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媒介与民生:电视民生新闻的理论与实践
19697000000039

第39章 电视民生新闻的可持续发展之路(4)

与此同时,学术界对于新技术条件下的媒介融合的研究渐渐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国内较早开始关注媒介融合领域问题的学者有:中国人民大学蔡雯教授以“数字化时代媒介融合发展与新闻传播改革研究”为选题对媒介融合条件下新闻传播改革,特别是新闻传播内容生产与业务拓展层面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彭兰教授则从媒介技术层面分析了数字技术带来的纸质媒介形态的变化,指出新一代电子报刊的开发反映了媒介融合过程所带来的业务形态融合、市场融合、载体融合以及机构融合等各个层面的变革趋势。

复旦大学孟建教授等以媒介社会发展理论为逻辑起点,探讨媒介融合对于建构媒介化社会所起到的积极作用,指出:媒介融合正从更深层意义上建构媒介化社会的社会意义和个体意识,并最终成为推动媒介化社会形成的核心动力。更多的学者是以新媒体研究为主体来探讨媒介融合的实践,对新媒体的产生过程、特点、生存和发展策略等多个方面进行阐释。从整体来看,无论是新媒体还是媒介融合,抑或是融合媒介,业界的实践都可以说是“风风火火,兴味正浓”。

二、数字新媒体技术条件下电视民生新闻面临的挑战

如前文所言,我国新闻业的发展已经步入文化产业发展阶段,这一阶段的时代背景是与数字化紧密相连的。随着数字电视与数字传播技术的急速推进,不久的将来,基于数字化的多媒体传播与接收终端就将代替传统的报纸、广播、电视、电脑而成为新传媒时代的宠儿,这个时代的媒介竞争将不是渠道的竞争而是内容的竞争,传播的时间与空间限制已经不是问题,甚至地域的界限都将是模糊的,而人们对于信息的需求却永无休止。

面对新媒介技术推动下的媒介融合趋势,地方电视新闻媒介可以说机遇与挑战并存。借助于媒介融合与新媒介技术的积极推动,地方媒体可以在与省内外乃至国内外电视新闻媒介的竞争中出奇制胜。同时,媒介融合将改变地方电视新闻媒介的生态环境,使原有的新闻竞争越来越激烈,竞争环境越来越复杂。媒介融合条件下媒介竞争的核心已经由以载体、渠道为中心上升至以内容、产品为中心。电视新闻媒介对信息内容的整合开发与营销将是未来电视新闻媒介活动的核心,电视新闻媒介的核心竞争力将集中在对于信息产品的综合开发、整合营销与市场运作方式上。同时,媒介融合还将对地方电视新闻媒介的传播理念、传播方式、信息共享方式提出新要求,信息发布的手段与方式以及受众的媒介接触习惯将越来越多样化。

对于新媒体技术条件下的媒介融合趋势,电视民生新闻显然还没有充分的准备,也许有人认为电视民生新闻根本不用惧怕新媒体的挑战,因为电视民生新闻的主体受众恰恰是那些平常很少接触新媒体的人,有研究显示:低收入人群是看电视的主体,《南京零距离》、《直播南京》、《法治现场》的低收入人群分别占收视人群的51%、62%、58%,个体经营者、退休者总和分别占收视人群的52%、52%、53%。但是,新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导致了未来的不确定性,特别是以城市人群为绝对主体受众的电视新闻,必将面临受众的流失与吸引力的下降。这一点我们可以从西方电视新闻业的现状中得到启示,美国三大电视网(CBS、NBC、、ABC)的晚间新闻正在走向衰落,它的垄断时代和黄金岁月已经一去不返。2007年,三大电视网晚间新闻的观众总人数为2310万人,比2006年又减少了120万人。原因是多方面的:电视新闻环境的变化,使竞争主体增加而电视观众随着工作与生活节奏的加快却在减少;网络的繁荣加剧了新闻竞争的激烈;新闻精英开始逐渐远离平民大众的利益与价值取向等。在网上,新闻时事是最受欢迎的视频内容。“66%的因特网视频观看者选择新闻与时事,超过电影宣传片、MTV和运动类。在430万12~17岁的美国人中,有180万人每周在网上观看一次以上的新闻时事。”

著名电视新闻杂志《60分钟》的创始人唐·休伊特则认为,美国三大电视网的晚间新闻未来将不得不联合成立新闻中心,共享资源,否则必将消亡。可以预见的是,在网络与新闻的大势所趋下,晚间新闻将不仅仅是一个以主播为纽带的制作团队和播出平台,而是走向从网站到手机的多媒体,以内容的打包者、整合者的身份,成为权威的视频集成组织,在个性化的新闻服务中继续发挥重要的作用。美国三大电视网晚间新闻的命运告诉我们,传统的电视新闻传播方式正在受到网络等新媒体的侵蚀,首先是年轻一代对于传统电视新闻的接触率下降,然后是各类新媒介形态在不断分化电视观众,到一定时候,我们是否可以做这样的假设,坐在电视机前认真收看电视民生新闻的只有那些老年人和没有条件使用新媒介的低收入人群了。

三、数字新媒体技术条件下电视民生新闻的发展机遇及其前景

当然,数字新媒体时代的电视民生新闻并非没有一线生机,新媒体的优势在于渠道,而传统媒体的优势在于内容,这一点至少在目前来看是肯定的。相对于新兴媒体而言,地方电视新闻媒介在内容制作、专业人才、传播经验和社会公信力等方面具有传统的传播优势,特别是对于本地新闻的诠释与解读能力。另外,关键的问题是,电视新闻媒介完全可以与新媒体进行合作,融合新媒体技术的传播优势,广泛开辟新的传播渠道与传播领域,如网络视频、手机电视、无线IPTV等,加速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互动。媒体融合是大势所趋,可以预见,传统电视媒体借助新媒体的翅膀可以让电视节目得到更广泛的传播,可以让观众的参与和互动进入一个全新的领域。事实上,电视民生新闻和新媒体的结合渠道有很多,网络、手机信息的运用早已成了电视节目收集信息、传播信息不可缺少的通道,新媒体既是传播平台,又是电视节目的组成部分。就深圳电视台都市频道《第一现场》来看,网络的运用更早更广泛,网络信息为节目提供了海量的信息和不同角度。与此同时,随着《第一现场》影响力的不断提高,《第一现场》也成为网络内容提供者而被网络所追逐,在以年轻人群为主体的深圳,很多“网虫”通过互联网了解《第一现场》、参与《第一现场》。私人DV、手机电视可以把人人变成信息收集者和传播者,这些新媒体已经或者很快普及到我们的生活中,如果把“利用新媒体来扩展电视更大的传播空间”当成一种发展趋势,“民生新闻”就有保持新鲜活力、不断发展壮大的源源不断的资源。

在弗吉尼亚校园枪杀案中,一名学生无意间用手机拍摄了一段视频,他把视频放在CNN的网站上,随后的8小时,就有180万人点击。这个案例说明,电视新闻开始尝试借助业余摄制者的力量。技术普及的浪潮改变了新闻定时、单向的传播属性,一方面,人们可以通过越来越自由、越来越个性化的方式阅读新闻;另一方面,新闻的互动性大大增强,电视的传统受众开始卷入新闻的记录与传播中。而广州电视台《新闻日日睇》与网络媒体的合作则主要表现在“七点点一点”和“有乜讲乜”这两个板块中,主持人通过浏览栏目网站留言或其他网络信息,向观众介绍当天的新鲜事、热点话题,而观众则通过网络留言和网上参与,同栏目形成互动与沟通,这无疑是电视民生新闻的一个新领域。另外,《新闻日日睇》的内容被制作成节目视频,通过在广视网上播放,不但方便了网民,而且从另外一个途径增加了收视率与关注度。

电视民生新闻与数字新媒体的合作还表现在:民生新闻可以通过捕捉网络动向,收集与节目内容相近或相关的网络信息,及时报道民情。数字化时代的网络汇集了民众对某一热点事件的看法,成为媒体了解公众舆论走向的有益参照。电视民生新闻栏目还可以从网络信息中筛选出有价值的新闻线索,组织采访报道。更重要的是,有了电视民生新闻与数字新媒体的共同参与,形成的新闻舆论声势将更大,影响更深远,更有益于推动事件朝着社会关注的方向发展,最终使问题得到妥善解决。由此看来,数字新媒体时代的电视民生新闻将是一片更加广阔的天空。

综合来看,数字新媒体时代并非电视民生新闻的末日,更不是传统媒体的灾难,目前传统媒体与数字新媒体的融合表现出良好的势头,这说明电视民生新闻与数字新媒体的融合也是可能的,地方电视新闻媒体应该探寻与数字媒体合作的良性通道,以延展民生新闻的品牌形象,扩大受众面和影响力,调整盈利结构,拓展舆论空间,抢占未来多媒体融合发展的先机。如此,电视民生新闻的发展道路将会更加宽广,电视民生新闻的可持续发展前景将会更加光辉灿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