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媒介公共服务:理论与实践
19700000000014

第14章 “公共新闻”与公民的公共意识(3)

地方媒体可以更好地实践公共新闻。首先,地方媒体更具接近性。这是所有人都认可的一点优势。接近性包括很多,地方媒体拥有的是地理上的接近性、心理上的接近性。求近心理是人们普遍的心理规律。受众希望通过新闻媒介知道天下大事,也想从中获知自己周围发生的事。地域的接近性是指新闻发生的地点与受众工作、生活的所在地接近。新闻发生的地点与受众工作、生活的地点越近,越能引起受众的兴趣。长沙发生的新闻,衡阳人的关注度一定会低于长沙人的关注度。居民对其社会经济文化氛围和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具有自发的认同感和亲近感,地方媒体与市民同处一方,朝夕相见,相对中央台更具有服务公民的便利性。而且地方城乡公民对地方媒体有一种天然的归属感,他们对地方媒体会在心理上产生一种“我们的媒体”的心理暗示。

其次,地方媒体在公共事务的报道中更具针对性。由于每个地方的情况不同,因此公共事务的问题所在也具有地方性。地方媒体在报道公共问题时,也会各有侧重。公民对与自己切身利益相关的新闻和信息更为关注。地方媒体由于熟知当地的情况,对于哪些问题需要及时报道,哪些事情可以暂缓报道,哪些问题解决的难度怎样,相对比较清楚。当地公民因为生活于此,对于地方存在的问题有更加详细的了解。而且,基层政府因为直接联系着社会,与公民接触最多,他们要解决的通常是公民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的具体问题,与公民利害关系密切,于是,当公共问题出现时,媒体的报道,公民、政府的参与都具有针对性。如《金华晚报》自2004年6月20日起设立了社区流动值班室,每个周日派出两名记者深入社区值班,倾听居民的呼声,反映居民的心声,与居民面对面倾听,心贴心交流。6月21日的头版头条刊发的报道《张婶李伯,我们来了》反映了《金华晚报》记者第一天到金华市区凤翔社区值班的情况,说的都是“社区里的事”:路面太破难行走,垃圾能否天天清理,学费该不该退还,暂无房产证孩子能否上学,等等,还有社区简介、值班手记。6月24日,《金华晚报》刊出了记者带着问题走访有关部门的反馈文章《张婶李伯,你们的事有回音了》,对流动值班时居民所反映的问题一一作答。《金华晚报》的流动值班室除了在市区“流动”外,还先后“流动”到了义乌、永康、东阳、兰溪等金华所属县市的社区。

再者,媒体与公民的互动更具有效性。随着互联网的兴起,受众被动接受单向信息传播的时代被彻底终结,双向互动交流成为调动受众热情、吸引受众眼球的重要手段。地方媒体在这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因地域近、相互熟悉,有共同的语言文化和向心力,不管是媒体还是受众在参与的成本上要比国家级媒体更小。由于成本的低廉,而且媒体所组织的公共事务又与个人利益紧密联系,因此受众的参与积极性更高,而媒体要想在市场上谋求一席之地,对于受众的反馈所作的反应也会快很多。这样的情况在早期的民生新闻上表现得较为明显,如观众甲反映所住地方的噪音问题,记者不会简单地报道事实,还会找到相关管理部门寻求答案与解决措施,之后会及时地报道事情处理的结果。而受众会因为自己的问题受到重视,并且有了解决的结果而更加关注周围的环境变化,以及自身权利的使用,同时,对于媒体的信任度增强。显然,这种受益不仅仅是主体本身,一系列的反应对周围公民起到鼓舞的作用,而政府部门对于自身工作的责任感得到加强,即使这种作用可能不会立刻表现出来,但由于公众和媒体的关注和监督,他们也不能不重视。

地方媒体的优势是可见的,但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地方媒体怎样才能真正倡导“公共新闻”理念,并将之运用于具体操作中,以实现对一个地方的公民公共意识的引导和加强,形成“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之势?一个地区的公民有公共意识是远远不够的,我们需要的是全国公民素质的提高、全国公民公共意识的普遍提高。地方媒体,作为最接近当地公民心理,对公民的实际行为最能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的媒体,从哪个角度进行才能恰当地影响公民呢?江西师范大学传播学院学者朱松林、项国雄在一篇文章中提出地方媒体在社区建设中具有导盲犬的作用,即“导盲犬”(guidedog)媒体,既向公众提供新闻信息,又能帮助公众尽到公民职责。他们认为地方媒体可以立足本地实际,发挥在社区建设中的组织引导作用。在笔者看来,借鉴两位学者的观点,地方媒体在运用“公共新闻”理念时,也可以走一条社区发展之路。

社区是社会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指地区性的生活共同体。整个社会就是由大大小小的社区构成,因此,要建设和谐社会,最基本的是要建设文明和谐的社区。社区的子细胞就是生活着的公民。在笔者看来,地方媒体如果能着眼于社区的事务,在社区的公共事务上不只是以报道者的身份出现,还参与其中,利用媒体这一社会公器提供一个普通公民都能参与讨论的平台,那么,吸引受众的不仅仅是新闻,还有对事件的思考和参与。美国皮尤社区报道中心从1999年成立至今,在社区报道上取得了不少成绩,并且在媒体与社区建设的关系上形成了两点共识:(1)如果媒体以不同的方式对待自己的工作,那么公民也会以相应的方式尽自己的职责;(2)如果在新闻编辑部里播下创新的种子,就会在社会上萌生创新的思想。[郭庆光:《传播学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88页。]

目前,在我国的地方媒体的新闻报道中,主要的问题就是对新闻事件重描述轻分析,拥有民意测验、统计数据等一大堆材料,却缺乏纵深语境,也没有为普通民众提供表达心声的渠道。从本质上说,这种模式迎合了商业化、市场化需求,它回避了诸如权力行使、社会正义等深层次问题。如今的受众,每天能从媒体上接触到连篇累牍的会议报道、政要发言、名人八卦、天灾人祸等等,这些新闻无法保证公民参与和决定公共生活,因而也没有履行新闻在现代社区建设中应有的职能。

在美国,公共新闻学的几位主要发起人,如罗森、梅里特等人认为,记者要积极阐释“事实”,让普通民众讲述他们自己的故事,对社会问题能够作出符合道德和伦理的判断,提倡记者应该积极投身于他所报道的社区事务,或者他本人就是该社区的一部分的新闻理念。强调报道过程而不是零碎的事件、强调动态的解释而不是静态的描述、强调自下而上而不是自上而下的信息流向、强调信息渠道多样化而不仅仅来自专家和官员之口、强调新闻对社会变革的责任而不是所谓的中立、强调记者和公众间的互动交流而不像传统新闻媒体那样把大堆事实倾倒给公众。为了有效实现媒体和社区的沟通,一些媒体还选派了社区协调员,负责组织社区活动,了解社区所关注的焦点,并配合媒体对社区的采访报道。

我们可以看到,美国的社区媒体的做法是值得借鉴的。具体的做法可以视各地情况而定,不过,基本的方式还是值得在这里探讨一下。

首先,培育社区协调员。地方媒体可以在城市社区培育社区协调员,就如传统媒体在各地有地方通讯员一样,社区协调员要独立于社区居委会。地方媒体应该自觉服务社区,积极组织社区活动,开展社区议题讨论。如果媒体不了解社区事务,不关注社情冷暖,所报道的内容既无助于公民改善生活环境,又非普通公民能力所及,怎么能够吸引公民的注意?社区协调员可以起到沟通媒体和社区的作用,一方面可以了解社情民意,组织居民讨论公共事务,另一方面可以及时向媒体反映社区变动。媒体应该深入基层,定期组织公益活动,宣扬方针政策,密切与公民的联系。

其次,地方媒体的联合。要想取得预期的效果,单个的地方媒体是很难做到的。电视、广播媒体具有及时、形象的效果,但转瞬即逝。纸质媒体比较有深度,但对于受众的反馈不是太及时。网络媒体能提供很好的讨论平台,参与者能畅所欲言,形成舆论,但舆论影响很可能局限于网上。尽管媒体具有产业性质,彼此之间存在着竞争,但显然,在公共事务上,媒体间的联合能扩大事件的影响力,形成强大的舆论压力,以影响事关公共事务的相关政府部门、培养公民对自身权利与义务的意识,带来的结果是媒体公信力的增强和经济效益的提升。

在笔者看来,地方媒体利用“公共新闻”的理念,着眼于社区的服务,不仅仅能够对地方公民的公共意识起到强大的培养作用,同时,面对众多强势媒体,诸如央视、省级卫视等,也能够发挥自身优势,寻求一条生存之路。

现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这个时代的主旋律,而由于处于社会转型期,社会矛盾也很复杂,我国的新闻媒体在社会主义中国的建设中不是局外人,而是最活跃和最有生命力的参与者、建设者。它不仅要引领先进文化,担负党和人民的喉舌和桥梁纽带作用,同时还要成为一个重要的公众舆论平台。媒体要利用好这个平台承担起培育公民公共意识的神圣使命,努力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凝力,真正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积极的、建设性的重要力量。

〔杨汉云:衡阳师范学院教务处处长、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