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新闻发言人与媒体——沟通策略与技巧
19697300000025

第25章 新闻发布会报道传播(2)

重视水资源的节约和合理开发利用,既是一项基本国策,也是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不断完善,我国水务事业的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就。法律法规、标准规范、政策措施和科技创新不断完善;城镇供水服务功能不断增强,城市用水普及率达到90.2%,城乡统筹发展区域供水步伐加快;城镇节水工作逐步深入,近三年来平均每年城市节水量约35亿m3,城市用水重复利用率提高到65.9%,其中城市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到75.7%;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快速发展,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51.8%;城市污水再生利用工作稳步推进,北京、天津、青岛等城市建立起一批城市污水再生示范工程,为再生水在国内推广奠定了基础。这些成就对于资源节约、改善人居环境、保障公众利益和公共安全、提升城市功能和城市可持续发展等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王铁宏也指出,水资源短缺和水污染加剧是当前影响中国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世界水大会无疑为我国各级政府、科学研究和工程技术人员以及相关投资商、运营商、设备制造商提供了观摩、学习、交流的绝好机会。从政府管理层面来看,诸如相关法律法规及相关标准的建立和完善、水资源的科学管理和有效配置、水领域突发事件处置、水业市场化改革中的政府监管等等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都会在大会的交流、互动中得到探讨,并获取丰厚的软资源。

公众参与至关重要,2006北京世界水大会也为动员和提请全社会关注水问题提供了很好的载体,王铁宏希望各类新闻媒体充分利用这个载体,做好宣传报道工作。

水环境的改善和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关系到社会公众利益和公共安全,关系到国民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王铁宏最后表示,在国务院领导的关心和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建设部将与国际水协会一起全力办好2006世界水大会,并期待着通过本次会议,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借鉴吸收世界各国水业管理、设施建设、技术设备研发、安全保障等方面好的经验,促进我国水务事业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三、新闻发布会新闻导语的写作

新闻导语是新闻的精华,要用简明生动的语言,把新闻中最重要、最新鲜的事实提炼、概括和展示在开端部分,起到开门见山、画龙点睛的作用。写好新闻发布会的新闻导语,需要注意以下三个方面:

(1)要突出新闻的中心思想,让受众看了导语便对整条新闻有大致的了解。正如刘勰在《文心雕龙·章句》中说:“启行之辞,逆萌中篇之意。”导语还力求用简洁、精彩的文字表达出来,句子越短,概念越少,越容易理解,越引人注目。例如这条由毛泽东撰写的导语:“在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攻击之下,千余里国民党长江防线全部崩溃,南京国民党反动卖国政府已于昨天宣告灭亡。”(《南京国民党反动政府宣告灭亡》)这无疑是解放战争中最重要的也是最新鲜的事实,是全国人民乃至世界各国关注的焦点。这一事实的重要程度是战役前后的其他任何事件不可比拟的,最振奋人心,最有意义。因此,将它写在导语里,是最吸引读者的。

(2)新闻导语要有个性,在表现形式上要努力创新,避免使用空泛的套话。俗套的表达往往会使本来具有新意的新闻难以达到应有的传播效果,因此不能等闲视之。正如美国新闻学者杰克·海顿所说:“导语是促使读者读下去的诱饵,如果导语索然无味,读者看完导语就不再往下读了。”因此,要敢于别出心裁和标新立异,达到“开卷之初,当以奇句夺目,使之一见而惊,不忍弃去”的目的。

(3)新闻导语要形象化,要抓住事物的特征,截取新鲜的画面,适当运用对比、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烘托气氛。例如:“如果一名大夫把日内瓦当做病人,那他下的诊断是:严重的慢性消化不良和呼吸道感染。”(《日内瓦湖的污染》)这则导语采取了独特的表达方法,把日内瓦湖比作病人,将湖受到污染比做得了慢性消化不良和呼吸道感染,拟人的手法和活泼的语言都让人叫绝。

新闻导语的写作格式有:

1.叙述式导语

也叫总结概括式导语,就是直截了当地用客观事实说话,通过摘要或概括的方法,简明扼要地反映出新闻中最重要、最新鲜的事实,给人一个总的印象,以促其阅读全文。这种叙述式导语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对整个新闻发布会作一总结概括。如:

人民网北京(2004)3月11日讯今天上午,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将在人民大会堂一楼发布厅举行记者招待会,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和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主席刘明康就我国金融体制改革和金融监管问题回答中外记者提问。

另外一种情况是,就新闻发布会的某一方面情况或某一问题进行叙述,如:

中新社(2004)3月14日电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今天在会见中外记者时说,对今年的工作,我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安不忘危,治不忘乱,要有忧患意识,看到前进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2.描写式导语

记者根据目击的情况,对新闻中所报道的主要事实,或者事实的某个有意义的侧面,作简练而有特色的描写,为读者勾画一个形象,给人以生动具体的印象,这就是描写式导语的一般特点。一般用在开头部分,以吸引读者,增强新闻的感染力。值得注意的是运用描写式导语所描述的事实、场景、现场、人物等,必须有典型性、代表性,恰当地说明事实。

3.借问式导语

借问式导语就是为了强调自己的结论或某种观点,用新闻发布会上记者的提问作为导语。有些记者的提问本身就很吸引人。这种导语格式可以引起读者的注意,引发读者思考,激起读者的兴趣;能够增强导语的论辩能力与说服力,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借问式导语是一则新闻常用的开篇方法,要点明时间、地点、条件,给人以新鲜感。

4.议论式导语

往往采用夹叙夹议的方式,通过有节制、有分寸的评论,引出新闻事实。一般分为三种形式:评论式、引语式、设问式。

评论式导语。就是在叙述事实的同时,立即对事实作出评价,或把事情的因果关系、现实意义明确地揭示出来。写这类导语时应注意:一定要冷静地、辩证地、客观地对待所要报道的问题;一定要实事求是,掌握分寸,以毫不含糊的事实作依据,切忌夸大其词,以偏概全。

引语式导语。这是最常见的一种导语,即引用新闻中主要人物的尖锐而有新意的语言言辞,给人以强烈的冲击。这里可以是直接引语,也可以是间接引语,还可以是片段引语,而在新闻写作中,片段引语是出现较多的。引语式导语要注意引语要少而精,避免大段引用。如:

中新社(2004)3月14日电中国总理温家宝今天在北京重申,中国的崛起不会妨碍任何人,也不会威胁任何人,也不会牺牲任何人。中国现在不称霸,将来强大了也永远不称霸。

设问式导语。在导语中提出某个尖锐,而又为读者所关注的问题,在新闻中加以解答,以引起读者的关注和思考。这种导语要有针对性,所提出的问题应该确实是当前人们所关注的、感兴趣的问题,不能故弄玄虚。设问后,要用新闻事实作出回答,如:“8点上班的钟声响过之后,中央国家机关多少人迟到?”这是1987年6月15日新华社电讯《一些中央国家机关的情况表明需要加强劳动纪律》的导语,提出的问题非常敏感、突出,一开始就抓住了读者的心。

5.对比式导语

对比式导语就是把现在的情况与过去的情况、把此时此地的情景和另外一处的情景相对比,使之相映成趣。它的特点是着眼于当前,讲过去即为衬托现在。

四、新闻发布会报道原则

新闻发布会从内容上可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是就某一件事情、某一个问题举行专题的新闻发布会,比如国务院新闻办于2008年3月26日上午举行新闻发布会,邀请中国藏学研究中心总干事拉巴平措等四名藏学家评析拉萨暴力事件,并回答记者提问;另一类就是某一重要的新闻人物或党政机关领导举行的新闻发布会,如2008年3月16日上午11时,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应大会新闻发言人的邀请,在人民大会堂三楼大厅与采访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的中外记者见面并回答记者的提问。

新闻发布会的报道应遵循以下原则:

(1)“新”闻重点:既然是“新”闻发布,讲的就不能是“旧”闻。就算是“旧”闻,也要想办法旧瓶装新酒、老树抽新枝。新闻界常常流传一个笑话:这个新闻可以吃很多天!事实上除了第一天真的“新”之外,第二天开始就只是一般的新闻写作了,因此,要找不同的切入点报道新闻。

在新闻发布会上,面对大量的新闻信息,记者要根据自身的读者群和媒体的定位来筛选具有新闻价值的信息。例如,在1997年的“两会”期间,新闻中心共为三个省的代表团分别举办了新闻发布会,3月12日出场的山西省代表团是第二个“亮相”的。虽然前有内蒙古代表团、后有广东代表团的发布会,然而由于各报记者都不希望让自己的报道落入俗套,竟使得这场本该“例行公事”的报道格外生辉。各报通过不同的报道角度,表达了一个相同的主题,即改革开放中的山西在前进。《人民日报》侧重记录了山西省几位领导是如何回答记者提问的;《光明日报》的报道突出了山西省依靠煤、电能源优势发展经济的战略;《经济日报》则在该报的“新闻发布会速写”专栏中围绕着这是新中国成立40多年来山西省第一次在“两会”期间向中外记者发布山西新闻的这一事实,作了一篇简短的小文章。最为独到的要数《工人日报》了,该报的“两会速写”《胡国富表演“绕口令”》一文没有详细介绍会议的全过程,而是描述了山西省委书记胡国富一连串富有激情、绕口令一般的讲话。文中写道:“新闻发布会刚开始,胡国富就用‘绕口令’般的快节奏向记者介绍山西的情况。”“一百多名中外记者在山西省委书记胡国富那快节奏的‘表白’中,感受到山西人强烈的开放意识和求发展的迫切之情。”

(2)强调主题,其他以辅助资料的形式提供:一则新闻一定只强调一个主题,次要的可以放在后面,更次要的或是补充说明的,直接提供附件或是辅助资料即可,否则太多的主题反而会模糊了焦点,变成没有主题。

(3)倒三角形,每段均可独立:除了特殊的特稿、新闻分析或是专题报道之外,一般新闻写作最典型的格式就是所谓的倒三角形。也就是愈重要的愈放在前面,次要的放在后面。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一份报纸有厚厚的几十版,每天见报的新闻上百则,很少有人从头看到尾,如果文章一开始就不能吸引读者和观众,就不要指望他们会看到文章后面的内容。因此,必须以最简短的方式让读者立即明了最重要的内容。新闻稿的开头不必吟诗作对展示文采,应该开门见山、语言简朴。如果读者有兴趣就继续阅读,否则即可就此打住。

(4)重视图片:从心理学角度讲,受众在收看电视节目、阅读报纸和浏览网页时,并不是对每一条新闻或每一个新闻细节都处在有意注意的心理状态,而是有选择的、有预期目的的。这样的心理很容易陷入一种心理惰性,从而漏掉一些新闻和新闻细节。文字导语中的画龙点睛之笔,再配合有冲击力的图片,就会改变受众的这种心理。醒目、恰当的图片一出现就会引起受众的关注,进而激发受众对整条新闻的兴趣,从而提高新闻的传播效果。所以,一幅好的新闻图片的效果往往胜过数千字的文稿。但应注意,图片一定要配合新闻主题,一定要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