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播音主持专业人才培养研究
19697600000009

第9章 教学大纲编排分析(2)

调研中,几乎所有的院校都有这样一个共识:研究播音主持专业教育工作,首先必须了解广播电影电视事业发展的大局。广播电视实践是播音主持专业教育的丰富来源,只有深入了解广播电视事业发展的需求,适时调整、丰富我们的教学内容,才能培养出更多适应我国广播电视事业发展和全球媒体竞争需要的优秀播音主持专业人才。大学负有培养人才与发展科学知识的双重使命,唯有把人类业已积累的知识传授给学生,将他们带到本学科发展的前沿,才能开拓新的认识领域。如果教师不能把本学科领域的最新学术成果、最新技术引入教学内容,就很难使学生具备开拓新的领域的基础。所以,要在符合要求和规范的前提下编制教学大纲,还要保证教学调整的灵活性。

编写教学大纲时,要处理好教学的稳定性与广播电视迅猛发展的关系。有的教师提出,对于同样的教学问题,我们要多角度来看待。从学校的角度来看,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教学内容应保持相对的稳定性,这主要体现在播音发声、播音创作基础等课程上。而广播电视的传媒性质,又要求教学一定要跟上一线的发展,这主要体现在播音文体课程上,这类课程要随着广播电视业的发展而不断地更新。如何跟上时代的步伐,培养出具有综合素质的高质量人才,是编制教学大纲和设定课程计划时重点考虑的问题。

例如,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教学中,以前很有特点的广播播音教学的课程体系、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有些已经不能满足当前的需要了。过去响当当的“三大件”——新闻、通讯、评论的有稿播音教学无法满足当前广播节目的设置对播音员主持人的要求,使得学生难以很快适应广播一线的需求,这主要表现在学生的采、编、播能力的欠缺,整体驾驭节目的意识不足,语言表达样式不够丰富。所以,广播播音教学大纲的调整势在必行。

大纲的编写应体现实用、实效和稳定原则,照顾到普及的需要,又要兼顾先进性、灵活性,应反映出播音主持领域新的成果和水平,在教学大纲中及时安排这方面的内容,根据具体情况安排课时量。

第二节教学大纲编排建议

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教学大纲的编排同其他所有专业一样,应该遵循教学大纲编写的普遍规律,但同时由于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独特性要求,教学大纲的编排又具有一定的特殊性。针对教学大纲的编写现状,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课程教学大纲的编写尤其要注意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

一、处理好统一教学大纲与因材施教的关系

教学大纲是对各学科教学进行规范的纲领性文件,其主要任务是指导教学工作的开展。因此,教学大纲不仅对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做出清晰明确的规定,而且还规定了知识点的具体要求及深度、难度指标。多数教学大纲还规定了详细的教学顺序(有的甚至以章节或第几课的形式出现)以及各部分内容分别占几课时等,这些对一线教师的教学有直接的指导作用,但由于规定过于具体细致,不利于教师创造性地开展教学工作。对于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这个实践性极强的专业来说,怎样处理好统一的教学计划和因材施教的关系对于达到良好教学效果至关重要。

实践表明,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教学,不能简单地照搬普通高校的教学模式,而应认真地开展市场调研,根据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和就业状况以及本校的实际情况,依据本学科的独立性和特殊性来确定教学目的和任务。

播音主持教学属于艺术语言教学,理论讲授与技能的习得所采用的具体方法不同,于是有了大课和小课结合的方法。大课重在理论点的梳理和引导,小课则是对理论的理解、深化和解决问题的过程。重在因材施教、“一对一”的示范引导的专业小课是播音教学的主要特色。大课要求内容系统、有主有次、抽象与具体结合、讲授的难易度与学生的整体水平衔接好,它要求教学必须按照教学大纲制定的规划认真完成,是严格按照教学大纲的“齐步走”;但小课就非常复杂,学生是由个体组成,原则上要因人而异,因材施教。

有声语言的训练,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特别强调个体认知和感悟。小课授课就应该注重因材施教,更讲究师生的互动,老师有必要对学生的学习进度和要求灵活把握。

比如,播音发声是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主干专业基础课,是培养合格的播音员主持人的必修课。通过讲授及有针对性的训练,应使学生较系统地掌握播音发声学的理论知识,逐渐掌握、运用科学的发声方法,以适应接下来语言表达基础学习的需要。播音发声课程分别从呼吸控制、口腔控制、喉部及共鸣控制、声音的弹性和情、声、气的结合等部分,讲述发声的原理和艺术语言发声的要求及需要掌握的要领,并配有较充分的练习材料。通过学习和训练使学生掌握发声的基本理论,运用正确的、科学的发声方法逐步改变和纠正不正确的、不科学的发声习惯,从而达到气息通畅,有一定控制能力,声音清晰、集中、圆润、明朗、朴实、大方,运用声音弹性的变化能够做到情、声、气结合,以适应不同语言环境语言表达的需要。在小课的教学中,针对专业素质、基础条件不同的学生,可以将统一的教学计划和因材施教思想结合起来,灵活掌握教学进度。比如,可以在整体进展的过程中,对学生分门别类作不同的要求,对尖子生、平常生、后进生的训练,可以选用相同的训练材料,但要提出不同的要求,使其达到不同的高度,完成全面提高学生能力的教学任务。对于弱一点的学生,要让他一步步跟上大纲;对于好一点的学生,除了大纲要求,还可以提出下一步的要求,给他们训练的稿子,难度可以适当加大。

在这一方面,中国传媒大学、浙江传媒学院等院校,已经积累了一些相当宝贵的经验,并体现在专业训练之中。但对于部分专业老师较少、师资力量不足的学校来说,这种“一对一”的互动教学就很难在教学大纲和教学实践中体现出来。有的学校不够重视小课教学,大纲中反映出大小课比例失衡现象,学生“上口”训练少之又少。有的学校专业小课基本由外聘教师完成,由于老师流动性大,其教学进度、教学规划缺乏规范的规定,也很难做到因材施教。

制定教学大纲时,如何掌握大纲的统一性和灵活性,如何处理好大小课之间的关系、安排恰当的比例,如何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如何对在教学中占有较大比重的小课进行科学和精细的规范,这都是各院校在制定教学大纲时应该深入思考的问题。

二、处理好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的关系

教学大纲的重点是对教学工作做出规定,主要表现的是基本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要求及若干教学建议,使教师更加关注知识点,关注学习的效果,却容易忽视学习过程与方法,忽视情感、态度、价值观和能力的培养。所以制订与能力培养相适应的教学大纲是搞好课程改革、实现培养目标的关键。

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毕业生,将要走上的是飞速发展的广播电视实践一线,要能适应和符合21世纪人才市场要求学生“上手快、后劲足”的高标准,教学就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加强实践环节的教学改革,培养高素质、强能力的合格人才。所以在课程教学大纲的制定过程中,应以能力培养为主线把知识点和能力要素落实到每门基础课及实践教学环节中。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所学知识学了有用、学了会用、学了实用,强调一个“用”字。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应使教学内容符合和反映广播电视的现状和发展的新形式,具有先进性,突出一个“新”字。

播音主持专业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要培养能在话筒前、镜头前用有声语言工作的播音员主持人。没有能力,将不能从事播音主持实践,所以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把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结合起来,让学生不但掌握一定的理论知识,还要能将知识转化为能力。学生能力的提高,需要老师在教学中辅之以正确的方法,这些观念和手段是编制播音主持艺术教育教学大纲时应该努力涵盖和体现的。

在我们的调研中,综观各院校的教学安排,发现大多数播音主持院校教学大纲的编排还是更多地集中在理论点的灌输,对能力培养的相关环节在教学大纲中体现不多。中国传媒大学的有关尝试值得借鉴。

中国传媒大学播音主持艺术学院一直注重本专业的教学研究与对实践的探索,并已经摸索出一套具有始创性、独特性的播音教学规律。近几年,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在教学改革中提出“要确立节目整体意识,以节目带教学”的理念。在专业教学中,改变过去单篇教学的方法,引导学生确立“节目整体”意识,结合广播电视节目运作现状,引导学生主动去把握节目,不仅仅停留在被动地表达篇章稿件文字状态。在三年级的广播电视播音主持业务阶段,让学生自己找选题、出策划、采访、编辑、制作并主持播出一档节目。在教学大纲中对教学目标的评定就是让学生独立完成一档节目,并请台里的有关专家听评,看学生的节目是否能够达到电台、电视台的播出水平。这样,学生学到的不仅是节目制作播出的有关知识,而且学生的语言能力、综合素质、采访能力、写作能力、思维能力、观察能力等都得到了提高。学生参与节目制作全过程,让学生独立完成播出标准的成品节目,让学生在节目创作的全过程中达到播音表达与创作理论的融会贯通,达到新闻素质的提高,也为做到“一专多能”,培养复合型人才打下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