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传播中的心理效应解析
19700100000002

第2章 前言(1)

心理效应大多是心理学家通过心理实验得到的有关人的心理活动的一般规律。心理效应往往能体现出心理学的基本知识(如破窗效应、接近效应)或基础理论(如定势效应、移情效应),所以,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心理效应的集合也是构筑心理科学大厦的一块基石。下面拟对心理效应内涵进行阐释并分析其在传播活动中的应用。

虽然心理效应在学界已耳熟能详,心理学家对这方面的研究也已经比较成熟,但是在广泛搜集心理效应词条的过程中却发现,对心理效应的内涵究竟是什么并不清楚,有点只可意会难以言传的感觉。翻查了国内已出版的几本主要的心理学词(辞)典和《不列颠百科全书·国际中文版》,以及若干心理学教科书之后才发现,根本就找不到对心理效应的解释!再细想,之所以如此,可能缘于心理效应是一个由“心理”和“效应”两个词构成的词组,而词组不属于词典解释的范围?或者因社会文化的发展,许多词汇还没来得及被收录进词典里?在这种情况下,就只好把注意力转移到分别对“心理”和“效应”这两个词的查找上。“心理”是一个集合名词,它有着非常丰富的内涵,在这里只取它的一个最基本的意义。朱智贤教授主编的《心理学大词典》认为心理是“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情感、意志、性格、意识倾向等心理现象的总称。”“效应”一词在多种词典里都可以找到对它的界定。如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编写的《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里认为“效应”有两种含义:“(1)物理的或化学的作用所产生的效果,如光电效应、热效应、化学效应等。(2)泛指某个人物的言行或某种事物的发生、发展在社会上所引起的反应和效果:明星效应”。从《朗文英汉双解网络版》和《牛津高级英汉双解词典》(缩印本第6版)以及《外文社汉英大词典最新版》里对“效应”的解释,可以归纳出三个方面的含义:

1.a change that sth.causes in sth.Else.

一个事物作用于另一个事物上产生的变化(侧重于变化)。

比如:the effect of heat on metal.热对金属产生的效应。

2.the way in which an event、action or person changes someone or sth.Else.

一件事情、一种行为或一个人通过一定的方式来改变某人或某事(侧重于发生变化的方式)。

3.a particular look、sound、or impression that someone,such as an artist or writer,wants to create.

一些人比如艺术家或作家所希望创造出的那些特别的形象、声音或印象。

把对“效应”的这三种解释联系到“心理活动”特别是“传播心理活动”中,又可以找出三类对应的关系:

其一,相对于“效应”的第一种解释:把“一个事物作用于另一个事物上产生的变化”,引申为传者的言行对受众或采访对象所产生的影响。例如,“暗示效应”指受众因受到传者报道中所暗含的某种意蕴的影响而产生的心理和行为的变化;再如,“登门槛效应”指记者对采访对象施以策略,使采访对象愿意接受采访。

其二,相对于“效应”的第二种解释,可以理解为因某种信息的刺激(或通过某种方式),对他人的心理和行为所产生的影响。如“冯·雷斯托夫效应”指被接见者的特征给主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又如“菜肴名称效应”指形象的、准确的、令人垂涎的菜名能使顾客产生美好的心理感受,并激发其食欲。

第一和第二点本质上有相通之处,都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主体之间的相互影响而产生的心理、行为的反应。因为所谓的刺激,有相当一部分是由主体造成的。如菜肴的名称虽然是对顾客的直接刺激,但是这些菜名显然是由厨师编写的。又如,“好(坏)心情效应”,看起来是由被试自己心情的好坏决定了是否愿意去帮助他人,但是,其好坏心情的形成又是由他们是否得到主试放在电话亭里的硬币而决定的。因而从根本上看还是人与人之间互动的结果。

当然,也还有一些刺激的确是客观存在的。像“黑洞效应”,指环境中光的亮度从明到暗时的视觉适应问题;又如“气温效应”,指天气温度的高低对人的心理和行为所产生的影响;“斯楚普效应”则指刺激的颜色与内容的矛盾对认知的影响。比如让被试判断用红颜色写的“黑”这个字多于用黑颜色写“黑”这个字的时间。

有的心理效应既包含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因素,同时也存在客观刺激。如睡眠者效应[睡眠者效应亦称延后游说效应、事后效应,是由美国心理学家霍夫兰和韦斯提出的概念,指来自低可靠性的信息源的信息所引起的态度变化要经过一段时间才变得明显的现象。]中影响受众的因素有传播者,同时也有他所传播的信息。

其三,相对于“效应”的第三种解释有“名人效应”、“偶像效应”等。

心理效应的内涵十分丰富,其相互之间的关系也很复杂。有的心理效应名称虽不同,但内容却相通,其区别主要在于具体的微观环境不同。如“观众效应”、“实验者效应”二者之间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观众效应”指如果有他人在场观看某人进行某种活动,这个人会感到有一种刺激作用,从而提高(或抑制)活动的效率。“实验者效应”指因实验者有意无意地将实验目的及对结果的期望传给了被试,从而造成被试的反应朝着有利于证实实验假设方向的改变。这两个心理效应的相同点:1.都是主体的一方对另一方自觉或不自觉地施加影响;2.都含有受影响一方试图以良好的印象管理施加影响者一方;3.二者都存在正面的或负面的影响。不同之处在于“观众效应”是在非实验室的环境里,大者可在成千上万的体育比赛现场;小者可在只有几个人的房间里。而“实验者效应”则一定是在实验室的环境中。

也有个别词条虽然名称相同,内容却不同。例如“瀑布效应”(又叫“瀑布错觉”),对之有两种解释。一种是揭示视觉的一种生理现象,指凝视瀑布一段时间之后,转头注视附近的悬崖,就会发现悬崖上的草木有从下向上移动的现象。观看流水或旋转的唱片后再看其他事物时,也能产生类似的感觉[黄希庭主编:《简明心理学辞典》,安徽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299页。]。另一种则是从心理角度来分析的,认为有时信息发出者的心理比较平静,但却引起信息接受者心情不平静的反应。“正像大自然中的瀑布一样,上面平平静静,下面却溅花腾雾”[百度百科http://ju.pihoo.com/toprame/dingzhen.p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