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性别与传播:文化研究的理路与视野
19700700000027

第27章 监测与评估:性别视角与传播视野(12)

3.根据2001年3月28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到2000年,中国65岁老年人口在总人口当中所占比重已经达到6.69%,表明我国正步入老龄化社会。

在我国,“老龄社会的问题”突出表现为“老龄社会女性化”和“老龄社会女性高龄化”。这一特征就决定了老龄妇女发展问题是我国老龄化社会的重要关切问题之一,同时也决定了对老龄问题的相关研究,性别视角不可或缺。

如何向日益增多的老年人群提供社会保障、医疗保障、生活照料、精神慰藉等方面的服务,是对中国社会提出的挑战,也是我国构建和谐社会所面临的一个重大历史性课题。

4.对于传媒而言,老龄化意味着老年受众正成为大众传媒不容忽视的、一个数量日益增长且具有社会影响的受众群体。

根据《老年人传媒接触状况的调查与分析》,报纸是老年人接触最频繁的第二大媒体(电视是第一大媒体)。特别是在了解国内外大事及形势、政策方面,以及增加聊天话题方面,报纸是老年人选择最多的媒介。

动机1:了解国内外大事及形势、政策;

动机2:娱乐;

动机3:增长知识;

动机4:方便生活;

动机5:增加聊天话题;

动机6:打发时间。

因此,老年受众对报纸的接触需求和接触频率均表明,报纸在推动老龄化社会发展中,具有相当的媒介优势。

5.在此背景下,本文将以三份不同类型的报纸为例,考察媒体是如何报道涉老新闻的?其共性特征有哪些?存在哪些问题?媒介在推动老龄化社会发展中如何作出更大的贡献?

二、抽样

1.抽样对象的选择

本文采用内容分析法,研究对象是《人民日报》、《北京晚报》、《京华时报》三份报纸的网络版。确定将“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和“重阳节”(中国老人节)当天的报道作为重点抽样的对象,抽样的时间横跨2004年至2008年。

(1)《人民日报》是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机关报,它代表了中国政府主流意识形态的坚持方向,也代表了中国政策自上而下传播的一种典型模式;从文本的特殊规范和既有角度来看,它严格贯彻着国家在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等多个领域的原则与方针,对特定议题的报道,带有浓厚的官方色彩。

(2)《北京晚报》是由北京日报社主办并主管的综合性晚报,1958年3月15日创刊,1964年由毛泽东主席亲笔题写报头。报纸以“立足北京,面向全国,反映生活,服务生活,指导生活”为办报宗旨,成功地吸引了大批忠实读者,成为首都发行量最大、读者群最为广泛、影响及号召力最强的报纸之一。

(3)《京华时报》是人民日报社主管的一家综合性日报。2001年创刊,是最早进行采编机制改革创新的报纸,也是京城报业市场综合性日报发行量第一、市场零售量第一、自费订阅量第一的报纸。其在公信力与权威性方面,典型地反映出党的中央机关报旗下都市报的特征。

根据传者报道倾向与议程设置的相关理论,一般而言,“重阳节”报道涉老议题较为集中,对之进行定量分析,其分析数据与结论相对而言更具典型性。而选取“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的样本,是希望总结出涉老议题与性别议题交叉报道的特征,以及性别敏感对涉老议题报道的影响。

2.抽样方法

(1)通过对《人民日报》(网络版)2004—2008年3月8日当天全部新闻的检索,对文字新闻与图片新闻逐条过滤,共浏览信息428条,摘录涉老议题的信息7条;通过对2004—2007年“重阳节”当天全部新闻的检索,共浏览信息459条,摘录涉老议题的信息24条。

(2)通过对《北京晚报》(网络版)2007—2008年3月8日当天全部新闻的检索,对文本新闻与图片新闻逐条过滤,共浏览信息249条,摘录涉老议题的信息10条;

通过对2006—2007年“重阳节”当天全部新闻的检索,共浏览信息345条,摘录涉老议题的信息27条。

(3)通过对《京华时报》(网络版)2006—2008年3月8日当天全部新闻的检索,对文本新闻与图片新闻逐条过滤,共浏览信息362条,摘录涉老议题的信息13条;

通过对2006—2007年“重阳节”当天全部新闻的检索,共浏览信息349条,摘录涉老议题的信息15条。

(4)对三份报纸在“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和“重阳节”报道的涉老新闻分别进行了“主体性”和“分性别”的统计整理。其中,“T1:主体表现”或“T2:次表现对象”标明了样本的主体性差异;“F:女性为主要表现对象”、“M:男性为主要表现对象”、“Z:性别中性或不突出某一性别”标明了样本的分性别差异。

3.框架分析

(1)类别指标。归纳不同报道内容的类别,并分析不同类别对两类议题的呈现方式及深入挖掘情况。

(2)角色指标。归纳并分析报道中女性以及老龄角色的身份、职业、报道背景等。

(3)形象指标。主要分析图片新闻中女性以及老龄对象的场景、穿着和报道的叙事意图。

(4)性别观念与主体性指标。主要分析几种关系情境中女性以及老龄对象作为主体参与报道内容的情况。主体利益诉求是否被平衡、客观、充分地呈现与反馈。

(5)老龄工作方针指标。即“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教、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考察传媒报道的均衡性与全面性。

三、分析与结论

(一)三份报纸在报道涉老议题时的共性特征

随着全社会对老龄化社会问题关注度的不断上升,传媒在呈现老龄问题方面也经历了一个从被动、无意识传播,到主动、有意识组织议题传播的发展过程。

传媒主要通过对涉老新闻的报道,传达政府对老龄问题的决策和方针,引鉴其他国家在处理该问题上的经验与教训,见证我国对老龄化社会问题的探索与实践,反映老龄群体的民情与民声。

1.综观近几年来涉老新闻的报道,在报道广度等方面,均在不断加强,具有一定的传播效力

第一,报道面比较广。

按照新闻报道的类别指标对本次调查搜集的数据进行统计发现,虽然每一类别报道数量少,报道深度不足,但是报道覆盖了政策、文化、生活、娱乐等方面;在性别指标、城乡差异指标、国际国内新闻交叉指标、精英与草根阶层分层指标等方面,兼顾了平衡与平等。

第二,报道角度目标性强。

从老龄工作方针指标入手,对搜集的样本予以定性分析发现,涉老新闻的报道普遍从群众最关心的问题入手,捕捉信息、提炼主题,使报道多彩多姿。报道角度的选取注重与政策宣传的工作紧密结合,以老龄工作方针中最核心的工作为主。比如对社会保障系统中涉及养老、医疗等内容的报道,既有宏观政策信息报道,又有微观层面的老龄群体的个案报道。这从《北京晚报》2006年“重阳节”的涉老新闻专题报道的新闻标题即可看出:“出租住房住五星养老院——首家养老房屋银行启动”、“志愿服务暖重阳?”、“金婚老人庆重阳”、“重阳节子女送体检”、“老人优待范围将扩大”等。

第三,被报道对象的角色差异和身份分层比较多样。

参照新闻报道的角色指标,归纳此次采集的新闻样本发现,报道对象的角色差异和身份分层具有一定的多样性。比如社会榜样中老龄群体的角色,既有老一辈革命者、人大代表、乡村教师等特型人物,也有普通城镇、乡村的居民。报道对象身份层次的拉开,报道对象不同需求的呈现,对于消除“老龄群体等同于底层居民”、“老龄问题等同于救助问题”的刻板认识,具有良好的效果。

第四,图文报道中,老年女性“出镜率”高于老年男性。

从形象指标入手发现,文字报道中,以男性为报道主体时,往往不配图片;以女性为报道主体时,一般会配以老年女性为主体的图片。而如果不突出性别,即面对整体老龄群体而言的新闻,也往往会配以老年女性为主体的图片。这样就造成了老年女性出镜率高于老年男性的现象。无形之中,强化了受众对“老龄社会女性化”和“老龄社会女性高龄化”的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