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媒介与民生:电视民生新闻的理论与实践
19697000000018

第18章 电视民生新闻与政治民主化(6)

美国著名政治学家科恩在《论民主》中提出了人类社会民主发展的两个尺度,认为:“一个社会不仅允许普遍参与,而且鼓励持续、有力、有效并了解情况的参与,而且事实上实现了这种参与并把决定权留给参与者,这种社会的民主就是既有广度又有深度的民主。”广度民主关注的是全社会成员参与公共事务的人数比例,深度民主则关注参与者参与的性质及其是否达到充分的程度。当许多人的意见能够充分地表达,并且在政治上能够得到尊重和维护,而不是轻易被少数人否决时,深度民主的社会形态就会在社会中形成。深度民主是有一定信息基础的,公民对公共事务积极的思考、决策、参与都离不开信息的支持。民主社会中应当具有一定的机制,让更多的人能够接近使用大多数信息。

这一观点似乎对公共领域的构建提出了一个要求,那就是公民参与民主或者说参与公共领域的表达和意见交流并不仅仅在于其形式,还要考虑其内容,看是否值得社会公众共同关注,并且这种关注是否收到了好的效果。由此看来,民生新闻公共话语平台的构建也存在一个广度与深度的问题。孙旭培教授将“公共新闻”定义为“培育和营造公民社会、监督和构建公共领域、报道和指导公共事务、交流和引导公共意见”。我们注意到他使用了“公民”这一概念,而不是市民。斯宾诺莎认为:凡是根据政治权利享有国家的一切好处的人们均称为公民;凡是有服从国家各项规章和法律的义务的人们均称为国民。

因此,“公民”本身就包含了一种权利因素在其中,“公民”是属于政治学、法律学范畴的,而“市民”是属于社会学范畴的,公民与市民一字之差却体现出政治行为与社会地位方面的差异。从政治行为而言,公民是政府决策的参与者、民主政治的主体,而市民是政府决策的接受者、民主政治的边缘群体,二者的政治地位可见一斑。从新闻信息传播活动而言,公民是信息传播的主动参与者,是传播权与知情权中的主体,而市民却是信息传播的被动接受者,是现代社会新闻媒介体系中的弱势群体。因此,民生新闻构建公共话语平台的最终目标应当定位在将受众作为公民而不仅仅是现在的“平民化视角下的市民”,培养出一个现代性社会中的普通“公民”而不是普通“市民”。其未来走向应当是在政府公共意识日益强化的时代背景下,通过媒体搭建的公共舆论平台,以媒体对公共生活领域的积极影响与介入,来阐释民主政治的时代理念,从而塑造民众的公民意识与公共意识,协调公共生活,化解矛盾冲突。而由市民转化为公民,让每一个平民百姓都明确认知自己的民主权利与义务,本身就是中国社会政治民主化的重要目标之一。

3.电视民生新闻构建公共话语平台的现状分析

从上述民生新闻构建公共话语平台的目标而言,体现出的是电视新闻媒介角色的转变:由过去主要以信息传播者与服务者转向公民意识的参与者与鼓动者,以及社会政治民主化的组织者。电视民生新闻通过议程设置对老百姓关心的社会公共事务及相关信息进行有效传播,为政府机构提供与公众进行信息交流与互动的平台,公众意见通过媒介进入决策机构的政策议题,有效地影响政府决策程序,保证决策的科学性,减少决策的盲目性。近年来,在各级政府中逐步推广的听证制度属于政府运作方式和公共决策体制变革与创新的举措之一。1998年5月1日生效的《价格法》,标志着价格听证制度在全国价格决策体制中得以正式建立。全国性的立法听证制度也在2000年3月正式出台,确定在今后的人大立法和行政立法过程中可以推行立法听证制度。在这个制度下,一般百姓理论上都可以不用等政府的指示,就能够主动地提出与他们切身利益相关的社会或经济问题,来要求有关当局召开相关的听证会。听证制度对政府公共决策体制的意义在于为公众参与政府规范决策,增加决策的公正度、透明度提供了一种法律上认可的保障机制。目前,听证制度在全国各级政府部门的逐步推广,与新闻媒介对听证会的积极报道相互促进,特别是电视媒体对听证会的现场直播,往往能直接、形象地向公众展示“听证会”这种崭新的行政决策机制,让公众有身临其境的参与感与认同感。

对于民生新闻构建公共话语平台的尝试,我们可以以湖南经视《都市一时间》为例作进一步的分析,《都市一时间》虽然名为“民生新闻”,但同样关注重大时政新闻,只不过在关注时政新闻时,更多关注的是其给市民百姓带来的影响。在每年召开的全国、全省“两会”期间,《都市一时间》都推出了“民调数据看身边变化”和“双城记”等特别报道活动。“双城记”接通北京和长沙两地,搜索首都民情,聚焦北京城市发展和管理的闪光点,并将北京经验引入长沙进行对比,为长沙的发展寻找更加科学快捷的经验。2007年的全国两会期间,《都市一时间》派出SNG采访小组,推出“小李跑两会”专栏,直接参与到中央电视台、省级卫视乃至凤凰卫视等激烈争夺的时政新闻报道中,以其独特的报道形式,平民化的受众定位,关注到许多与老百姓密切相关的大政方针和施政细则,令普通百姓喜闻乐见。“民调数据看身边变化”是每年湖南省两会期间的固定环节,以省统计局开展的系列调查如:省政府为民办的八件实事、农民增收、城市就业、基础教育等为案例,宣传党和政府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以民为本的伟大成就。同时,联合省人大、省政协,运用短信的方式,对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提案、议案进行百姓支持度调查,以了解哪些问题是市民最为关心和关注的,由此来促进一些热点问题的解决。除此之外,《都市一时间》还不定期地进行立法听证会和消费听证会的现场直播。2005年4月,首次历时8小时全程直播《湖南省消费者权益保护条例(草案)》立法听证会,受到了全国人大的关注和认可,“立法听证会”直播也开始推向全国。此后还直播了《岳麓山门票价格调整听证会》、《长沙开征城市生活垃圾处理收费听证会》、《长沙天燃气价格听证会》、《长沙客运出租车营运价格调整听证会》等多场听证会,让“开门听证、阳光听证”观念深入人心。

电视民生新闻的兴起使得电视新闻由以往单纯提供新闻资讯转而成为公众意见表达、沟通的平台,这是电视新闻媒介功能的新拓展。加布里埃尔·阿尔蒙德称某个集团或个人提出一项政治要求的过程为利益表达。电视民生新闻为公众提供的交流平台就是一种典型的利益表达场所,这种利益表达是通过受众对社会公共事务的民主参与来实施的。在这个平台中,民生新闻不仅促进了市民对自身利益、社区利益、公共利益的关注,加强了市民与政府管理部门之间的沟通交流,协调了社会各利益群体或社会个体之间的矛盾冲突,同时在强化市民的民主意识,促进政治民主化进程方面,逐步成长为社会民主化发展的助推器。电视民生新闻受众的民主参与过程大致体现在以下方面。

受众通过提供新闻线索、参与短信投票、拍摄DV素材、投诉现实问题等等方式发表自己的看法与意见,信息的来源与发布者不再仅仅是电视媒体本身,社会公众也不再是被动的信息接受者,这种转变所带来的效果是多方面的:

首先,电视民生新闻所反映的各类社会公共安全问题以及市民生存状态将对公众起到警示、告诫作用,并对公众的日常行为产生正面影响,甚至使公众自觉成为社会安全的监督员;

其次,电视民生新闻所提供的信息交流沟通平台会促使普通百姓将民生新闻当作解决现实问题的有力支撑,使社会个体利益表达趋于通畅和多元化,这显然符合民主政治建设的基本要求,这种利益表达方式的拓展可以促使社会各方面的政治参与或利益表达机制渐趋完善,从而使公众成为社会公共事务的有效参与者,在传受双方的互动交流中,社会政治文明得以发展,百姓的生存问题得到解决,公共话语平台得以构建。

第三,使政府部门的决策与管理行为公开化、社会化,政府负责人、公共事务管理者通过处理百姓的现实问题而直接面对电视观众,特别是本市、本地域的电视观众,公众也有机会通过电视参与决策过程,了解政治领导人的政治行为,让公众对其政治行为进行评判与监督。

第四,培养公众的民主意识,公众民主意识是公众内在的自由、平等、参与等民主心理意识和民主行为意识的外在表现。政治民主化很大程度上要依靠公众民主意识的觉醒与高涨,良好的公众民主意识是衡量政治民主化程度的重要尺度。民生新闻还在培育公民意识,提高公民道德水平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公民在道德建设中参与社会生活有利于锻炼和提高民主政治建设的主体能力,公民意识的增强有利于填补民主政治建设的主体缺位。如湖南经视《都市一时间》中开辟的子栏目“公德大考验”就是通过电视节目使公民道德的培养成为街头巷尾的寻常事件,广受百姓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