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着中国“申奥”成功,“奥运”上升为中国社会的重要议题,有关奥运与媒介传播的研究逐渐成为新闻传播学界的一个关注方向。作为该研究领域具有奠基意义的中外学者交流和研讨的盛会,2006年7月28日至29日中国传媒大学广播电视研究中心与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安南堡传播学院联合召开了“2006传播论坛——体育与大众媒介”国际学术研讨会。来自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密苏里大学圣路易斯分校、法国巴黎政治学院、英国利物浦大学等学术研究机构的国外学者,与来自中国传媒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大学、北京体育大学、上海体育学院等国内高校的中国研究者共聚一堂,就广泛的议题进行了深入交流,为奥运传播研究提供了多元的观点与研究的路径。
在这次研讨会上,与会嘉宾就“传播研究与奥林匹克”、“媒介事件”、“媒介转型与技术扩散”、“国家形象与身份认同”、“政府、媒介与赞助商”,“知识产权议题”等六大议题进行了发言和讨论,其中的真知灼见形成了这本论文集。
研讨会上,来自境外的研究者都发表了精彩的演讲。“媒介事件”的概念和框架的提出者之一,法国巴黎政治学院的丹尼尔·戴扬教授详细阐述了他对“媒介事件”的最新观点,并从“文化的误读”、“事件的话语平台”和“表达性事件的脆弱性”三个方面解读了作为媒介事件的奥运会。
来自美国密苏里大学圣路易斯分校人类学系的苏珊·布朗尼教授对“奥运研究和国际奥委会与学界的关系”进行了分析,介绍了相关的研究机构和计划,梳理了传播研究与奥林匹克之间的关系和研究历史。
在“国家形象与身份认同”议题中,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访问学者桑德拉·柯林斯教授从长野奥运会和东京奥运会入手,考查了日本乃至亚洲奥林匹克运动中的文化民族身份问题。他认为,在充满不确定因素的民族形象打造过程中,北京奥运如何运用传统文化为重新建立中国的国际形象服务是一个很有意义的问题。
在“政府、媒介与赞助商”议题中,美国Fankfurt Kurnit Klein&Selz律师事务所律师理查德·科尼特的发言“伏击式营销:广告及营销中非授权使用奥林匹克的界限”认为国际奥委会通过法律完全控制了奥林匹克的话语权和解释权,也成了这个话语权的决定者和控制者。美国美富律师事务所的徐罡律师探讨了北京奥运的法律遗产问题。他认为奥运将为中国法制建设在知识产权保护、体育仲裁制度的建立、媒体的对外开放等方面留下宝贵的遗产。
上述学者的精彩发言深刻启发了与会者,但由于他们的相关研究仍在继续,这些学者未就发言的主题形成完整的论文,因此尚不能在这本论文集中为各位读者呈现他们的研究成果。
中国传媒大学广播电视研究中心是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其主办的年度学术会议“中国传播论坛”已经举办八届,在国内外形成了广泛影响力。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安南堡传播学院多年位居美国大众传播研究生院的前列,是美国大众传播研究领域重要的研究机构和教育机构,致力于研究传播在公共领域的作用,在政治传播、国家形象传播、媒介事件理论、媒介效果研究等领域处于领先地位。2006年召开的研讨会是两所研究机构一系列合作的一个新起点,“体育与大众媒介”研究是两所研究机构合作研究的第一次有益尝试。未来中国传媒大学广播电视研究中心与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安南堡传播学院将继续努力,完善研究计划,加强与其他相关研究机构的合作,进一步在国际范围内推动体育与媒介、奥运与媒介的相关研究进程。
编者
2008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