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中国传媒产业效益评价研究
19698500000027

第27章 中国电影产业化的效益评价(2)

(四)从业人员数量

我国电影企业在编人员27万,其中电影制片企业2万,发行放映企业25万,另外还有20余万非在编人员。

(五)电影产量和营业收入

1.电影产量

中国电影诞生于1905年,100年来,经过我国电影工作者一代又一代的辛勤劳动,在故事片、美术片、戏曲片、纪录片、科教片的创作上不断创新和探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拍摄出大量优秀电影。据不完全统计,不包括港、澳、台单独拍摄的影片,截止到2005年底,100年来,我国共拍摄电影故事片7200多部;舞台艺术片470部;美术片650部;新闻纪录片12400部;科教片4800部;电视电影700多部,总计约26300部。

2004年,中国电影产量出现了爆发式增长,打破了近年来中国电影产量在100部徘徊的低迷格局,全年故事片产量为212部,其中胶片电影202部,数字电影10部;同时还生产纪录片10部,动画片4部,科教片30部,电视电影110部。我国目前电影产量可以与法国、印度等国相比,迈入世界电影生产大国的行列。

2004年,中国电影先后在24个国家和地区举办了电影展,展出国产电影片30部;有155部国产影片参加了55个国际电影节,其中有12部影片在14个国际电影节上获得16个奖项。2004年是中国国产影片在国际上参展、参演和获奖最多的一年。

三、中国电影产业化发展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

(一)中国电影产业发展历程

中国电影的百年发展史,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创造史,是东方文明的发展史。100年来中国电影伴随着中国人民经历了半封建、半殖民地时代;中国革命战争年代;新中国成立时期;“文革”的蹉跎岁月;改革开放的大好时机;全面建设小康时期等各个历史阶段。

100年来中国电影业经历了从无声到有声,从黑白到彩色,从模拟到数字,从传统到现代的技术变革历程,艰苦卓绝地走出了一条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电影发展之路。

1.中国电影产业的诞生

中国电影于1905年诞生于北京,北京丰泰照相馆任庆泰拍摄了表演艺术家谭鑫培先生演出的无声电影《定军山》,这是中国有记载以来摄制的第一部电影。1913年,郑正秋在上海拍摄了中国第一部故事片《难夫难妻》,这是东方古国文明与世界新文化、新文明的第一次融合,从此拉开了中国电影生产创作的序幕,开拓了以电影为桥梁,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交流的新篇章。

20世纪20年代是中国早期电影的拓荒期,拓荒者任庆泰、张石川、黎民伟、鲍庆甲等人分别尝试开办了“丰泰”、“新民”、“华美”、“商务”等电影公司。由于《孤儿救祖记》、《劳工之爱情》影片上映成功,带来丰厚的票房收入,使许多人看到电影是项有作为的艺术和商业。于是各种资本纷纷涉足到电影界,使中国电影兴盛起来。如:上海影戏公司、明星影片公司、联华公司、天一影片公司、大中华百合影片公司、长城影片公司、神州影片公司等等,上海成为中国电影的发祥地。

当时中国经济落后,办电影基本上是小本经营。随着电影的市场效应显现,经营者逐渐把盈利作为拍电影的目标,电影的创作和拍摄变成了商业竞争,这时电影市场就出现了跟着观众走的局面,观众爱看什么,哪类影片卖座,大家就争相拍什么,如:古装片、武侠片、神怪片等。这是中国电影产业市场化的萌芽。

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中国社会动荡,电影市场竞争更加激烈,一些竞争能力弱、规模小的电影公司被市场淘汰,于是出现了“明星”、“天一”、“联华”电影公司三足鼎立的局面。这些公司积极进行艺术探索和市场开拓,坚持发扬中国的传统道德和传统文化,向欧美电影新潮学习,实行商业化运作,这是中国电影产业化的雏形。如“明星”电影公司实行股份制,“联华”电影公司实行有影院业参加带有一定现代企业特点的股份制。

2.战火硝烟中的中国电影产业

1931年,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踏上了中国领土,在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中国电影开始了新的分化,电影更多的与政治、与国家命运联系在一起。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救国运动中,夏衍等进步文化人士推动的左翼电影运动迅速兴起。左翼电影运动确立了中国电影的进步方向,倡导中国电影民族化、大众化。《狂流》、《十字街头》、《渔光曲》、《大路》、《神女》、《马路天使》等一大批进步电影,担当起抗日救国的使命,呼唤光明,抨击黑暗,极大地鼓舞了中国人民抗日救国的斗争精神。

特别是1935年,电影《风云儿女》的主题曲,由聂耳作曲,田汉作词的《义勇军进行曲》:“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刻,每个人都被迫发出最后的吼声,起来,起来,我们万众一心,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前进,前进进。”这是多么雄壮的声音,它震撼了全世界;这是中国人民打败日本侵略者的誓言;是中国人民的爱国热情,用我们的血肉捍卫祖国。这首歌激励了有热血的中国人,这首歌现在已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鼓舞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民。

1942年,在抗日战争最艰苦的时期,伟大的领袖毛泽东发表了《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明确指出:“文艺为人民大众服务,为工农兵服务”。这是指导中国文艺繁荣发展的经典理论。从此为中国电影开辟了崭新的电影境界,拉开了人民电影创业的新篇章。

在毛主席文艺方针的指引下,抗战胜利后,上海涌现出一大批进步电影,如《八千里路云和月》、《一江春水向东流》、《万家灯火》、《乌鸦与麻雀》等经典力作。电影具有高超的叙事技巧和审美表现力,贴近生活,贴近百姓,深刻揭示社会矛盾和本质,推动了电影艺术的创新,形成现实主义的创作高峰。

解放战争时期,新中国第一个电影制片厂——东北电影制片厂于1946年10月1日成立。人民自己的电影厂,以全新的视野和立场,拍摄人民喜闻乐见的电影。电影描述人民大众的苦难和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真实记录了人民解放军的战斗和生活,开辟了新中国电影“为人民服务”的崭新道路,创造了新中国电影史:纪录片《民主东北》、长故事片《桥》、短故事片、木偶片、动画片、科教片、译制片等七个第一。

3.中国电影产业发展的里程碑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是中国电影业发展的里程碑。在党和政府的推动下,中国电影业进入规模化建设时期,一大批国有电影制片厂先后创立:长春电影制片厂、北京电影制片厂、八一电影制片厂、珠江电影制片厂、峨嵋电影制片厂、西安电影制片厂以及新闻电影制片厂、科学电影制片厂、美术电影制片厂等,构成了新中国电影创作生产的主要力量。同时电影教育、科技、发行放映、理论和学术研究等各个领域进入了崭新的发展时期。

新中国成立后,在毛主席“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推陈出新”文艺方针的指导下,广大电影工作者焕发出极大的创作热情,以真挚的感情创造出《白毛女》、《祝福》、《林家铺子》、《甲午风云》、《红色娘子军》、《早春二月》、《英雄儿女》、《五朵金花》、《我们村里的年轻人》、《在烈火中永生》等一大批脍炙人口的优秀作品,给人们留下至今难以忘怀的记忆,这是新中国电影的第一次高潮。

新中国电影是计划经济管理体制,强调电影产品的政治属性,忽视其经济属性,把从事电影生产、发行、放映的单位按行政事业单位管理,资金由国家预算拨款和专项拨款。在制片方面,各电影制片厂严格按国家计划指令的数量和题材拍摄影片;在发行方面,国家指定中国电影公司负责收购各电影制片厂生产的影片,然后按行政隶属关系,向省、市、县放映单位发放拷贝。

4.“文革”时期,中国电影产业发展的低潮

“文革”时期,受极“左”思潮的影响,中国电影业发展进入低潮,许多文艺工作者和艺术家受到政治迫害,中国文艺舞台除八个样板戏外,其他一片空白。在逆境中,一大批电影艺术家以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和顽强的毅力,克服重重困难,拍摄了《创业》、《海霞》、《闪闪的红星》等影片,在那特殊艰难的历史时期留下了电影人不懈奋斗的足迹,给人民以鼓舞。

5.中国电影产业体制改革的序幕

1978年,中华民族终于迎来了改革开放的新时代,在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指导下,中国电影迎来了百花盛开的春天。

中国电影界掀起了“解放思想,理论创新,以及遵循艺术规律”的热烈讨论,艺术实践和创新空前活跃。电影工作者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拍摄出一大批反映改革实践,讴歌时代精神,弘扬主旋律,重大历史题材和现实题材的优秀影片,如《小花》、《归心似箭》、《巴山夜雨》、《天云山传奇》、《人到中年》、《沙鸥》、《人生》、《喜盈门》、《黄土地》、《老井》、《孙中山》、《开国大典》、《开天辟地》、《周恩来》、《大决战》、《焦裕禄》、《凤凰琴》等,形成新中国电影的第二次高潮。

改革开放后,全国各行各业经济体制改革如雨后春笋,中国电影业也拉开了经济体制改革的序幕,进行了改革的各种尝试。1984年5月,文化部正式提出成立中国电影总公司的体制改革方案;1985年1月,电影局召开电影体制改革座谈会,提出“简政放权,政企分开,扩大制片业和发行业经营自主权”的精神。

随着电影业改革开放的逐步进展,录像业、歌厅、综合文化娱乐业等相关产业开始逐渐兴旺。电影由计划经济逐渐转向市场经济,电影产品的政治属性迅速转向娱乐属性。

6.加快中国电影产业化步伐

进入20世纪90年代,在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的领导下,在“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弘扬主旋律,倡导多样化”;“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相统一”等重要理论指导下,中国电影产业与时俱进,加快产业化步伐,进入巨大变革时期。

十余年间,中国电影产业进行了经济体制改革与创新的艰苦探索。1993年,电影产业打破了统购统销的计划经济体制,电影全行业所有企业按市场经济规律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电影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实行集团化、股份制改造;实行资本运营,兼并重组,做大做强。中国电影产业实行影视融合改革、电影精品工程、农村电影放映工程等改革措施,使中国电影产业化步伐加快。

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国广大电影工作者进一步解放思想,开阔视野,勇于改革,大胆创新,更加关注社会变革和人民群众的命运,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崭新的艺术形式,使他们创作出《孔繁森》、《大转折》、《离开雷锋的日子》、《鸦片战争》、《红河谷》、《横空出世》、《紧急迫降》、《生死抉择》、《首席执行官》等思想深刻、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优秀作品。同时开辟了《不见不散》等贺岁片、喜剧片的先河。新的艺术形式,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培养出一大批电影新生力量。

7.新世纪中国电影产业化的战略部署

进入新世纪,为适应我国加入WTO的新形势,以胡锦涛为总书记党的第四代领导集体,继续坚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果断提出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审时度势做出了“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战略部署;提出了坚持“贴近群众,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的三贴近原则;“深化电影产业化改革,加快体制机制创新”的指导思想,积极促进了电影创作的不断繁荣和电影产业政策更加完善。

电影发行放映院线机制改革,彻底改变了电影市场环境,使中国电影市场打破行政分割与封闭状态,国内地域间形成了一个整体,扩大电影市场规模,促进电影资源的流动,从而建立起良性运转的电影市场机制。电影产业全面推行股份制改造,允许私人和民间资本办电影,形成国有、集体、民营多种所有制协调发展的新格局。电影产业数字化技术创新步伐加快,城乡电影设施逐步完善,国际合作日益密切。中国电影发展走上了良性循环轨道,取得了骄人的成就。

新老艺术家面向群众,面向市场,坚持三贴近原则,坚持艺术的原创性和多样性,拍摄出《邓小平》、《台湾往事》、《和你在一起》、《走进毛泽东》、《张思德》、《可可西里》、《太行山上》、《沉默的远山》、《任长霞》、《生死牛玉儒》等一大批贴近现实生活,弘扬时代主旋律,具有强烈社会影响力和艺术感染力的精品力作,取得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另外为了增强中国电影的国际竞争力,中国电影还推出了《英雄》、《夜宴》、《满城尽带黄金甲》等国产大片,与主旋律影片共同占据了中国电影市场的主导地位,并在世界影坛创造了中国电影票房奇迹。2004—2006年,我国有30多部影片,在40多个国际电影节上获得了诸多奖项。这充分显示了中华文化的魅力和中国艺术家的创新精神,为中国电影乃至世界电影的繁荣做出了积极贡献,中国电影产业化的时代即将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