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影视精品导视
19699300000065

第65章 夜与雾

影片档案

出品:法国1955年

片长:32分钟

导演:阿伦·雷乃(Alain Resnais)

撰稿:Jean Cayrol

摄影:Ghislain Cloquet Sacha Vierny

导演简介

阿伦·雷乃,1922年6月3日生于法国,是法国电影“新浪潮”代表人物之一。幼年时代的阿伦·雷乃,从流行的小说、电影到普鲁斯特的文学以至漫画都是他涉猎的范围,阿伦·雷乃后来甚至说漫画是第一个让他认识到电影技巧的媒介。阿伦·雷乃的导演生涯从20世纪40年代持续至今。1943年,他考入法国高等电影学院,但只读了18个月就退学了,理由是他认为在法国电影资料馆看经典电影,比在学校里上课收益更大。之后,阿伦·雷乃搬到了塞纳河左岸,正式开始他的电影事业。在这个时期,他对蒙太奇和场面调度之间的关系作了一系列的重要实验。其中1948年的纪录短片《梵高》为他赢得了威尼斯影展两个奖项以及1949年的奥斯卡短片金像奖。为他赢得最多国际声誉的是他早期的三部作品:纪录片《夜与雾》(1955)和故事片《广岛之恋》(1959)以及《去年在马里昂巴德》(1960)。也正是从《夜与雾》开始,记忆与遗忘开始成为阿伦·雷乃一生电影的母题。同时,对于电影形式的不断追求和探索,也使阿伦·雷乃成为一个不断令人有所期待的大师。

内容简介

《夜与雾》(Night and Fog,1955)是一部关于二次大战集中营的纪录片,曾被法国新浪潮的代表人物特吕弗称誉为“史上最伟大的电影”。《夜与雾》是导演阿伦·雷乃1955年受法国二战历史委员会的委托而拍摄的一部纪录片。影片将战后已成为旅游景点的纳粹集中营荒芜、宁静的景象与十几年前在这里发生的血腥、恐怖的大屠杀画面交替呈现,通过强烈的对比对法西斯罪行的扩散和谁来对战争负责的问题进行了沉痛的反思。作为最早反映二战时期大屠杀的纪录片之一,《夜与雾》交替使用彩色和黑白影像的表现手法在当时还很罕见,而导演坚持使用法国诗人、小说家让·凯罗尔撰写的情绪激烈的解说词更在当时引起了该片到底是不是“真正的纪录片”的争论。

影片分析

一、“夜与雾”的来历与寓意

影片名称《夜与雾》来源于德语Nacht und Nebel,即纳粹党头号战犯希特勒于1941年12月7日“珍珠港纪念日”那天发布的“夜与雾法令”。这一法令规定:任何在德国占领区“危及德国人安全”的人,只有在判处死刑的前提下才进行审理,否则都应秘密押送德国,并使其亲属无从得知下落,就像消失在茫茫夜雾中一样。由于这个指令被绑架和拘捕的犯人大多来自法国、比利时和荷兰,他们常常在午夜被抓,并立即送往几百里之外进行盘问和拷打,最终被押往集中营。这些在夜雾中突然“消失”的受害者被称为“夜雾囚犯”,德语缩写为“NN”,意思是“姓名不详的人”。影片用一个定格强调了印在一个犯人囚衣背后的“NN”记号。二战中仅仅因这一项屠杀指令而牺牲的无辜生命数以万计。导演为这个词组注入了新的含义,使它既贴近那段恐怖的历史事实,又传达出影片作者的创作意图。“夜”暗示着无止境的恐怖和绝望,“雾”暗示着多重意义的不确定性以及模糊不清的意识。导演希望借助本片描述的那段恐怖历史,引发人们去思索、探究战争与人性,唤起人们的社会意识与责任。

二、历史与现实的交织

《夜与雾》是一部有关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法国集中营恐怖暴行的纪录影片,但影片不是完整准确地纪录,而是以今昔对比的方式讲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纳粹集中营的暴行。影片开始于二战结束12年后的一个晴朗夏日,摄影机带领观众进入荒无人迹的奥斯维辛集中营旧址。

影片把过去和现在(即发生暴行的时间和他拍片子的时间)截然分开,用法国人拍摄的和盟军解放集中营时拍摄的黑白纪录片表现过去,用鲜艳的彩色胶片拍摄现在,着重表现同一地点当前的面貌。摄影机将观众带到了从前那个令人战栗的黑白世界:从纳粹上台到大批无辜者遭到流放,从集中营带刺的铁丝网到施行屠杀的焚化炉,从欧洲解放到纽伦堡审判。《夜与雾》的彩色部分非常简洁,由空荡荡的营房、毒气室天花板上的指甲划痕等画面使观众联想到集中营受害者的生活和死亡;而更大篇幅的黑白部分则以充满暴力、死亡和悲伤的画面提供了纳粹罪行的铁证,使观众仿佛亲身感受到集中营囚犯和受害者永无止境的恐惧,从而反省战后仅仅十余年,整个欧洲现实中对战争历史和责任的遗忘。导演不断地运用交叉剪辑来加强这两个时期的对比。表现过去的镜头往往是把一些静态的照片连接在一起,用摄影机摇拍以强调出某些细节;拍摄当前的景物时摄影机连续不断地移动。过去是凝滞的、僵死的;现在则是流动的、尚未定型的。

三、解说词

影片解说词的撰稿让·凯罗尔(Jean Cayrol,1911—2005),法国诗人、小说家。1941年在纳粹占领法国期间加入法国抵抗组织后被捕,1943年被送入豪森集中营,凯罗尔在豪森集中营里创作了大量诗歌,并最终幸存下来,于1946年出版了诗集《Poèmes de la nuit et brouillard》(法语《夜与雾》)。正是这位诗人让·凯罗尔的加入,使阿伦·雷乃接受了拍摄一部有关大屠杀的纪录片的计划,即1955年的《夜与雾》。凯罗尔为该片所撰写的饱蘸感情、发人深省的诗一般的解说词,也随这部电影的公映而成为他一生中最广为人知的作品。《夜与雾》透过情绪激烈的解说词提出了人类的仇恨和责任等尖锐的问题,与影片的画面有机地成为一个整体。影片的结尾,面对历史的审判,纳粹军官说:“不是我的责任!”铁路工人说:“不是我的责任!”管理人员说:“不是我的责任!”……所有的当事人都这么说。本片的解说员是唯一对此提出异议的人,他在片尾意味深长地提问:“那么究竟是谁的责任呢?”影片中解说词的这种含蓄、隐讳的风格,不连贯的词句和片断的话语以及各种清单和问题,使得这部影片的听觉和视觉之间产生了距离,也让观众对眼前的所见所闻及人类的命运处境进行自我式的反省和思考。

(王万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