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报纸是“谁”:美国报纸社会史
19696900000014

第14章 故事模式:发现新闻,使之具有人情味(1)

一故事模式及其特点:以戏剧化的方式

描写生活中吸引人的事1833年9月3日,《纽约太阳报》(New York Sun)创刊,莫特将随后与之类似的一系列便士报的出现喻为“太阳东升”(Mott,1962:215),这的确是美国报纸的新气象。

《太阳报》采用街头零售的方式,价格低廉,只售1便士。当时的报纸一般是订阅而非零售,一年的订费在8-10美元之间,如果到印刷所购买单期报纸,则为6便士,而普通工人一天的工资不到85美分,一年的收入在300美元左右,报纸对他们而言算是一种奢侈品。该报有4版,每版的大小相当于现代小报的2/3,头版分3栏。报纸以新闻报道而非言论为主,报道的内容主要是当地发生的事件,包括大量的犯罪、法庭新闻,取材多是无足轻重的琐事,但读来却饶有趣味。在短短6个月里,《太阳报》的发行量便达到了8000份左右,几乎是与之最接近的报纸的两倍(埃默里等,2004:127);1834年其销量达到10000份,“在美国已无报能比,在世界除了英国的一两家报纸外也鲜有敌手”(Mott,1962:224)。

1830年以来,有35家便士报在纽约创办,除了《太阳报》和《纽约先驱报》(New York Herald)以外,其他报纸都夭折了。到1840年,美国四个最大的城市都有了便士报。这些报纸和随后出现的黄色新闻报纸都采取了类似的报道模式:

1.事实选择上,偏向于选择能够吸引人的事实,到黄色新闻时期更加强调事实的刺激性,题材上集中于犯罪、灾祸、性丑闻和奇异事件等。便士报大量刊登本地社会新闻,尤以犯罪、法庭新闻为主,国外和本国其他城市的新闻也主要是犯罪、事故、审判,摘自当地的报纸,特别注重趣味性。《纽约论坛报》(New York Tribune)曾宣称憎恶“不道德和罪恶的犯罪报道、广告和其他玷污主要便士报版面的事件”(Mott,1962:270)。但不久,为了吸引读者,增加销量,《论坛报》自己也开始刊登雷蒙德精心撰写的关于考特谋杀案件的报道,几个月后,《论坛报》自己也开始刊登广告。《先驱报》曾用头版整版篇幅报道鲁滨逊-朱厄特(Robinson Jewett)案件,引得其他便士报纷纷效仿,甚至费城的便士报也不例外。在此期间,《先驱报》的销量增加了3倍。1836年时,《先驱报》拥有2万读者,而到了1860年,它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日报(埃默里等,2004:131)。

普利策在圣路易斯之时,其《邮讯报》(Post Dispatch)就喜欢报道关于谋杀事件、犯罪行为和两性问题的消息,还喜欢用煽情的手法描写殴打、私刑、绞刑和暴死等新闻。当他接手《世界报》(World)时,第一期的头条就是关于新泽西州发生造成百万美元损失的风暴的报道。另一些头版报道则是对一名判了刑的杀人凶手的访问记、对华尔街的一名跳楼自杀者、在匹兹堡执行的一次绞刑、海地的暴动以及一名被冤屈女仆的悲惨状况的报道。第二天,《世界报》的新闻就成了纽约市民街谈巷议的话题。在其出版的第一个月里,位于头版的本地和电讯新闻的“标题”极具吸引力,诸如“尖叫饶命”、“只因一个女人的爱”、“一位母亲的罪恶”等等。威廉·赫斯特(William Hearst)的《新闻报》(Journal)常常报道日常生活中那些浪漫和富于戏剧性的事件,在某期的二、三页上,有通栏标题“女人——她悲伤、恋爱、欺骗;她仇恨、恐惧、同情、死亡”,标题之下是一系列的新闻故事和插图,都以女子为主人公(Bleyer,1927:369)。

2.就事实呈现而言,报纸极尽渲染之能事。便士报新闻报道经常采用的一种写作手法是加强对事件细节的描绘,通过对事件场景的描述来达到吸引人的效果。贝内特动用了他报纸的全部手段来报道鲁滨逊-朱厄特案件。他激起了公众对此案的极大兴趣,因此当被告出庭受审时,法庭竟然无法继续听取证词。《先驱报》报道此案所用的笔调,从该报在对法庭开庭及庭上骚乱的主要报道之前加上的这则“引子”中可见一斑(转引自埃默里等,2004:130-131):

少校——县治安官,均致力于恢复维持秩序——然而均无济于事。室外暴雨滂沱——室内暴民作乱。法官和法警们离开了审判庭。鲁滨逊被带下法庭。就在本期号外付印之时,公共当局正在设法清理厅内的暴民。

为何不召集民兵呢?

我们还将提供最后一刻的情况……这场血淋淋的活剧的神秘性在增加——增加——增加。

《新闻报》曾对1897年纽约一个望族举办的化装舞会进行过报道,整个头版都被舞会的插图所占据;第2页有一个4栏的插图,插图被一圈部分客人的侧影肖像包围着;当时一位著名的杂志艺术家所绘的图画几乎占据了整个第3页;在第4页有两个宽达7栏的插图,“描绘了某些没有参加舞会的人,为的是和400位到场者相比较”;在第5页报纸提供了一些数据,说明整个舞会花费超过36万美元(Bleyer,1927:363)。

第二种方法是在版式上通过字体、特大标题、插图还有其他特殊处理的方法,以最醒目的方式凸显报道事件。《世界报》标题用词就常押头韵:“血的洗礼”(Baptized in Blood),“小洛塔的情人”(Little Lotta's Lovers)等等(Bleyer,1927:328)。在黄色新闻时代,不仅是性、犯罪等社会新闻,几乎新闻报道的所有内容都被赋予煽情和夸张的方式,科学发现也不例外。对于发现的化石,《世界报》的报道题目是“真正的美国怪物龙”,还附有一张占了半页纸的插图,题为“5000年前的生物一跃而出”(Bleyer,1927:358)。即使是重大的战争报道,也采用这样的处理方法,《世界报》和《新闻报》利用美国新闻史上前所未有的吸引人的方式报道“缅因号”事件,以求抓住读者。报纸第一次使用横跨整页的标题和整页的插图。在冲突前一个月,《世界报》通常在头版采用宽达两个4栏、上空一行的标题,而横跨整页的标题也很常见。4月1日,通栏标题为“西班牙必须马上决定要战争还是要和平”,并且,还有两个8栏宽的边框;4月7日,通栏标题为“总统和国会因战争而团结”,同样有两个8栏宽的边框;4月11日,通栏标题为“麦肯利总统不再等待。今天就向国会发出咨文”。最大的通栏标题出现在4月14日:“国会以322票对19票批准战争。空军已经飞向南部,也许是到圣汤姆森”,为两行字体一英寸高的上空标题(drop-head)。

4月17日,一行通栏标题,字体有一英寸半高,但只有两个字:“宣战”(Bleyer,1927:342-343)。《新闻报》的煽情手法与《世界报》相比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在1898年2月21日,该报采用题为“全国战争狂热”的通栏标题。编辑阿瑟·布里斯班(Arthur Brisbane)还利用美术字做标题,用两三个字就填满报纸的头版。他在1898年晚些时候写道:“在没有出现最大的铅字时,可将‘必战’两字排成一行横贯全版。这两个字果真被排成一行,并且被爱国报童沿街喊叫了多次。既然战争必将爆发,这也就无妨了”(埃默里等,2004:252)。“缅因号”事件后的三天里,《新闻报》的发行量分别为1025644份、1063140份和1011041份(Bleyer,1927:374)。赫斯特在使新闻吸引人方面不遗余力,他不断试验噱头和更具有吸引力的新闻呈现手法。他试验过很多排版式样:采用对称的标题形式、醒目的铅字体等等,他创造了一种与众不同的、后来为其他许多报纸所效仿的样式。《世界报》甚至对其社论版也进行了彻底的版面改革:运用较大的字体、较宽的版面、四周加框,还有一个占去半页篇幅的引人注目的图画。

这种始于《太阳报》而被《世界报》和《新闻报》发挥到极致的报道模式被称之为“故事模式”(Schudson,1978:89),故事模式的最大特点是以戏剧化的方式描写生活中吸引人的事。它的目的就是给读者讲一个好听的故事,这是美国“国内悲喜剧第一次在报纸上上演:它像‘戏剧一样好’,读者们感到十分有趣”(Mott,1962:224)。故事模式兴盛的时期从19世纪70年代延续至19世纪末。虽然1833年《纽约太阳报》即已创办,但19世纪30年代到60年代仍属政党报纸时期。

与先前的报纸相比,故事模式的新意有二:第一,发现了新闻。关于“发现了新闻”,并不是说故事模式首创了新闻,它主要有两层含义:

1.在故事模式中,“新闻”战胜了社论,“事实”战胜了“观点”(Schudson,1978:14)。与政论模式中屈从于政治言论下的新闻不同,在故事模式中,新闻开始取代社论在美国报纸上占据首要位置。此时,许多较好的报纸开始将重要新闻放在报纸首页而将广告移到内页,显示出对新闻的重视。特别是报纸增至8页以后,广告一般在3、4页刊登。而在此之前的1801-1833年间,一份典型报纸的版面,1版是广告占3/4,余下的为文学或政治言论;2版是新闻版,刊载外国和国内新闻,并附有政治演说或读者来信;社论和本地新闻为3版内容,并留出广告与杂著的版面;4版则全部为广告(Mott,1962:200)。内战期间,早已成为全美新闻重镇、唯一拥有8版报纸的纽约,几乎所有报纸皆以新闻资讯取代了原先一向占据头版的广告。这种新的版面安排使得新闻而非评论成了新闻媒体中最重要的内容项目。到了1890年的时候,通常大日报的首页都不再有广告。而由于新闻内容占版面的比例越来越高,评论性内容也逐渐与新闻相区别,格里利的《纽约论坛报》是全美第一份将“言论版”独立出来的报纸。

《春田共和报》(Springfield Republican)编辑塞缪尔·鲍勒斯(Samuel Bowles)尽管对于贝内特的煽情做派不以为然,但对于贝内特对“新闻的开掘”还是给予很高评价:“在贝内特的领导下,《纽约先驱报》是全美国,也是全世界第一份真正领悟到新闻界的第一天职,就是不计代价地去取得新闻的报纸,而这正是贝内特先生此生最大的使命与信念,因此,虽然《纽约先驱报》的政治新闻通常不足征信,社论也没什么价值,但它还是成为全世界报业发展的一项标志。……我们无法否认贝内特先生在新闻业的地位,他是一位伟大的教师,他强调将新闻采集作为报纸的第一要务和利润的首要来源。尽管近几年,有些报纸在这方面已经超过了贝内特先生,但这一原则的提出和成为普遍还应归功于贝内特先生”(Bleyer,1927:208-209)。

在创刊号上就宣称是辉格党报纸的《春田共和报》,同时也强调:“我们的报纸不只致力于政治,还将成为一张新闻纸,特别是本地新闻,还有作为本地事务的论坛”(Bleyer,1927:254)。1851年,格里利指出,在美国:“新闻比社论更重要;报纸都努力最快地提供新闻”(Mott,1962:223)。在庆祝赫斯特掌管《新闻报》一周年之际,《新闻报》发表社论解释其成功的原因在于:“首先,它努力获得一切新闻,《新闻报》意识到经常被新闻业遗忘的,就是寻找需要的新闻。《新闻报》将寻找新闻视为自己的职责,不论新闻在何处,它不囿于先例,也不计困难和代价”(Bleyer,1927:362)。可见,在此时编辑们的心目中,提供新闻已经成为报纸的第一要务,即使是某些依然具有政党色彩的报纸,也认为报纸应当是新闻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