无论何种形式的媒介教育,都需要大学生的积极参与,方能达到一定的效果。学校与教师提供了媒介教育课程、安排了媒介教育活动、设计了媒介教育方案只是从教育的一个方面做好了准备,大学生自主意识与参与教育的主动性都将对媒介教育的效果起到决定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