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有助于进行横向经营效益比较,促进广播电视管理体制改革和管理制度创新企业效益评价的参照系统是各行业经济运行的实际水平值,改变了过去考核中仅按年初计划指标判定企业经营业绩的作法。通过横向经营效益比较评价,扩大了比较分析范围,开阔了视野,能够使广播电视企业看到自身的实际水平以及在同行业中的位置,引导广播电视企业以优秀企业为标准,按市场化要求确定发展方向。
多年来,我国一直采取行政手段管理广播电视,大到投资项目确定,小到具体的各项费用列支,都实行层层上报,逐级批复的办法,不利于激发企业强化内部管理,也无法衡量不同企业单位经营成果的大小,管理效果很不理想。效益评价是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深入分析企业整个经营过程,以反映企业在行业和区域的水平以及实力,并将评价的结论信息反馈给政府部门、所有者、经营者,促进广播电视管理体制改革和管理制度创新。
4.有助于建立约束和激励机制,发挥广播电视企业经营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效益评价是促进建立企业激励与约束机制的重要手段。效益评价的核心是企业的全面经营管理状况,用客观统一的标准,判断企业优劣,作为奖惩依据,具有很强的科学性。而对经营者的激励必须建立在对经营业绩进行科学评估的基础上,使经营者考评与经营业绩评价有机结合起来。既要纠正考核中鞭打“快牛”现象,又要克服讨价还价的弊端,促进经营者改善经营管理,推动企业建立自我发展的激励与约束机制。
5.有助于为内部管理和宏观决策提供重要依据
广播电视产业实施效益评价,可以较直观地、全面地反映出其财务和资产管理中的薄弱环节,掌握广播电视产业的真实财务、会计信息。开展效益评价,首先,为宏观经济决策提供可靠依据;其次,有助于经营者正确评价企业(公司)经营业绩、分析存在问题;第三,为组织、人事部门进行业绩考核、选拔、奖惩和任免提供充分的依据,有利于经营管理层的优胜劣汰,加强内部管理。
6.有利于建立科学规范的企业效绩管理制度
企业效绩管理是以企业效益评价为核心内容的管理系统。建立科学规范的效益评价体系,有助于经营者明确目标和责任,为企业内部经营目标的分解和配套管理机制的建立提供依据,从而真正建立起科学规范的效绩管理体系。
(二)国内外广播电视产业效益评价情况
1.国外广播电视产业效益评价基本情况
对企业经营业绩进行评价,是市场经济国家监督约束国有(公营)企业的重要手段。西方国家企业经营业绩评价已有百余年历史。在国外,企业评价大致可分为两种:一种是以社会中介机构为主体,以社会所有类型企业为评价对象的社会评价;另一种是以政府部门为主体,以国有(公营)企业为对象的政府评价。
社会评价主要是信用评价,主要有两种类型,一种是资信评价,一种是企业评价。信用评价历史较长的国家是美国,至今已有一百五十多年的历史。
资信评价,主要用于企业发行债券、股票上市、获取银行贷款时,对企业进行的信用评级。资信评价在国际上很有影响。美国权威评价机构主要有“邓白氏公司”、“穆迪投资者服务公司”、“标准普尔公司”等,这些公司的评价范围广,业务量大,遍及全世界。除专业性、针对性比较强的资(债)信评级外,美国尚有一些企业评价公司,根据企业要求或某些特定目的,对企业经营状况、发展战略、市场营销、产品定位及企业对外投资的投资环境、投资前景预测等进行综合评价。同时,评价公司的业务还包括承担企业改组、兼并、拍卖等行为中的会计报表、资产评估乃至方案的设计和实施。
国外的政府评价主要是对国有(公营)企业的效绩评价。对国有(公营)企业的经营效绩评价始于20世纪60年代末,较早的是法国,进入20世纪80年代,其他国家也陆续开展这项工作。20世纪70年代末,一些国有(公营)企业效益低下、经营水平不高,因经营者报酬过低造成经营人才流失,国有(公营)企业只重视计划指标完成,忽视对效益和市场目标的追求等问题较为普遍。针对上述问题,韩国、日本、巴基斯坦、新西兰等国家,先后实施经营效绩评价制度。新制度的实施,加强了外部监督,有效地促进了国有(公营)企业经营管理的改善和经营效益的提高。
国外广播电视产业运作比较成熟,其效绩评价基本遵循一般企业效绩评价办法。
2.国内广播电视产业效益评价情况
改革开放前,我国对企业经营效益的评价侧重于对工业经济的运行效果进行考核。主要考核指标是工业企业生产总值、企业规模和产品产量等。这种考核方法是将企业的年终完成结果与年初计划比较,以此确定企业经营成果。
改革开放以后,在推行以利润承包为主的承包经营责任制时,考核指标主要是利润完成情况和上缴利税情况。考核方法是根据实际完成结果与承包指标对比确定经营业绩。
20世纪90年代,伴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系的建立,国家对国有企业的管理方式发生转变,政府有关部门开始重视和研究企业评价问题。在评价内容上,由原来的以反映总量方面内容为主,如企业规模和产品产量,转向全面、系统地反映企业经营效益的生产、经营、管理和核算等多方面。在评价指标上,由单纯的总量指标,转向系统化的以比率指标为主导的评价指标。
1992年,国家计委、国务院生产办、国家统计局联合下发了工业经济评价考核六项指标,重点考核评价我国工业经济的运行效益,这套方法的考核对象是全国工业经济或区域工业经济。评价方法主要是根据工业企业考核期的统计结果,对整体工业经济运行状况进行测评。
1995年,财政部发布了企业经济效益评指标体系,包括十项评价指标,从投资者、债权人和社会贡献三个方面评价企业,这套体系在方法上要求企业年终按照财务决算执行结果,运用十项指标自行评价。
1997年,国家经贸委、国家计委、国家统计局三个部门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新财税制度的全面实行,进一步改进了工业经济评价考核指标,由原来的六项指标调整为七项指标,重点从企业盈利能力、发展能力、营运能力、偿债能力等方面评价考核工业经济的整体运行状况。
1999年,财政部、国家经贸委、人事部、国家计委共同下发了《国有资本金效绩评价规则》,积极推行国际上通行的考评方法,这标志着我国对企业监测管理开始与国际接轨。
2002年,全国对56000户(约占三分之一)的企业按照《国有资本金效绩评价规则》要求,开展企业效绩评价工作,评价的结果也被作为对企业考评、兑付工资奖金、进行经营者考核、评价企业信用程度、组织企业自我诊断的主要依据。
我国广播电视产业化效益评价目前尚处于尝试阶段,且多以各电视台(广播电台)各栏目(节目)综合评价为代表。如2002年中央电视台出台并实施的节目综合评价体系。节目评估基本上可以分为两类,即内容评估和效果评估。这两类评估在不同程度上都起到了促进节目生产经营的作用,但作为完整、系统的评估体系尚存在着评估结构不合理、对评估结果利用效率不高、缺乏有效的评估保障机制等具体问题,因此,有必要研究建立适合中国广播电视传媒产业特点的效益评价体系。
(三)中国广播电视传媒产业化效益评价的原则
产业经营的目的在于:以最小的投入获取最大的效益。这是市场经济规律对产业经营的内在必然要求。
中国广播电视传媒产业化效益评价的基本目标是考核经营者经营业绩和经营成果,为决策与管理提供客观有效的依据。因此,中国广播电视传媒产业化效益评价应遵循以下原则。
1.客观公正原则
客观公正,即实事求是、公平正直。
广播电视产业效益评价,应当按照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充分考虑经营企业的行业和业务特点,运用效益评价体系,对经营企业的业绩实施科学、客观、公正的外部评价,满足出资者、债权人等评价信息使用者的要求。
2.简便可行原则
简便可行,即易于理解,易于掌握,易于操作。
广播电视产业效益评价的目的是为了客观地反映和评价经营者的经营状况与经营成果。因此,在评价内容确定、评价指标设置、评价标准制定、评价方法采用、评价工作组织实施等各方面,注重好理解、易掌握、现实可操作性和广泛适应性,以便于推广使用,确保评价操作的准确性和工作效率,同时合理控制经营业绩评价的管理成本。
3.循序渐进原则
循序渐进,即按照一定的步骤逐渐深入和提高。
广播电视产业化刚刚起步,效益观尚未建立和完善起来,其经营性企业业务差别很大、市场化程度迥异,难以建立相对统一的效益评价标准。因此,应当分阶段、有步骤、循序渐进地开展效益评价工作,逐步建立和完善效益评价体系。
4.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统一原则
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统一,即在效益评价中,既要评价经济效益,又要评价社会效益。
广播电视业是以生产内容产品为特征的产业,为社会公众提供精神产品,也可将其视为传递信息产品和提供信息服务。这一特征决定,既要从总体上考虑其经济效益,也要兼顾到社会效益。所谓以最小的投入取得最大的效益,自然包含着广泛的社会效益。这些社会效益可能是潜在的,间接的,但却是非常重要的,比如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对精神文明的建设有巨大的促进作用的信息产品和信息服务。只有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有机结合,才能客观公正地对广播电视产业效益进行综合评判。
5.短期效益与长期效益统一原则
短期效益与长期效益统一,即在效益评价时,不仅要关注短期效益,更要注重长期效益。
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在延续时间上的差别,决定了其短期效益与长期效益的存在。因此,在评价广播电视产业化效益时不容忽视短期效益与长期效益的对立统一关系。长期效益是短期效益的延伸;短期效益并非预示着长期效益的存在。
中国广播电视产业化效益评价,必须同时考虑短期效益和长期效益,长短结合,远近兼顾,才能得出正确的评价结果。
(四)中国广播电视产业化效益评价主体、评价对象与评价方法
建立系统完善的效益评价体系,必须解决三个方面的问题,即谁来评价(评价主体),为谁评价(评价客体),如何评价(评价内容、评价方法、评价指标、评价标准等)。只有明确了这三个问题,才能依据评价主体的目的,针对评价客体的特点,明确评价内容,运用恰当的评价方法,通过评价指标的定量定性计算分析,对比评价标准得出正确合理的评价结论。
1.评价主体
评价主体,即效益评价组织机构,是效益评价行为的发动者和组织者。
财政部统计评价司在《企业效绩评价工作指南》中明确规定:“企业效绩评价体系是从出资人角度出发、满足出资人监管需要而设计的。所以,资本所有者和资本所有者的代理或授权监管人应是企业效绩评价的基本评价主体。”
套用上述规定,中国广播电视产业化效益评价的评价主体,应当是广播电视产业化经营单位的出资者(或称投资者)和出资者的代理或授权监管人。具体包括:财政部门(国有资本)、国家发改委、国家工委、国家广电总局、集团母公司(对子公司)等均可成为评价主体,评价相应的广播电视经营单位的效益,维护所有者权益。
2.评价客体
评价客体,即评价对象,是效益评价行为实施的接受者,包括被评价企业(公司)和企业(公司)经营者两个方面。
广播电视产业化效益评价客体的确定取决于评价主体的评价目的和评价范围,即评价客体是由评价主体根据需要确定的。如果评价主体的评价目的是为了了解和掌握广播电视产业化经营业绩的产业综合情况,则其评价客体即为从事广播电视产业化经营的全部企业(公司)或单位及其经营者;如果评价主体的评价目的是为了了解和掌握某一个企业(公司)、某一地区、某一类别的经营效益,则其评价客体即为从事广播电视产业化经营的该企业(公司)或单位、该地区企业(公司)或单位、该类别企业(公司)或单位及其经营者。也就是说,评价客体是多样性的。广播电视产业化效益评价客体既可以是单户企业(公司)及其经营者,也可以是多户企业(公司)及其经营者。
3.评价方法
评价方法,即效益评价采用的定量分析法与定性分析法。
目前企业效绩评价的定量分析法多采用功效系数法,即内插法;定性分析法则采用综合分析判断法。尤以1999年6月财政部、国家经贸委、人事部、国家计委联合印发的《国有资本金效绩评价规则》和2002年印发的《企业效绩评价操作细则(修订)》为代表,比较成功地运用该种方法对国有企业进行效绩评价。
广播电视产业化效益评价方法采用以功效系数法为主,综合分析判断法为辅的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分析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