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电视与未成年人心理
19701300000017

第17章 电视使用与青少年心理发展(1)

青少年一般指11、12岁至17、18岁,相当于中学阶段的中学生。初中阶段为青少年期(11、12岁至14、15岁),高中阶段为青年初期(14、15岁至17、18岁)。这个阶段,正处于青春发育时期,所以又称为青春发育期。从16世纪开始,人们开始习惯把年轻人称作处于青少年时期;到20世纪中叶,青少年这个词才进入主流词汇。很多电视节目是以青少年群体为对象的,青少年这个群体是人的发展过程中较为重要的成长阶段。

一、青少年的电视使用需求

青少年在青春期除了要面临生理上的成长、心理的急剧变化,在认知、情感以及社会性上都将面临很大的变化。这些变化可大体分为三类:第一,生理变化,如荷尔蒙分泌增多,青春期的性发育等。第二,认知能力的提高,具体表现为抽象思维能力的提升。第三,社会化发展,如与父母及同龄人关系的改变。这三种变化相互作用,决定了青少年在这一阶段对电视媒介所特有的需要,他们往往在更大程度上把电视作为实现自我社会化的途径。青少年个体对于青春期身体变化的反应在很大程度上是对父母、大众媒介和其他文化传播途径传递给青少年的社会标准和期望的折射。

1.青少年通过电视获得对自我性征的认知

青少年通过电视能够获得对自我性征的认知,并对其心理发展产生一定的影响。青少年生理变化具体表现为三个方面。在形态方面,身高、体重、胸围、头围、肩宽、骨盆等,都加速增长;在机能方面如神经系统、肌肉力量、肺活量、血压、脉搏、血红蛋白、红细胞等,均有加强。身体素质方面,如速度、耐力、感受性、灵活性等,变化很大。内分泌方面,各种激素相继增加;生殖器官及性功能也迅速成熟等等。归结起来,就是身体外形改变了;内脏机能健全了;性的成熟。这些生理变化对青少年心理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这些影响受生理变化与社会文化环境相互作用而产生。电视媒介在青少年的成长历程中扮演着社会文化环境的角色。

青春期身体变化对青少年的影响并不在于变化本身,而在于青少年对这些变化的意义和重要性的解释,在于青少年对他人的反应的理解,以及对这些变化是否符合社会文化模式的认知。电视可以为青少年提供关于青春期和身体成熟的观点,尤其是电视中对青少年的描述,使得青少年可以感受到对青春期生理变化的注意和认知,看到关于自身性征认同及性行为的信息,这些决定着他们对青春期变化的反应。

(1)电视所提供的内容可以很明确地展示出男人和女人分别是什么样子,为青少年提供对自身性征认同与发展参照的信息。但是,电视内容中的性别信息有时也将带来负面的作用。比如,电视中有时会呈现出夸张的性别刻板印象,这将影响青少年对性别角色的理解。电视中的女演员苗条漂亮,男演员高大英俊,如果青少年在生活中给予效仿或许将对其健康带来影响。再如,电视中对女性角色的贬低,还有对男女工作角色描绘中的成见,等等。虽然这种现象在近年来有所改观,但是在一些商业电视节目中,仍然将许多对男女特征很传统的理解传达给青少年,使其对性别的认知产生重要的影响。当然,由于青少年的“逆反”心理,他们也可能会在电视上主动找到非性别刻板化的节目,也许会效仿节目中敢于否定传统性别观念的主人公,比如女运动员或男教师。

(2)电视媒介是青少年获得性信息的主要途径。由于父母通常不向孩子提及性方面的问题,青少年觉得与父母谈论性不妥当,因此,媒介是青少年获得性信息的主要途径。对于没有性经历、在父母及其他社会资源哪里也得不到答案的青少年,这种现象更为常见。一些国家的电视节目中所提供的有关性关系的内容、以性为主题的电视音乐片中的镜头,就成为青少年获得性知识的来源。对于女孩而言,她们更多地看浪漫的电视节目来体会性和爱。

但是,电视中所提供的性信息往往给青少年带来一些负面的影响。一项研究显示,18%的电视节目提到了青少年的早期交往,在这些节目中所提供的“性”的信息是各种个样的。比如,有的男性青少年将童贞作为失败者的标志,而有的则认为青少年的“酷”是不需要性感的装饰的。节目中所再现的迷人的青少年原型中有的有意地守护着童贞,有的对性迫不及待,有的已发生了性行为。在节目中大多没有关于安全性行为的讨论,因为这些节目根本上忽视青少年性行为或者把安全性行为的方法看做是尽人皆知的事。不仅如此,电视中也呈现出更多的成人的性信息。比如,进行性行为的双方很可能是未婚男女,更缺少对避孕和性病等潜在危险的提示与忠告。因此,电视虽然可能对青少年提供了较多的性信息,但是却带来了负面的影响。比如,女孩所爱看的言情片中,所提供的关于对约会、性的认识往往是歪曲的,理想化的情境,或许会令女孩子设立不现实的目标。而且,电视中所蕴涵的性观念可能使青少年形成与父母对立的性观念,如果青少年没有一定的区辨能力,很容易被误导,形成有错误倾向的观点。

2.青少年通过电视获得对自我身份的认定

获得自主是青少年的重要发展任务之一。古典精神分析学派认为,自主意味着个体与父母疏离感的逐渐增强。新精神分析学家埃里克森和卢布斯则认为,自主的发展是个体化的过程。个体化意味着个体对自己所做的事情和自己的角色担负起越来越多的责任,而不是将其移交给影响和保护他成长的那些人。青少年在家庭里的自主可划分为四个维度,一是对涉外活动的允许;二是对与年龄相关的活动的允许;三是父母对判断的尊重;四是与地位相关的活动。随着青少年的自主要求和独立性意识的迅速增强,他们对父母权威的不满日益增加,对父母在其日常生活中的权威的接受性越来越低,同时他们也变得更加愿意公开反对父母的意见,更容易与父母公开发生分歧。就在这样一个自我的自主性还处于探索、尚未发展彻底而又急于向父母证明其自主性的过程中,电视媒介起到了一定的作用。由于与父母相处的时间相对减少,而独处的时间增多,在无人监护的情况下,青少年能够广泛地接触电视,将看电视不仅仅作为娱乐活动,也作为与其心理需求相应对的活动。

首先,电视媒介为青少年提供了排解情绪波动不适的渠道。如前所述,青少年为了获得自主而逐渐疏远父母的同时,其自主性的发展尚不能满足其需求,他们仍旧会为了弄清自己是谁和自己将来成为什么人而挣扎,这种挣扎则表现为强烈的情绪波动。这种对自主权和自我意识的探索大多出现在青少年独处的时候,这令青少年感受到孤独与郁闷。于是,很多青少年都借助媒介来排解对青春期的孤独感、挫折感和愤怒感等不满情绪。比如,对MTV、电视剧主题曲等音乐的喜爱,就缘于听音乐不仅可以接近幻想中的世界,还可以消除愤怒的情绪,表现个性,想象流行音乐中描绘的爱情;青少年借助摇滚和重金属音乐来排解他们心中的挫折和怒火,以达到快乐的心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