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网络媒体的经营管理
19698800000004

第4章 网络媒体的发展(3)

Web 2.0特别强调用户创造内容。网民不仅成为信息的制造者、发布者,同时也是舆论形成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正因为如此,美国《时代》周刊评选出了2006年度人物,2006年的年度人物是互联网上内容的所有使用者和创造者。《时代》周刊对此解释说,从机构向个人过渡,个人正在成为“新数字时代民主社会”的公民。

目前,互联网的发展出现了视频化发展趋势。搜索引擎、门户网站、新闻网站、社交网站与视频网站正在构成网络媒体的主流。

有人认为,互联网正在向Web 3.0时代迈进。Web 3.0的特征主要有:继承Web 2.0的所有特性,尤其是以用户为中心,用户创造内容。帮助用户实现他们的劳动价值,Web 3.0将具备更清晰可行的盈利模式。网站内的信息可以直接和其他网站相关信息进行互通互动,能通过第三方信息平台同时对多家网站的信息进行整合使用。用户在互联网上拥有自己的数据,并能在不同网站上使用。Web 3.0使所有网民不再受到现有资源积累的限制。

第二节网络媒体的特征

网络媒体的基本技术特征是数字化,基本传播特征是互动性。网络媒体具有信息量大、使用方便、检索快速便捷、图文并茂、互动性强,信息通过计算机网络高速传播,信息获取快、传播快、更新快等特性,并且具有计算机检索功能、超文本功能,是一种具有强大生命力的传播媒体,给人类社会带来了深刻的影响。网络媒体允许读者与作者之间进行网络交流,能及时反馈,改变了传统的学术交流方式。具体地说,网络媒体具有以下特征。

一、传播与更新速度快

网络媒体是一种数字化传播介质。它将一定的信息转成数字,经过转播,数字在操作平台上还原为一定的信息。由于其传播的介质是比特(Bit),而非原子,所以这种传播就具备了迅速、快捷、方便和“高保真”等优点。网络媒体可以通过互联网高速传播以及实时更新,可以像电台、电视台一样进行实时、实况报道,显然优于传统的传播方式。网络媒体传播速度快、时效性强,它不受印刷、运输、发行等因素的限制,信息上网的瞬间便可同步发送到所有用户手中。

网络媒体更新速度快,而且更新成本低。网络媒体的更新周期可以分秒计算,而电视、广播的周期可以用天或小时来计算,纸质报纸的出版周期以天甚至以周计算,纸质期刊与图书的更新周期更长。网络媒体的即时刷新提高了新闻的时效性,其本身“接收的异步性”又方便受众随时随地接收。接收的异步性可以使受众不需受媒体传播时间的限制,可按自己的需要随时进行信息的接收(包括阅读、收听、收看)。

二、信息量大、内容丰富

报纸若多印1万字内容,就需增加一个版,这给印刷、排版、发行、成本带来很多问题。广播、电视更是这样,内容要准确到几十秒、几秒时间,字有时要算到几十个。网络媒体不同,存储数字信息的是硬盘和光盘。容量大的优势还可以体现在网络媒体的专题报道和数据库中。网络媒体可以不限时、不限量地储存和传播信息,运行各种信息数据库,使得读者可以对历史文件随时进行检索。对新闻传播来说,网络媒体的这一重要功能开拓了实施“深度报道”的新的纵深途径,它能够保证读者对新闻发生的广阔背景及影响进行全程观察,从而更准确地判断人类生存环境发生的真实变化。

三、全球性和跨文化性

网络媒体突破地域,没有疆界,而且跨国传播成本低廉。目前几乎所有的国家都与互联网连接,网络媒体真正具有全球性和跨文化性。如《人民日报》,以前由于邮递速度慢、费用高,海外读者一般要5天左右才能看到。现在国内一上网,世界全知道。传统的报刊、电台、电视台也可以做到范围广,但都不可能像网络媒体这样容易,这样无所不达,这样低成本。

网络媒体完全打破了传统的或者说物理上的空间概念,网络信息传播实现了无阻碍化,世界变成了地球村。真实的地理隔离不存在了,国界等限制也不存在了,网络上的新闻传播不是单一文化而是跨文化的传播。互联网则成了不同国家之间进行跨文化传播的前所未有的方便和迅捷的信息交流渠道。

网络媒体的全球性使得网民可以低成本地在世界范围内便捷地选择其喜爱的新闻网站,主动获取所需的信息,这增加了政治的开放性和透明度。

四、检索便捷

这种特性是传统传播方式难以具备的。现在报纸、电视等传统媒体每天发送大量的新闻信息,储存时占用大量的空间和金钱,检索时更是费时费力。目前,传统的报刊、电台、电视检索是靠在另外的资料室、图书馆,用人工一页页去找,一盘盘去挑的。网络媒体则完全不同。凡是在数据库中存储的数据,网民只要动动手指,便可从浩如烟海的信息中,根据自己的需求随意进行查询。检索功能的使用,极大地提高了人们使用信息的效率,也给网络媒体增添了特有的魅力。

五、多媒体

所谓多媒体,就是使计算机成为一种可以作用于人的多种感知能力的媒体,它集合了多种媒体的表现形式(如文字、声音、图片、动画、视频等)来传送信息。多媒体首先必须是数字媒体。数字媒体就是通过比特传递信息的方式,如硬盘、光盘(包括VCD和DVD)、数字电视、计算机网络等。

网络媒体是一种多媒体的传播。它可借助文字、图片、图像、声音等任何一种或几种的组合来进行传播活动。这种具有立体效应的多媒体传播组合可以更加真实地反映所报道的对象,给受众带来逼真而生动的感觉。网络媒体打破了传统传媒的界限。网络上的新闻是多媒体的,它融合了文字、声音、图像、动画、视频等多种形式的媒体,打破了传统的文字媒介(报刊)、声音媒介(广播)和视觉媒介(电视)之间难以逾越的鸿沟。

网络媒体不仅可以表现出电视的功能,还因其容量大、可检索等功能,使其多媒体特性显得更实用。一个网络媒体,实际上是三种媒体的综合体。网上音频、视频、图片节目,等于是开办了网上电台、电视台、图片社。现在,大型网站上(如中央电视台网站、凤凰网等)都有专门的视频、音频频道。由于操作平台软件的成熟,人们可以在计算机里开出多个窗口,一边听音乐,一边看视频新闻、文字新闻或写作。

随着宽带网的普及,多媒体的新闻报道越来越多。

六、超文本

所谓超文本,是一种非线性的信息组织方式。超文本被设计成模拟人类思维方式的文本,即在数据中又包含与其他数据的链接。用户单击文本中加以标注的一些特殊的关键单词和图像,就能打开另一个文本。超媒体又进一步扩展了超文本所链接的信息类型,用户不仅能从一个文本跳转到另一个文本,而且可以激活一段声音,显示一个图片,或播放一段视频图像。网络以超文本、超媒体方式组织新闻信息,用户接收新闻内容时可方便地联想和跳转,这更加符合人们的阅读和思维规律。

人类的思维活动是多维的、发散的,而不是线性的。传统新闻媒体的表达方式是顺序的、线性的,而不是跳跃的、多向的,这样的表达方式不符合人们的思维方式。人们要求新的新闻媒体能够突破线性表达的桎梏,采用多维的表达方式,使其具有联想功能,从而更接近于人类对知识、概念、思想的表达习惯。

网络媒体改变了信息组合方式,它的魅力在于将分布于全世界的图文并茂的多媒体信息以超链接的方式组织到一起,用户只要链接到一个网页,在链接字上用鼠标一点就可以访问相关的其他网页。这种方式改变了我们传统的阅读方式,极大地方便了用户。网络新闻采用互联网的“超链接”概念,以超文本、超媒体方式来组织新闻内容及有关新闻背景,使受众在阅读新闻时,能按照自己的意愿和思路,实现新闻内容的“跳转”及表达方式的转换,更好地体现读者的主体地位及联想的思维规律。超文本结构是网络上信息的组织方式,大大增加了新闻报道的综合性、信息量、可选择性和自主性。

七、互动性

网络新闻传播是一种开放的互动式(Interactive)传播。传统媒体的传播方式通常是单向的,编读双方无法随时随地进行双向沟通。而网络媒体既可以是单向传播,也可以是双向(编者与读者之间),甚至多向(编者与读者之间、读者与读者之间)传播,信息的传播具有很强的互动性。网民与网站之间、网民与网民之间可以利用BBS、聊天室、网络电话、电子邮件等工具实时沟通,实现互动,对新闻内容也可以随时展开讨论,还可以举行网络会议。

从传播学的角度看,互动性是其根本性特征。正因为如此,一些美国高校的新闻与传播学院开设的互动新闻学(Interactive Journalism)、互动传播学(Interactive Communication)等课程内容其实就是网络媒体学。

但是,没有完美无缺的人与物,网络媒体也存在一定的负效应。这些负效应主要表现在:

(1)信息安全形势严峻。

(2)侵犯知识产权。信息生产、加工和处理的计算机化、网络化大大方便了信息的复制和抄袭。在网络上,一个作者要在互联网上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往往要付出很高的时间、经济成本,并且承担着较高的败诉风险,因为在网络上对知识产权的侵犯存有零成本、隐蔽性、迅速性、全球性以及罪证难以收集等特点。简言之,在互联网上侵权非常容易,而维权却十分困难。

(3)信息泛滥。在网络媒体活动中,信息的发布、传播失去控制,互联网在宏观上没有“把关人”,在网络上任何人都可以自由发表意见,并且发布的成本几乎可以忽略。因此,产生了大量虚假信息、无用信息,造成了信息环境的污染和“信息垃圾”的产生。

(4)网络犯罪日益猖獗,尤其是网络色情犯罪猖獗且呈低龄化,网络诈骗、敲诈与非法贩卖、网络诽谤、网络恐怖主义、网络暴力的危害不容忽视。

(5)网瘾症危害网民身心健康。

(6)加剧数字鸿沟。互联网的发展还造成贫富国家的差距进一步拉大,即所谓强者越强,弱者越弱的“马太效应”(Matthew Effect)。

第三节网络传播给传播学理论带来的影响

网络媒体的出现和发展,拓宽了传播的广度和深度,打破了以往人类多种信息传播形式的界限,它既可以实现面对面传播,又可以实现点对点传播。当信息面对多个上网用户传播时,网络传播可谓大众传播工具,而个别独立的上网用户之间的交流可谓点对点的人际传播。网络传播将人际传播和大众传播融为一体,这种全新的、特殊的传播方式使传统的大众传播理论面临挑战。

一、网络传播的模式

网络传播融合了大众传播(单向)和人际传播(双向)的信息传播特征,形成一种散布型网状传播结构,在这种传播结构中,任何一个网结都能够生产、发布信息,所有网络生产、发布的信息都能够以非线性方式流入网络之中。网络传播将人际传播和大众传播融为一体。网络传播兼有人际传播与大众传播的优势,又突破了两者的局限。

所谓人际传播(Personal Communication),是指对象十分明确的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交流。它可以是一人对一人,也可以是一人对多人(如上课、演讲、会议等),既可以直接地面对面地进行,也可以间接地、非面对面地进行(如写信等)。人际传播的最大优势是具有互动性,或者说信息反馈,因而它是双向的或者说是互动式的,而且,在绝大多数情况下,信息反馈都是实时发生的。由于有这一优势,使它的传播能够达到十分深入的程度(如说服、教育等)。

在人际传播中,传播者和接收者分别处于传播的两端,他们是互动的,反馈是及时的并直接影响传播的过程和内容,因而其传播过程是由传播者和接收者双方来控制的,有时在传播过程中,传播者与接收者的界限是模糊的。但是,另一方面,人际传播的最大局限性是接收者的数量非常小,即便在一对多的情况下,例如会议、演讲、上课等,总体上讲,接收者还是非常有限的。此外,人际传播还有一个局限,就是传播者的信息资源相对匮乏。因为,作为人际传播的传播者,个人的信息量总是非常有限的,即使是所谓百科全书式的博学者,从总体上来说,其知识、信息也毕竟是有限的。

相比之下,大众传播(Mass Communication)超越了人际传播的局限,能够通过传播媒体一次性地把众多的信息传播至为数众多的、地域分散的广大受众,显示出人际传播所缺乏的巨大优势。但是,反过来看,大众传播却有丧失了人际传播的主要优势,没有明确的传播对象,因而缺乏信息反馈和互动性。这就使传播的深度、质量远远不如人际传播。此外,大众传播的受众在接收信息时,处于十分被动的地位,缺乏选择的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