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中外新闻传播教育发展研究
19700200000023

第23章 中国新闻传播教育综述(6)

台湾的传播学教育肇始于1963年,当年美国著名传播学家施拉姆的学生朱谦博士开始执教于政治大学新闻研究所,并着手进行“电视与儿童”的研究,这在台湾是传播学研究的经典范例;稍晚由政治大学杨孝荣所著的教材《传播统计学》亦成为台湾传播教育的一部里程碑式的著作。进入20世纪70年代以来,台湾传播教育的领域逐渐开阔,涉及政治传播、宣传、教育传播、健康传播、受众研究等诸多领域,其间有影响力的传播学教材不断涌现。20世纪80年代后期,大量传播学批判学派的理论也渐次进入台湾的传播教育体系当中。

自从国民党在20世纪80年代末解除戒严与开放报禁之后,台湾新闻媒介数量激增,传播业走向多元,对新闻人才需求殷切,新闻传播教育得以蓬勃发展。政治大学新闻研究所于1983年8月开设了博士班,台湾的新闻与传播教育形成了从专科生到博士生的完整体系。许多新闻传播院校建立了新闻学或传播学研究所(台湾高校只有研究所才能招收研究生,系只能招收本科生,大多数院校目前采用系、所合一体制),招收硕士研究生,如辅仁大学、文化大学、淡江大学、交通大学等。1989年8月,政治大学和文化大学同时成立新闻学院或传播学院。1990年,世界新闻专科学校更名为世界新闻传播学院。台湾大学在观望了40多年之后(台湾大学曾认为新闻无学,一直拒绝开办新闻专业),于1991年8月创建新闻研究所,并在当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效仿美国哥伦比亚新闻学院。

现在台湾地区较有影响的设有新闻传播系所的大学主要有政治大学、师范大学、台湾大学、台湾艺术学院、辅仁大学、世新大学、中原大学、淡江大学、文化大学、大叶大学、元智大学、铭传大学、实践大学、长荣大学、南华大学、玄奘大学等十余家,新闻传播教育呈现出一派空前繁荣的景象。

一、新闻传播教育深受美国模式的影响

台湾新闻传播教育受美国模式的影响较深,一批院校的创建者和知名学者教授都有在美国读书求学的经历。对台湾新闻传播教育影响最大的是美国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和哥伦比亚新闻学院。

早在1935年,“中央”政治学校成立新闻系,适逢马星野先生从美国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学成归来任教于该校,讲授新闻学。后来马星野正式出任系主任,他仿效密苏里大学的新闻教育课程,注重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训练,把自己的一生全部奉献给了新闻事业,他先后担任过政治大学新闻系主任、《中央日报》董事长、“中央”通讯社董事长、大众传播教育协会理事长,对台湾新闻教育事业贡献巨大,晚年(1984年)获密苏里大学颁发的“杰出新闻事业服务奖章”。

1955年,另一位密苏里大学的毕业生——谢然之出任政治大学新闻系主任,为复办政治大学新闻系奠定了一个良好的基础。1959年,王洪钧(也是密苏里大学毕业生)接任新闻系主任,1963年他参考各方意见,修订课程,使政治大学新闻系课程理论与实践兼备,更符合当时新闻事业发展的需要。90年代中期,密苏里大学与政治大学建立学术交流关系,政治大学曾派多名学生去密苏里大学进修。

文化大学新闻系成立于1963年7月,由谢然之首任系主任。郑贞铭担任系主任期间,在密苏里新闻学院获博士学位的张煦华协助其与密苏里大学签订交换学生计划。张煦华于1976年返台接任文化大学新闻系主任后,积极推进学生交换计划,并多次邀请密苏里大新闻学院教授来台讲学。张煦华后来又转任淡江大学大众传播系主任。

台湾大学新闻研究所创始人是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院长,因此自创所之初就十分强调国际视野及美式新闻学的专业训练,并开设新闻英文课程。新闻研究所以培养具有专业素养的新闻记者,提升新闻专业水平为宗旨,课程规划着重新闻专业实务训练,同时强调结合新闻专业与各专门学术领域的研究成果,以增强学生对政治、经济、法律、社会与科技等的了解与分析能力。为了加强国际学术交流,新闻所曾聘任客座教授Neal Robins(曾任UPI特派员、记者、编辑)、Donald H.Shapiro(美国《时代周刊》驻台特派员)、Stanley E.Abbott(美国McClatchy新闻编辑)以及Dr.Bradley S.Greenberg(美国密执安州立大学电讯传播教授,曾任美国国际传播学会会长)等专家学者到新闻所短期讲学。

二、培养目标:人文价值与专业精神并重

台湾新闻传播教育非常重视对学生人格品质的培养,强调新闻伦理与社会责任,同时重视教育的国际化,培养学生的全球视野。

历年来,政治大学新闻系都是台湾各大专院校新闻科系中录取分数最高的系。政治大学新闻系近十年来的研究方向,除了传统新闻学和大众传播之外,也从社会和人文科学角度,剖析传播行为与传播体系的现象与问题。教育宗旨是培养尊重生命、关怀社会、知识广博、人情通达的公民。教育目标是培养学生:创意思辨能力和探析问题的精神;表达、沟通的能力与全观视野;精熟传播基本知识。

台湾大学新闻研究所的教育宗旨与当年普利策所提倡的理念十分相似。现任所长张锦华指出,新闻传播教育所追求的,并不仅是学术目标和职业目标,而是献身于专业理想的教育。应当培养学生具有“专业精神的理想与反省批判的人文素质”,具有符合社会对新闻事业所要求的“道德良知、无惧无私、监督政府、关怀弱势、献身公益”等品质。

文化大学新闻系,以培育深具独立思考与人文素养的现代化新闻专业人才为宗旨,并以“核心新闻传播专业义理与实务”、“多元化人文素养与思考能力”、“数字化终身学习”为教学研究与课程设计的核心精神。1984年成立新闻研究所,宗旨在于培养国际传播及政治传播的专才。

世新大学新闻传播学院以民主媒体为目标,重视议题和媒体跨学科的探讨,注重艺术人文修养,奠定各领域的基础知识。学校教育要求学生积极地读、写、说、摄、制,从实干中学习。学校教育中贯彻“全球视野、本地实践”以及“媒体学习就是公民学习”的理念。

辅仁大学则提倡“全人教育”,要培养能认识新闻、解读新闻、制作新闻、批判新闻的现代社会公民。为此,他们强调要对学生进行“通识教育”,使其成为“兼具新闻专业与伦理之人才”。

淡江大学大众传播学系四年本科学习内容有电视、电影、广播、广告、公关、摄影、报纸以及数字传播等领域科目,应资讯社会与大媒体浪潮之趋势,培育全方位传播人才,培养学生跨媒体传播的专业知识技能。

三、课程设置:灵活创新,各具特色

在大众传播业不断发展,媒介融合趋势日益明显的社会背景之下,台湾各大高校不断创新课程设置。新闻专业的必修课程中,传播类课程占有相当的比重,包括传播学理论、传播心理、研究方法、专题讲座、法规学习等。台湾新闻院系鼓励学生参加其他学科的辅修或双学位的学习,系内课程也有不少政治、商业、管理类的课程;培养学生全面的学习能力和社会活动能力,即使日后不在传媒业界工作,也能在其他行业工作。

自1999年开始,政治大学传播系与广电系、广告系共同筹划“学程制度”,希望透过学程,达到教学资源共享与知识整合的目标。学生能够轻松自在地在学程中选择最适合自己的课程,并搭配辅修、双修与集选制度,同时增设进阶课程,以培养各类领袖人才。实施新课程制之目的在于回归大学教育重视“学”的本质。与旧制课程安排最大的不同在于:第一,加重通识教育和基础课程,通识及基础科目学分占毕业最低学分的一半以上,借此要求学生博雅与专精并重,除专业知识与能力外,还能有广博的背景知识;第二,延后分流并提供多元学制,大一、大二以不分系的方式学习共同必修科目,大二或大三开始进入学程,同时可利用大一、大二的时间修习传播基础科目,对传播学有较完整的了解后,再决定专精之学程。

自2005年起,政治大学新闻学系本科生新闻采编课程必修课与选修课都按照模块的方式进行整编。新闻编采学程必修课包括基础采访写作、基础新闻编辑、新闻编采实验—报纸(记者)、新闻编采实验—报纸(编辑)、新闻编采实验—广播、新闻编采实验—电视,新闻编采学程选修课主要是校外业务实习。其他选修课包括四大模块:

(1)进阶编采模块:进阶新闻编辑与采访,进阶新闻写作,进阶新闻编辑;

(2)广电新闻模块:进阶广电新闻采写与编辑,广电新闻专题研究,广电新闻深度报道;

(3)图文整合模块:进阶新闻编辑,新闻摄影,进阶新闻摄影,新闻图表;

(4)专题研究模块:新闻伦理与个案研究,分类版面编辑研究,分类报道讯息研究。

政治大学新闻系建成了编采自动化实验室、《大学报》编辑室、广电制作中心、“政大之声”广播台、广告摄影棚等一系列机构;世新大学新闻系则拥有制版、电子分色、电脑排版、印刷机械等一系列先进的实验室,并办有《小世界周报》、《立报》、《破报》等众多媒介实体。

文化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部教学方向分为理论充实与实务训练两大类,前者偏重新闻与传播专业义理的系统性介绍与探讨,并辅以社会学、心理学、经济学、法律、政治学、文学、大众文化等人文学科基本素养的培育;后者则侧重于新闻采访、编辑、出版、制作、播报及媒体企划与管理等新闻实务的训练,并辅以实习媒体的实际操作与营运,使学生们能从做中学,以奠定其扎实的专业实务能力。硕士教学与研究方向,则偏重于国际传播与政治营销传播两大领域,分别开设相关选修课程,研究生可依个人兴趣与志向,选择其中一个领域进行研修。

文化大学新闻系为强化学生专业能力及增加其多元化选择机会,自2006年起开始推动专业学群制,根据培养目标及课程特性,将专业课程划分为三大学群、两大模块。新闻系在学生大二以后逐一与每位同学单独面谈,辅导学生依兴趣选修符合其专长及性格的媒体学习。

1.平面新闻学群

在传播产业数字汇流的形势下,平面新闻学群提供编采、写作、网页制作、摄影技艺方面的训练,最终目标在于培养学生达到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的目的,并运用创意与独立思考的能力,最终能够以高度的人文关怀服务社会;必修课包括基础摄影、报刊编采实务、采访写作及毕业实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