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多维视域的大众传媒
19701400000013

第13章 思想政治教育的传播学思考(3)

思想政治教育也是一个复杂的动态过程,借鉴传播模式对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进行描述和认识,有助于准确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要素、基本结构与内在联系,加强对思想政治教育基本问题的深入研究,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化。对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规律的认识,不同学者有不同的认识。有人认为,思想政治教育规律是社会适应规律、要素协同规律、过程充足规律、人格分析规律、自我同一规律等;有人认为,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基本规律是教育者的教育活动一定要适合受教育者思想政治品德发展的规律;陈作珊、=有人认为,思想政治教育规律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目的,运用一定的方法和手段,以社会思想品德规范去影响受教育者,使社会的思想品德规范要求与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品德基础这一基本矛盾不断产生,不断解决,从而使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品德不断形成和发展,逐步提高到新的水平,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有人把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分为基本规律和具体规律,基本规律是“适应超越律”,具体规律为双向互动规律、内化外化律、协调控制律;也有人把思想政治教育规律表述为,教育要求与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发展之间保持适度张力的规律、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统一的规律、协调与控制各种影响因素使之同向发挥作用的规律。

借鉴传播模式理论,有助于我们认识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更准确地分析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和规律。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要素包括:教育者、教育内容和受教育者。教育过程也就是思想政治信息在三大基本要素之间的传播流动。对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的认识,如果局限于“我说你听,我打你通”的阶段,对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模式化构建也就仅仅停留在线性教育过程模式的水平。相反,如果对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分析仅仅局限于几个因素上,则也反映了对思想政治教育规律把握得还不够深刻。思想政治教育是整个社会大系统中的一种具体信息传播系统,应当把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结构结合起来进行综合考察,来构建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模式。优秀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模式,应当具备一些基本的功能。

首先是构造功能,它能揭示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各系统或要素之间的先后次序、排列方式、结构形态以及与外界的种种联系,使人们在分析其中任何一个要素时能获得整体的形象,认识到这一要素和相关要素之间的复杂联系及互动图景。其次是解释功能,即思想政治教育者可以用它来观察和分析思想政治教育中出现的种种现象,用来回答和解决信息沟通中遇到的各种复杂问题,并能够以一种简洁的方式和清晰的描述将结果或答案呈现在人们的面前。再次是引导功能,即引导研究者、决策者以及实际操作人员密切关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各种要素及其关系,从而积极主动地进行干预、调控,使自己的工作能始终沿着一条比较正确的轨道前进。最后是预示功能,即它可以对某一项将要进行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进程或结果进行预示或预测,或者能够为估算思想政治教育的各种不同结果的发生概率提供依据,传播研究者因而可以据此建立其假说,提出增强传播效果的可行性建议。建立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模式,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研究的一种尝试,它将有助于人们从宏观上把握思想政治教育传播活动的规律,对影响思想政治教育传播的因素做更准确的判断。

(三)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分析

关注教育效果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落脚点。而大众传播理论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传播效果问题。对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因素的分析,传播理论可以给予一些启示。

首先,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与教育效果。传播主体对传播效果的影响,一是主体作为“把关人”对效果的影响;二是传播主体自身因素对效果的影响。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地位相当于“把关人”。在搜集、整理、选择、处理与传播思想政治信息的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者的“把关”质量决定着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质量。他们的把关行为,受政治、法律、经济、社会、组织等因素的影响,其中政治和经济因素对思想政治教育者的影响重大。思想政治教育者往往肩负着重大的社会责任,思想政治教育要首先符合现行的政治要求、法律规范以及党和国家的政策,要做“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同时,教育者的把关行为必然会受到经济因素的制约,思想政治教育能否和经济利益有机结合起来,是影响思想政治教育者的社会地位、衡量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重要因素。思想政治教育者自身因素也会对教育效果产生影响。传播学者霍夫兰曾对传播者的可信性与说服效果的关系进行过实证考察。结果证实,信源的可信度越高,其说服效果越大;可信度越低,说服效果越小。这说明,传播者树立良好的形象取得受众信任是改进传播效果的前提条件。传播者的可信性至少包含两个要素:一是传播者的信誉,包括是否诚实、客观、公正等品格条件;二是权威性,传播者对特定问题是否具有发言权和发言资格。思想政治教育者必须真心诚意,信而有征,千万不可欺骗撒谎、捏造事实、传播虚假信息;同时还要具备刚强不屈、激浊扬清、不回避矛盾等品格。思想政治教育不是什么人都可以做的,不符合条件甚至不合格的思想政治教育者会降低思想政治教育的可信性。

其次,思想政治教育客体与教育效果。实证研究表明,即便是同一个传播者,运用同一种方法传达同一内容,在不同的对象那里引起的反应是不同的。这是因为,传播对象自身的属性对传播效果起着重要的制约作用。存在于受教育者群体中的意见领袖,对教育效果有一定影响。活跃在人际传播网络中,经常为他人提供信息、观点或建议并对他人施加个人影响的人物,被称为意见领袖。意见领袖未必是大人物,但他们的意见和观点很有说服力。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要发挥受教育者群体中的意见领袖的作用影响教育效果。此外,受教育者的个性与教育效果有关。受教育者的个体千差万别,这会对信息内容的选择认知产生影响。在传播效果研究中,这种“容易”或“难以”接受他人劝说的个性倾向,称为个人的“可说服性”。日本传播学者饱户弘提出存在不同类型的可说服性。那些对人际关系以及社会处境抱有较强不安感情的人,做事委曲求全、尽可能避免与他人发生冲突的人,以及情绪基调以忧伤、压抑为主的人,普遍表现出较高的可说服性。相反,那些社会不安感、委曲求全性以及感情抑郁程度较低的人,其可说服性普遍较低。在自信心的强弱和可说服性的高低之间存在着密切的相关,即自信心越强,可说服性越低;自信心越弱,可说服性越高。思想政治教育者要善于了解和利用受教育者的个体差异,并从尊重受教育者的角度进行教育活动。

再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与教育效果。通过对信源可信性效果研究可以发现,由传播主体的可信性带来的说服效果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在传播实验中发现,随着时间的推移,高可信度信源的说服效果会出现衰减,而低可信度信源的说服效果则有上升的趋势。信源可信性对信息的短期效果起作用,从长期效果来说,对传播效果最终起决定作用的是传播内容本身。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能否起作用的关键是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科学性和说服力。思想政治教育传播内容的正确性和科学价值,直接关系到教育目的的实现和任务的完成。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确定,既应以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和任务为客观依据,又要以受教育者的思想品德状况和实际需要为现实依据。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主要是马克思主义理论,而马克思主义本身是一个复杂的、动态的、丰富多样的系统,这就要求教育者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从现实国情、社会发展和受教育者的需要出发,讲求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性、层次性、针对性和循序渐进性,使教育内容真正符合“四有”新人的培养标准,有利于促进社会的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

最后,思想政治教育技巧与教育效果。为了有效地达到传播目的,传播者往往会采用一定的传播策略和方法。在信息传递方面,坚持“多说法”可以增强教育效果。如果教育者反复多次、不厌其烦地向接受者传播自己的观点和主张,使其没有机会和时间来选择其他信息作为参考,接受者有可能改变态度,采取教育者所期望的那种行动。传播学者赛弗林和坦卡德认为,“只要大众传播媒介能根据传播理论的原则审慎而巧妙地编排节目或筹划宣传,就可能使传播发挥强大影响。”在大众传播中,累积性、普遍性与和谐性的有机结合比各自为政的传播效果要强有力得多。思想政治教育在一定情况下也可以采取“多说”方法,但要讲究策略。一般来说,在说服过程中,明示结论可使观点鲜明,读者易于理解作者的意图和立场,但同时也容易使说教显得比较生硬而引起接受者的反感。如果文中不作明确结论,仅仅提供引导性的判断材料、将观点寓于材料之中的做法,给读者一种“结论得之于自己”的感觉,可使他们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作者的观点。思想政治教育可以根据内容、场合、对象的不同采取相应的说服方式。在说理过程中,通常还有另外两种做法:一是通过冷静地摆事实、讲道理,运用理性或逻辑的力量来达到说服的目的。另一种是主要通过营造某种气氛或使用感情色彩强烈的言辞来感染对方,以谋求特定的效果。有些问题要靠“诉诸理性”来解决,有些问题采取“诉诸感情”的方法可能更有效。总之,要讲究“动之以情,晓之以理”。

三、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的两个策略

(一)思想政治教育传播途径的拓展

首先,巩固组织传播优势,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传播途径是传播过程中传受双方沟通和交流信息的各种通道。组织传播、人际传播、大众传播及互联网等是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利用以实现教育目标的不同传播形态。在当代,组织传播仍然是现代社会最主要的传播形态之一,利用组织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基本选择,应进一步加以巩固。凡是具有中枢指挥或管理系统的群体,如政党、军队、政府机构、企业、社团等都属于组织的范畴。作为代表和领导特定阶级或阶层进行奋斗的政治组织,政党要使其成员和人民群众了解它的主张,就要掌握舆论机构进行宣传鼓动,与敌对阶级的意识形态作斗争。同时,为了有效地代表和保护本阶级的利益,争取自身的生存、发展和取得最终胜利,它还要培养政治人才,配备干部,而这都离不开思想政治教育。利用政党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是我们的优良传统。毛泽东指出:“掌握思想教育,是团结全党进行伟大政治斗争的中心环节。如果这个任务不解决,党的一切政治任务是不能完成的。”邓小平认为,改善党的领导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加强思想政治工作。他指出:“党是搞什么的?工会是搞什么的?共青团是搞什么的?妇联是搞什么的?还不都是做政治工作的。”党组织是思想政治教育存在和发展的组织前提。除了党组织以外,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共青团、妇联、工会等都可以发挥其组织传播优势,在不同领域、对象和程度上来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党必须加强对工会、共产主义青年团、妇女联合会等群众组织的领导,充分发挥它们的作用。”

遵循组织传播规律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一要创立开放的组织环境。信息交流中,应真诚坦率,平等待人,尊重他人,处理问题灵活多变。只有在开放、宽松的环境下,党团等组织内部的各种信息传播通道才会畅通。二要使受教育者共同参与组织管理。通过给予组织成员参加日常事务决策和在重大问题上发言的权利,从而形成良好的组织内部信息传播环境和良好的人际关系,激发成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增强组织内部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三要提高组织管理者的自身素质。管理者是一个组织中的核心人物,管理者自身素质的提高有利于在组织内部建立良好的传播条件。此外,还应当注意通过非组织渠道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如各种自发的革新小组、兴趣小组或联谊会中的信息交流等。非组织传播具有交流信息广泛、平等、感情交流的成分多等特点,在传播过程中人们更倾向于说真话,许多在正式渠道不便表明的观点和态度,在非组织渠道中都能够以某种方式表达出来;同时,非正式传播渠道中有大量充满人情味的内容,是组织成员相互沟通感情的重要纽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