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广播剧编导教程
19699100000002

第2章 广播剧的诞生与发展(1)

学习目标:

·了解广播剧的诞生时期及背景。

·了解广播剧的传播媒介及利用何种表现手段进行艺术创作。

·了解中国广播剧的发展历程。

广播剧在戏剧园地上,是较为年轻的一个剧种,是无线电广播科学技术发展的产物。

自从出生在加拿大的雷金纳德·奥布里·费辛敦在1906年12月25日通过无线电报机进行语言和音乐的广播试验获得成功之后,费辛敦为世界上出现广播电台迈出了奇迹般的第一步。尔后,历经十几年的时间和众多科学家们的不懈努力,无线电科学技术开始有突飞猛进的发展,广播技术设备日臻完善。到了20世纪初期,美、苏、英、日等国都先后建成现代化的传播工具——广播电台。

广播电台的最大特点是以电波作为媒介,以声音作为手段,进行信息的传播和舆论的宣传。而广播剧正是利用电台能传播声音这个有利条件,运用戏剧技巧塑造人物、描绘场景、展现剧情、揭示主题。具体来说,它是把声音世界中的人声、音响效果和音乐三种因素作为表现手段创造听觉形象,并借助听众的想象、联想的能力,产生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的艺术效果,从而达到吸引、感染和影响听众,使其在艺术享受中获得教益。这个只能用听觉接受的广播剧就成为区别于其他戏剧艺术的一个独特剧种。

广播剧是在什么背景下诞生和发展的,以及在中国又是如何繁衍和普及的,以下将分别进行介绍。

第一节 广播剧诞生的背景与发展

广播剧的诞生在很大程度上是从广播电台转播歌剧和播送话剧中得到了启发。

在1923年1月间,英国广播公司所属电台转播了克伯特歌剧院演出的奥地利作曲家莫扎特的著名作品《魔笛》。这一次的文艺广播节目很成功,在听众中引起强烈的反响,英国广播电台的工作人员也为之精神振奋,以后又连续不断地转播了不少的歌剧。当时广播电台的文艺节目是以音乐为主,因为音乐广播无需改编,也无需改变演出方式就可以在剧场原封不动地播送出去。至于用普通说话方式播送的节目,只有报告新闻和类似于“闲谈”方式的对话节目。长此以往下去,广播电台播出的节目品种将是很单调的。

1923年5月28日,英国广播公司邀请了一些评论家到萨沃伊山的广播电台播音室里观看当时尚处于幼年时期的无线电台进行一次戏剧的试播。这次播出的剧目是根据莎士比亚《第十二夜》原著改编的,删掉了部分情节并加上了一些解说,演播时长为1小时45分钟。就在那天晚上,一位听众发来了一份令人兴奋的电报,向公司表示祝贺,并且预言这种试验将获得巨大的成功。同时这次试播也受到评论家的欢迎。它表明戏剧巨著是可以在看不见的舆论工具中有效的演播。[1]

之后,英国广播公司负责人特邀在《第十二夜》中担任角色的奈杰尔·波雷弗埃负责设计除音乐节目之外的具有戏剧因素的新广播节目。他受命之后,开始试着做了一个两小时的节目。第一部分是诗朗诵;第二部分是两个人用风趣的、幽默的语言对话;第三部分是选择有名的舞台剧中某一段精彩的台词,比如简·奥斯汀的剧作《傲慢与偏见》中的独白;第四部分究竟该播放些什么还迟迟定不下来。可是,离广播仅有三天的时间了。在这关键的时刻,波雷弗埃碰巧同一位毕业于牛津大学的23岁的青年诗人、剧作家理查德·休斯在一个桌上吃午饭,波雷弗埃就跟这位年轻人谈起设计新广播节目的事情,并说:“广播是一门新兴的娱乐,是调剂身心的一种新的活动,必然需要新材料来充实。这种材料必须是专门为广播而写的,不能说是从那些已有的各种作品里去寻找。”理查德·休斯听了波雷弗埃的这番很有启发的话后,心想:我要是有机会负责写点东西该多好呀!他刚想到这里,波雷弗埃就像是看出了理查德的心思,于是他马上说:“唉,可惜我没有早点儿想到叫你来写点东西。现在我已经答应公司明天交稿,还差一部分,你就写点儿吧!”理查德·休斯凭借年轻人的一股子冲劲儿,就答应下来了。

理查德·休斯的这一举动可以说是很大胆的,时间很仓促,并且实际上不仅“内容”没有确定,就连采用什么方式也没有想出来。于是他跟波雷弗埃研究了一会儿,认为很困难,因为广播电台所能利用的,只有听众的听觉,换句话说,只能用声音来表达一个完整的故事,还要引起听众的兴趣。困难的原因还在于那个时期,无声电影比广播的处境要好得多,虽然表面上看,无声电影也只能利用观众的“视觉”向观众表达思想,正像广播只可以利用听觉一样,但在事实上,演无声电影的小戏院差不多都配音乐,大戏院则更讲究了,专门请一班人配“音响效果”,像真的声音一样。严格地讲,就连无声片上断断续续的字幕,也可以说是一种变相的声音。所以说无声电影比广播强。

因为无声电影也可以利用“看”和“听”两种感官,而广播只能够利用“听觉”。于是,理查德想到:即使我们利用各种声音和对话表达我们的故事取得完全成功的话,那些毫无这种经验的听众也会觉得不习惯,因为他们只听见声音,看不见、摸不着,无形中把他们带进一个盲人的世界。后来,理查德和波雷弗埃决定就描写在黑暗中发生的事情,作为剧本的故事内容,让剧中人的台词里头就有像“嘿,怎么这么黑呀!”“一点也看不见哪!”以便让听众听起来有点“真实感”,甚至于可以让报告员说:“请听众关了电灯来听。”

这些想法,现在看来有些滑稽,不过在那个年代,能想到这样的安排也是费了不少的脑筋。最后,他们确定写剧本的原则,以英国威路斯煤矿发生的一桩事故为素材进行创作。理查德就回去着手构思剧本,他先把几种声音排定,才去想故事。他设想在一个矿坑里,矿工们正在开矿,忽然传来一声爆炸的声音,矿井里全黑了,接着就是水流进了矿井……这样发展下去,经过一夜的“苦写”,第二天总算是交了卷。跟着就进入排演,担任导演的就是波雷弗埃。理查德写剧本的时候,只顾利用“声音”,没有注意到演播的时候这些各式各样的“声音”到哪儿去找,怎么制造,更没有想到如何使这些声音在播音室里广播出来完全像真的。后来,他们临时从戏剧团里请来了几位做“音响效果”的人帮忙,把剧中需要的“音响”插播到人物的生活中去,最后,总算是七拼八凑地把这个创作剧目播出去了。这个节目播出后,受到听众的欢迎,而且舆论界也为之震动,各报纸都纷纷大篇幅地加以报道,积极地介绍这个节目。

这就是1924年1月15日中午1点钟,在英国伦敦广播电台播出的世界上第一部20分钟的广播剧《危险》(Danger)的前后情形。这个剧目的出现,在戏剧史上开创了一种新型的、具有独特艺术形式的剧种,它是世界上第一部专为广播电台撰写的广播剧。它以其有趣的形式向人们揭示了处于幼年时期的广播这一传播工具的力量和弱点。

广播剧《危险》中的人物有女青年梅丽、男青年杰克、老矿工巴克斯、男矿工以及五个合唱演员。剧中反映的内容是:杰克和梅丽随老矿工巴克斯老人一起到矿井参观,偶然碰上煤矿塌方,老矿工和青年男女都被封在矿井里,窒息的死神在黑暗中悄悄地降临,他们都想摆脱死亡,就在死亡将要来临的关键时刻,救护队来了。当矿井被打开,新鲜空气灌进坑道,忽然一根救命绳子从上面降下来了,他们惊喜交加,同时又互相感到对方很可怜。谁先上去?彼此之间谦让起来,最后还是老人留下来了。剧中通过紧张的对话,细腻地描写了人物复杂的心理活动,再配上恰如其分的音响效果,就构成了一个感人肺腑的艺术作品,使聆听广播剧的人们感到焦急和恐惧,在心理上产生了强烈的共鸣。

这个空前的听觉戏剧,在获得巨大的成功之后,引起了人们的重视。为了尽快地掌握这一新的艺术形式,使它迅速地发展起来,英国广播公司专门设立了戈登·李组织领导的戏剧演出部,研究广播剧的形式和发现好的作品,并以正规的方式创作广播剧。理查德·休斯的作品经常被提出来作为研究的对象。

在理查德·休斯创作的广播剧《危险》问世之后的一年半,即1925年8月13日,在日本东京广播电台播出了由小山内薰翻译并导演的该剧,译名为《煤矿之中》。他大量地采用了挖土声、流水声、合唱、远处人们的说话声等很多音响效果,为了营造真实的场景,他做了多种试验,最后选定演员面对着一面大鼓说台词,造成像是在坑道里说话的效果,为这个只靠听觉的新剧种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该剧在日本播出后,引起听众们的强烈反响,听了这次广播的久保田太郎说:“真像被人打了一闷棍似的震惊,那种火辣辣的印象,又使人感到那里有未来的无限希望。”

1925年12月29日,美国纽约的WGBS电台播出了喜剧《SUE·EM》。这个脚本是WGBS首次征稿时入选的作品。作者是一位年轻的图书馆馆员——南西·布劳西马斯。该剧是在《危险》问世大约两年之后播出的。同年,在纽约出版的剧本封面上写有“美国首次印刷的广播剧”,题目是《SUE·EM》。[2]

在理论方面,被称作世界上最初的广播剧理论书籍是在1926年伦敦出版的,由英国广播电台演出部部长戈登·李撰写的《广播剧及剧作法》和加希与戈米纳合著的《广播剧是戏剧》,这两本专著大概是世界上最早研究广播剧理论的专门性的著作了。

戈登·李所著的《广播剧及剧作法》一书,有八开纸大小,共90页的篇幅,在它的首页上写有:“由于BBC广播电台的支持、帮助,一门新艺术诞生了……”字里行间充满了对新艺术诞生的喜悦及对其寄予的莫大希望。因为广播剧在1924年1月15日以前,整个地球上是不存在的。

《广播剧及剧作法》中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第一章] 舞台戏

[第二章] 舞台戏的局限

[第三章] 广播剧剧本

[第四章] 广播剧的说明法(解说词)

[第五章] 广播剧的内容

[第六章] 听众的目的

[第七章] 音乐与音响效果

[第八章] 广播剧的演员以及演播技巧

[第九章] 对文学的影响

在这本书中,最引人注目和最有价值的是强调了语言,其次是阐明表演和音响效果对演出的重要作用。

在1930年至1932年期间,广播剧吸引了许多作家的注意,出版社也相继出版了几本有代表性的著作:第一本著作的书名叫《广播剧》,作者是歌德匹赤;第二本著作的书名叫《松鼠笼子和其他(话筒)广播剧》,作者是泰伦思;第三本著作的书名叫《如何写广播剧》,作者是瓦尔·吉日伽德。特别是贝尔托特·布莱希特在1930年撰写了《广播剧论》。在这个时期,广播剧里大量使用和试验了新发明的音响效果。生气蓬勃的广播剧已经发展到遍及欧洲、美洲、亚洲许多科技发达的国家,成为世界性的剧种。

1933年至1945年,在欧洲的德国纳粹势力抬头,文艺遭到了摧残,许多严肃的作家如马斯·曼和贝尔托特·布莱希特等纷纷逃到国外,广播受戈培尔的宣传部严格控制,电台播出的广播剧不是古典名著,就是歌颂“铁与血”、宣传战争的作品。

但是,在美国的广播史上,曾经出现过一部广播剧引起了一场全国性的轩然大波。这个故事是这样的:在美国每年11月1日是万圣节,按照欧美人的传统习惯,在万圣节前夕是人们开玩笑或者举行化装舞会进行娱乐的日子。

1938年10月30日星期天晚上8点,哥伦比亚广播公司为了同全国广播公司展开竞争,播出了一部由水星剧团演播的广播剧《星际大战》。这个剧目开始时,播音员首先照例地播出间奏乐和报告天气预告。然后,播音员向听众介绍《星际大战》的主持人奥森·韦尔斯和水星剧团。水星剧团的导演和《星际大战》的导演都是由奥森·韦尔斯一人担任的。播音员介绍完毕,韦尔斯还出场说了几句话。随后,电台转播一个音乐会的现场演出,一切都很平常。突然节目被打断,播音员说:“女士们,先生们,我们打断歌舞音乐节目,向你们报告一条特别简明新闻。中部时间8点20分钟之前,伊利诺伊州芝加哥杰宁峰天文台的法雷尔教授报告说,他观察到好几个有热气体的爆炸物在火星上有规律地出现。分光镜预示这种气体是氢,正以惊人的速度向地球袭来。普林斯顿天文台的皮尔逊教授证实了法雷尔的观察。皮尔逊把这一现象描述为‘像一支枪射出的蓝色火焰喷射物’。”之后,播音员又说:“我们现在重新为您播送拉蒙·拉奎勒的音乐。”

音乐播了一会儿又突然被打断。播音员说:“女士们,先生们,刚才我们播送了那条简明新闻不一会儿,国家气象局要求全国各大天文台密切观察来自火星的任何物体。这是一件很不寻常的事件,为此,我们安排记者采访了著名天文学家皮尔逊教授。在那儿,我们的评论员卡尔·菲利普斯将要采访皮尔逊教授。”

这时,菲利普斯说:“晚安,女士们,先生们,我是卡尔·菲利普斯,从普林斯顿向你们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