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广播剧编导教程
19699100000029

第29章 广播剧的情节及要求(2)

(二)对比型的关系

对比型的关系是指在人物之间没有明显的冲突,或者说双方没有相反的意志,而由于对待事物的态度不同,或者由于做事的方法不同,或者由于表达感情的方式不同,形成鲜明的对照,这种人物之间的关系就叫做对比型的关系。通过对比,可以使双方的性格显得十分鲜明。当然,前面我们提到冲突型的人物关系也是一种对比,但那是在运动中的对比。这里所说的对比主要是指静态的、平面的对比。

处于对比关系中的人物,他们的性格差异的程度是不同的,由此所表现的行为差异也就不尽相同。比如:广播剧《金鹿儿》中的金明露和王淑娴这两个人物性格差异较大,所以在性格对比上也是多方面的、丰富多彩的。一般来说,差异越大,对比的效果就越强烈;差异所表现的方面越集中,性格对比也就越鲜明。我们在编写剧本时,不仅要使主要人物之间形成鲜明的性格对比,主要人物与次要人物之间,次要人物与次要人物之间,也要在对比中显示出各自的不同性格特征,形成互相映衬、互相对照的人物关系,这样使剧中每个人物的性格才能愈加鲜明、突出。

(三)并进型的关系

并进型的关系指的是双方在意志上、目的上相同,而且在行动上又一致的关系,可以说是并肩前进的人物关系。处于并进关系中的人物,因为他们的行动一致,在性格的表现上又相互补充或相互叠加,使得人物形象显得更丰富、更清晰。比如:广播剧《你是共产党员吗?》中,刘大山和吕久才两个人物就属于并进型的关系。他们在对待白帆的态度上有一致的看法,为了维护党的优良作风,在处理古塔车站事故的问题上,刘大山与吕久才虽然地位不同,一个是北方铁路局局长,一个是铁路扳道工人,但因为在意志上相同,身为局长的刘大山对扳道工吕久才可以称兄道弟,而且在住招待所时,服务员在电话中问吕久才是什么级别的时候,他可以把一个普通工人称之为“是我的上级”,从另一个侧面把刘大山这个人物的平易近人的性格表现出来了。而吕久才知道刘大山是个坚持原则的局长,才肯于向他反映、揭发蓝天分局局长白帆隐瞒事故的事情真相,并且敢于署上名字,说明他对刘大山的信任,也表现出一个老扳道工人、共产党员的优秀品质及无畏的性格。

从以上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到并进型的人物关系对表现人物性格所起到的补充、反衬的作用。剧作者在编写剧本时,要视剧情的需要,把不同的人物纠葛到冲突、对比或并进的关系之中。但是,这些关系在剧中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剧情的进展,人物关系也或多或少地有所改变,有的由并进型变成冲突型或对比型,有的由对比型变成冲突型的关系。不同人物之间的“矛盾”、“反感”是戏剧情节的主要内容,但不是唯一的。在剧本中人物之间的“联系”、“同情”以及“一般的相互关系”,也是情节发展的因素,同样是构成戏剧情节的有机部分。我们在编写剧本时,要巧妙地把这几种人物关系糅合在一起,构成全剧情节的重心。剧中人物总是由一定的社会关系、阶级关系和历史关系联系在一起的。但是,这些关系只是表现人物性格的环境和条件,人物关系的核心还是由不同性格的人物在斗争中逐渐形成的。这里又牵涉到剧中情节的第三个因素——人物性格。

三、人物性格是情节的核心

剧作者的任务是写人,展示人的人生道路、生活命运。在创作剧本时,刻画人物性格是非常重要的。怎样刻画人物性格呢?恩格斯说,刻画人物性格“表现在他怎么做”上。但剧作者在构思情节时要善于从人物关系中体察人物的性格是怎么发展的。陈荒煤同志说,人物的性格“是由一个人的出身、教养、经历、锻炼、社会地位和世界观所决定的品质上的基本特点,以及个性特征融合起来的结晶,总是在重要的行动中闪着特有的光辉,决定他在生活中、斗争中与各种人所构成的社会关系,决定他在什么情况下面,必须采取什么态度,这样做,或者那样做。这就是真正的性格”[5]。

人物性格由两部分构成:隐匿内部的是稳定的部分;形露外部的是运动的部分。稳定的部分亦即倾向性;运动的部分又叫做意志。关于倾向性,顾仲彝教授说:“倾向性是人物对于现实所体验到的经过选择的态度,而这种态度可以表征他的特性,影响他的活动。倾向性是指带有指导性的目的和动机的内容而言,其中包括影响人物的行为的那些有意义的态度。”[6]性格的基本特征往往决定于这些稳定的部分;在性格的稳定部分中有差异。什么是差异呢?差异是矛盾的一种形态。在剧作中主要人物之间的思想性格、兴趣爱好等方面的不同,如活泼与文静、严厉与温和、勤快与懒散、喜爱装饰与不修边幅等都属于差异范畴。但一部剧作若只有差异而没有冲突或抵触,只能构成不同性格色调之间的对比,很难产生艺术魅力。只有当具有差异的人物因不同的目的或愿望发生联系,构成冲突或抵触时,才能推动情节发展,产生戏剧性因素。从另一层意义上讲,差异又是冲突或抵触的条件及基础,但还不能构成冲突的本身。关于人的意志有以下的特征:“它表现在自觉地提出行动的明确的目的性上,表现在达到这一目的的坚决性或决心上,而且表现在为了克服那些阻碍目的实现所必需的积极性、组织性和刚毅性上。”[7]因此,形成冲突必须体现在稳定的部分有差异,运动的部分有抵触。什么叫抵触呢?抵触就是矛盾未构成正面冲突的一种比较含蓄的表现形态。形成抵触是剧作中处理普通生活矛盾时最常用的一种方法。偏重抵触形态的剧作往往以细腻深刻地描绘人物感情,反映真实自然的生活图景取胜。但当两个人物的意志由于目的不同、行动上相阻碍时,就要碰撞出火花,引起冲突,这种冲突才是真正的戏剧冲突。“孤立的性格不成其为性格,只有把人物牵引在一定的关系里,互相摩擦、比较,才能出现不同的个性。”

前面我们谈到戏剧中的人物关系,主要指的是人物性格关系,也就是说,这个人物和那个人物在特定的情境中进行交往时,双方都具有鲜明的个性,不同性格的人物总是按照自己的立场、观点、方法展开行动,处理各种各样的事件和人物关系,人物每次出场都能在与其他人物的交往中迸发出性格的火花。比如:《序幕刚刚拉开》中的牛大力与柳春鹤,各自具有不同的性格特征。牛大力所具有的鲜明的人物性格影响并决定着事件的进程,推动着情节的发展。如果牛大力的性格是另外的一种表现形式,那么情节的发展又将会是另外的样子。人物性格是设计情节的内在依据,即有什么样的性格,便会有什么样的情节,性格决定情节,因此说,人物性格是构成情节的核心。那么,情节的基础和情节发展的动力是什么呢?这又涉及第四个因素——冲突。

四、冲突是情节发展的基础和动力

毛泽东在《矛盾论》中指出:“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又说:“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生活中充满矛盾,一切事物都是在矛盾斗争中发展着、变化着,各种矛盾错综复杂、千头万绪、丰富多彩。作为反映生活的艺术作品,不可避免地要以这样或那样的方式反映生活中的矛盾冲突。戏剧作品中的情节就是生活中矛盾冲突发展过程的艺术反映,人物的行为及其矛盾冲突构成了情节的基础和动力。在实际创作中,离开了冲突,就不可能构成引人入胜的情节;只有内在的矛盾不断地积累、爆发,形成对立势力的一个又一个回合的斗争,才能推动戏剧情节的向前发展。情节与矛盾冲突就形成了这样的关系:冲突是情节发展的基础和动力。它能揭示人物之间的相互关系,促使人物典型性格的形成。如果情节的进展不是由人物性格的意志部分决定的,那么这个情节自然就不能体现戏剧冲突的必然发展过程。

在中外戏剧理论界中,对于戏剧冲突的含义有两种不同的解释:一种认为戏剧冲突是性格冲突;一种认为戏剧冲突是意志冲突。德国美学家黑格尔认为:“戏剧诗是以目的和人物性格的冲突以及这种斗争的必然解决为中心。”[8]法国戏剧理论家布伦退尔则认为:“戏剧所表现的是人的意志与神秘力量或自然力量之间的斗争。”“我们要求戏剧表现的是意志为争取达到目标而自觉地运用着它的手段的情景……”[9]日本的岸田国士也认为:“意志的活动遇到‘阻碍’才表露到外面来,所以戏剧的本质在‘意志的斗争’。”[10]美国戏剧和电影理论家劳逊同样认为:“戏剧冲突也是以自觉意志的运用为根据的。”[11]在国内,顾仲彝是“意志冲突”的主张者,他在解释“意志冲突”时提出了两个依据。其一,“有些戏用‘性格冲突’是无法解释的,但如果用‘人物意志冲突’来解释,就很轻而易举了。”其二,“因为舞台上的表演是以行动为主,而行动是意志的产物。没有意志的人是谈不上行动的。……所以人与人之间的意志冲突是戏剧冲突的主要内容。人与人之间的意志冲突既包括正反面人物之间的意志冲突,也包括正面人物之间或反面人物之间的意志冲突。只要意志发生冲突便能构成戏。”[12]而谭霈生则主张性格冲突构成戏剧冲突,他说:“在戏剧创作中,所谓‘性格’,一般也就是指‘个性’,它的基本含义是人物的‘特征’、‘特性’。说得明确些,‘性格’乃是使一个人物与其他人物相区别的各种特征的总和。意志当然是构成性格的一种因素,但并非是唯一的因素。除此以外,性格中还包含着人物特有的思想、感情、兴趣、素养、气质等等因素。也就是说,性格的含义要比意志广泛得多。自觉意志使人们为了实现既定目的而采取行动,而独特的行动方式却是由个人性格中的诸种复杂因素决定的。不同的人,可能会有共同的意志,但行动却会因性格而异。奥赛罗如果处在哈姆莱特的境地中,也会产生复仇的‘自觉意志’;但这位久经沙场的名将决不会像哈姆莱特那样迟疑徘徊,他很可能马上向仇人宣战。只有那位‘可怜的哈姆莱特’(别林斯基语),才会演出这样一场复杂的悲剧。很显然,在这里起作用的,除了意志以外,还有性格中其他各种复杂的因素。”[13]因此,他的结论是:“从实质上说,所谓‘戏剧冲突’,就是‘性格冲突’。”[14]

笔者认为,这两种观点所强调的侧重点有所不同。主张戏剧冲突是意志冲突的理论家是从戏剧的行动出发的。关于“行动”一词,亚里士多德在《诗学》的第六章中解释悲剧的定义时说:“悲剧是对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模仿”,“模仿方式是借人物的动作来表达,而不是采用叙述法”。很明显,这里所说的“行动”,指的是戏剧“模仿”的对象,亦即戏剧作品的内容。而“动作”则是指“模仿”的方式与手段。《哈姆莱特》在鬼魂出现之后,揭露出哈姆莱特的叔父克劳狄斯害死哈姆莱特的父亲,霸占了他的母亲,使哈姆莱特决心采取复仇的行动,于是冲突发生了。人物各自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相应地产生了一系列的动作、反动作,互相推动着向前发展,就构成了戏剧。主张性格冲突的理论家是从人物形象塑造出发的,“要构成真正的性格冲突,首要的条件,是写出活生生的人物形象”[15]。贝克有一句名言:“一个剧本的永久价值在于它的性格刻画的艺术。”如果剧本中不刻画出具有鲜明性格的活生生的人物形象,就有可能出现质量不高的剧作,强调性格刻画是绝对正确的。但是仅有“性格刻画”和“活生生的人物形象”就一定有性格冲突吗?顾仲彝作了如下的解释。他说:“性格是稳定的,意志是变动的。性格本身不能发生冲突,例如资本家和工人的性格有显著的不同,在利益关系暂时稳定的状态下,他们表面上是无从发生冲突的。”《雷雨》中繁漪和周萍,就其性格来说是显著的不同,但是在周朴园外出还没回来之前的那些年,他们并没有因为性格差异而发生冲突。自从周朴园从外地回来,周萍害怕了,于是产生抓住四凤而摆脱繁漪的意志行动,而繁漪对此不肯善罢甘休并从中阻拦,于是他们之间发生了冲突。由此可见,性格不同的人物在一起并不一定就有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