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媒介公共服务:理论与实践
19700000000053

第53章 我国电视实施媒介素养教育的现状、问题与思路——以中央电视台为考察对象(1)

樊亚平、郭静

如果从1997年我国引入首篇系统介绍媒介素养教育的论文算起的话,媒介素养教育的研究和探讨在我国已有10年多历史了。对媒介素养及其教育的研究最终是为了推动和指导实践,而综观10多年来我国媒介素养教育的实施情况,却始终给人一种“只听楼梯响,不见人下来”的感觉[樊亚平:《试论我国媒介素养教育的突破口》,《高等理科教育》,2006年第3期。]。之所以如此,原因是多方面的,而主体不明是最重要的原因之一。

就媒介素养教育的实施主体来看,尽管世界各国在此问题上各有差异、多元多样[阳化冰:《媒介素养教育及其作用》,《当代传播》,2005年第2期。],然而,媒体、学校和社会组织却是公认的三大主体。就我国目前的条件来看,除学校之外,媒体主动承担媒介素养教育任务不仅是可能的,也是很必要的;而由于电视相对于其他媒体具有诸多特点和优势,因此,更应成为媒介素养教育的推动者和实施者。

那么,电视成为媒介素养教育的实施者有何可能、必要和优势?当前我国电视从事媒介素养教育的现状与问题如何?未来应采取何种思路?这些问题正是本文所要探讨的。需说明的是,本文对我国电视实施媒介素养教育之现状与问题的考察主要以央视为对象。

电视成为媒介素养教育实施主体的可能性、必要性和优势

媒体是媒介素养教育的实施主体之一,电视作为现代社会最有代表性的媒体,自然也不例外。那么,电视成为媒介素养教育实施主体的可能性、必要性和优势何在呢?

电视成为媒介素养教育实施主体的可能性主要在于电视的社会公共属性和其与媒介素养教育内容的关联性。电视具有社会公共属性,是社会之公器,理应承担公益性社会事务,而媒介素养教育无论从哪个层面看都具有社会公益之性质。从电视与媒介素养教育的关联性看,电视媒体的形态、特性、节目、栏目、运作方式、从业者特点及其素质等知识是媒介素养教育内容的有机组成部分,而这些知识天生就同电视媒体的自身存在和日常运作融合在一起。因此我们完全可以说,电视媒体的存在本身和其所有的传播行为原本就在发挥着媒介素养教育之功能,电视媒体实乃“媒介素养教育的实体样本”,其自身行为实为“全民媒介素养教育的‘教科书’”[郑保章、柴玥:《我国媒介素养教育体系的建构主体及方式》,《新闻记者》,2005年第6期。]。这种高度的关联性再加上电视的社会公益性质附加的社会责任感,电视成为媒介素养教育实施主体就显然是可能的了。

从必要性和意义来说,电视成为媒介素养教育实施主体,不仅有助于推动媒介素养教育这一利国利民之事业,而且对提升电视媒体自身的品牌影响力、社会公信力具有不可忽视的促进作用。电视作为最主要的一种媒介,具有其他社会力量和组织所不具备的特性和天生优势,诸如渗透性强、影响力大、覆盖面广、面向社会公开传播等;而且,现今人们早已离不开电视,电视也早已“无处不在,而且也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人们的现实生活”。[郑保卫:《媒介教育大众化势在必行》,《中华新闻报》,2002年1月16日。]在这种情况下,如果电视能够利用自身的天生优势主动承担媒介素养教育之任务,必然能够大大促进媒介素养教育在我国的发展,同时也能以此显示出其作为社会公器应具备的内在品性和影响力。

既有可能性,又有必要性,电视成为媒介素养教育实施主体就是必然的了。那么,与报纸、广播、网络等其他媒介相比,电视在承担媒介素养教育任务方面有哪些具体优势呢?概括来说,电视的优势主要在于其多传播符号、视听兼备、声像并茂和受众接受的低障碍等媒介特性。

从传播符号和媒介特性看,电视媒体的“传播符号是一种多符号,这些符号主要包括画面、声音、屏幕文字等三种”——这些传播符号造就了电视声像并茂,视听兼备,集再现性、现场性、表情性、心理性、概括性等于一体的媒介特性;同时,由于“这三种符号在电视传播中各有其不可或缺的传播功效”[樊亚平:《论电视的深度报道优势》,《当代传播》,2005年6期。],因此使得电视与其他媒介相比,其综合性的传播功效显然要大得多,至少目前为止尚是如此。另外,电视多样化的传播符号也使其受众面最为广阔,因为它不受技术和文化水平限制,受众接受基本无障碍或低障碍。电视的这些特性使电视若能承担起媒介素养教育的任务,必然会使媒介素养教育的内容和形式更生动、活泼、直观且富有吸引力;尤为重要的是,受众接受的无障碍会使媒介素养教育真正变成全民性的社会教育运动。

从我国目前情况来看,电视在城市的普及率已达100%,发达地区农村的普及水平也已和城市大体相当;即使是欠发达地区,由于近年国家投入的加大和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的实施,离全面普及也已为时不远。而且,就电视受众的绝对数量来说,目前全国电视受众人数已超过12亿,即将逼近极限[陈明欣:《提高受众的信息素养——电视媒介应有之责》,《中国成人教育》,2005年6期。]。如此高的电视普及率和受众绝对数量使得电视成为媒介素养教育实施主体后的潜在教育效果将是最大的,是其他媒介所无法比拟的。

当前电视实施媒介素养教育的现状与问题——以央视为例

尽管我国媒介素养教育实践目前尚未真正起步,但不同领域还是存在一些非自觉意义上的媒介素养教育的,电视便是这样的领域之一。以央视为例,一些客观上具有媒介素养教育性质和因子的节目、栏目并不少。通过对这些节目、栏目的粗略扫描,基本上可以描绘出我国电视媒体实施媒介素养教育的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

一、节目考察

对于央视具有媒介素养教育性质和因子的节目或栏目,笔者曾进行过长期的观察和统计。虽然这种观察和统计是非系统的,有时带有较大的偶然性,但所观察到的节目应该能够基本涵盖央视具有媒介素养教育性质或因子的各种节目形式。

1.“主持人大赛”与《挑战主持人》

央视举办的“主持人大赛”和《挑战主持人》栏目均为以主持人选拔为内容的选秀节目。虽然前者以选拔主持人为主功能,后者以娱乐为主功能,但它们都不像一般选秀节目那样充满了噱头和作秀,而是有着非常高的专业性。在这类节目中,一方面选手以其实际表现向受众展示了电视主持人的工作内容、流程、方法和所应具备的综合素质,让受众在一定程度上了解了电视节目的生成机理和方式;另一方面,主持人和点评嘉宾对每一位选手的表现的精辟点评对提高受众对电视节目主持人及其工作的鉴赏力与评判力也有着不可忽视的促进作用;另外,现场观众通过按键器的参与和电视观众通过热线及短信的参与也在很大程度上增强了受众的媒介参与意识和能力。而对媒体的某类工作的了解、评判和参与均属媒介素养之范畴。当然,像这类对提高受众关于主持人工作方面的媒介素养具有明显作用的节目除了“主持人大赛”和《挑战主持人》外,还有一些阶段性的或散布在其他电视栏目中的相关节目,如“谁来主持2008年奥运”的主题选拔节目和《绝对挑战》中的一期关于深圳广电集团招聘综艺节目主持人的节目等。

2.《军情连连看》

《军情连连看》原是央视《军事天地》推出的一个长假特别节目,2006年7月,改版升级为固定栏目在七套每周播出。由一名节目主持人和一名军事专家型主持人联合主持,必要时还会邀请一两名军事发烧友作为嘉宾,参与讨论。它以新闻为起点,以新闻事件中相关的军事知识为核心,利用影视作品和纪录片的片断,来讲述与新闻相关的军事知识。《军情连连看》的一个显著特点在于,专家型主持人往往会结合实际,对影视片断中的细节进行真与假、对与错的判断,深入分析影视作品中某些情节的现实可能性,对其中的虚构情节和艺术夸张等进行指认。如,主持人会明确指出某一情节“在现实当中是不可能的”或“这与现实存在相当大的差距”等。这种对电影情节的辨析有助于受众区分电影表现的内容和现实之间的差异,对人们区分“媒介现实”和“客观现实”有很大帮助。而区分“媒介现实”和“客观现实”是媒介素养教育最重要的内容之一,也是媒介素养教育的重要目标。

3.《佳片有约》与拍摄花絮

《佳片有约》是1998年9月在央视六套开播的一档电影欣赏节目,每周一期,分三个板块:《佳片导视》、《佳片剧场》和《佳片漫谈》。其中,《佳片导视》是对当天要播放的电影的介绍,包括影片导演、主角、创作历程、创作特点、影片梗概、主要看点等;《佳片导视》之后正式播放影片,即《佳片剧场》;影片播放完毕后的《佳片漫谈》中,主持人和嘉宾会以谈话方式对影片的内容、结构、创作手法、演员的表演、导演的意图、影片的主题及出彩之处进行深度分析。这样的节目内容和节目形式对提高受众的电影鉴赏水平、丰富受众的电影知识、提升其电影素养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而电影素养是媒介素养的有机组成部分。在提升公众电影素养方面,另外一种常见的方式是在影片结束后播出一些影片制作过程中的花絮,这些花絮往往较为直观地展现了演职人员真实的创作过程和拍摄某些特殊镜头的方法等,如央视六套曾播出的《宝贝计划》就附有不长的拍摄花絮。这种拍摄花絮对受众了解电影的制作过程,消除对电影这种媒介产品的神秘感具有非常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