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传媒(广播电视)行业继续教育的突出问题
根据我们在调研中所掌握的具体情况,归纳出目前传媒行业继续教育中普遍存在的又急需解决的突出问题。
(一)国家层面没有明确、系统、带有强制性的继续教育法律法规及政策规定
因为没有明确而系统、带有强制性的继续教育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许多关于个人进修学习的规定因单位种种条件或因素的限制而流于形式。一方面,当单位进行用人制度改革,将一定的人事权(并不彻底的人事权,频道或部门无权将正式职工辞退或调离工作岗位)、财权下放给频道、二级部门时,大多时候继续教育的任务就成为频道、二级部门的事情了。而频道和二级部门往往会根据“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对员工进行力所能及的内部培训。至于战略性的、基础性的、前瞻性的或综合性的培训就相对心有余而力不足。另一方面,上级单位组织的培训因为上下脱节,其目的性、计划性、实用性往往难以令人满意。同样地,因为缺乏制度规定,在继续教育经费筹集、投入和负担上,不同条件的单位进行继续教育的情形都会大相径庭。很多应该开展的继续教育都因无法在制度和财力上有所保障而放弃,从而导致传媒行业员工的职业技能水平整体上处于一种低水平发展的态势。
(二)专门的继续教育机构缺乏或效力不够
很多电台、电视台等媒体单位没有设置专门的继续教育部门,继续教育职能大多隶属于人事处。有些已经设置的培训部门,因为其效力不够,经常使业已形成的计划落空。
没有专门的继续教育部门和人员,其做出的培训计划要么目的性不强,要么实用性不强,要么可操作性不强。而那些已经设置有培训部门的单位,因为继续教育政策和规定上与岗位聘用和人员晋升等方面缺乏连贯性,以及培训实用性不强等方面的原因,常会导致其培训的效力不够。效力不够反过来影响了人们接受继续教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培训供给难以满足培训需求的多样化
不同级别的广播电视机构培训需求不一。例如,省级和省会城市电视台、电台与地市级电视台、电台的高端培训需求相对较多,而地市级、县级媒体的低端培训相对较多。即使在同一电台和电视台内部,各部门间的培训需求也不尽相同,甚至完全不同。需求的分散性和多样性,导致了培训实施上的困难。这是因为任何培训都有基本的成本核算和时间合理调配,以及人员的联系和组织。
显然,这一问题是有限的培训供给与无限的培训需求之间的矛盾运动导致的。在继续教育方面,应尽可能做到人才需求的层次性和培训的层次性相结合。
(四)优秀人员的流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单位实施继续教育的积极性
人员流动和继续教育投入之间存在着客观的矛盾和冲突。单位给继续教育方面提供的政策优惠越多,优秀人员流失的可能性愈大。县级的优秀人才向地市级媒体流动,地市级的向省会或省级媒体流动,省会的或省级的向北京、上海等市的媒体流动。这个流动,已经没有了决定性的制度因素的制约,因此许多单位都会感叹:好不容易培养出来的优秀人才却渐渐流失掉了。优秀人才的流动有着许多复杂的因素,其中较好的地域生活环境,较好的经济待遇,较好的事业发展平台,以及较好的人际生活环境,可能是较为重要的因素。在这种情形下,许多单位领导都提出了“待遇留人,事业留人,感情留人”的口号。但是无论什么口号,在现实的社会环境中都显得苍白无力。因此,许多具有良好开放心态的领导,不得不尽力培育新的后继人才,同时和已经流失的人才保持长期合作的关系,以尽可能达到良性互动与共赢的目的。
此外,事业编制与企业化运作之间的矛盾,导致了局聘、台聘和部聘(频聘)不同层次与不同性质的用人机制和形式。在一个单位内部无形中形成了等级差别和不同的归属感。这种差别是人员流动频繁的原因之一,同时也给继续教育的政策支持造成了一定的困难。
(五)由于传媒工作的特殊性,培训时间和工作时间难以协调
传媒工作是一项非常耗时、繁忙的工作,因此,员工能够抽出用于培训的时间十分有限。此外,由于企业化的运作,传媒行业一般不会雇佣或招聘多余的人员进行传媒工作。因此,有些部门,如广告部门、节目制作部门等人员几乎没有接受培训的时间。很多人为了学历的提升,为了满足单位的学历要求,或者为了满足单位的非学历教育,或者为了提升自己,都是在百忙之中挤出时间。有许多单位负责人坦言:我们的员工大多是以工代学,学习时间不好保证。也正因为如此,绝大多数员工,以及绝大多数单位,特别是地市县级电台、电视台更喜欢请进来或立足于内部培训的本地培训的方式,以解决培训时间和工作时间的矛盾。
(六)优秀播音员、主持人等专业技术人才相对缺乏,而目前的继续教育作用有限
目前,优秀播音员主持人、优秀采编人员、优秀广告制作人才,以及摄像、灯光、舞美、音响等专业人员比较缺乏。同时,经营管理类人才、高端设备操作人员、策划创意人员、优秀导演和编剧人员,以及复合型人才也相对较缺。
这些类型的人才中,有些可以通过扩大高等教育培养的力度和数量来实现,但有些类型的人才如经营管理类、策划创意类人才的培养却不仅仅是高等教育可以承担的任务。许多单位的负责人都感叹:传媒行业的发展急需高端的优秀人才,但是现实情况是传媒行业,特别是广电行业普遍缺乏高端人才。一方面是普遍缺乏,另一方面是不知如何才能培养这样的人才。例如,郑州电视台的广告制作能力较弱,一般需要到北京和上海等地进行广告制作。电视台的受访人士坦白地说道:广告业务人才比较缺乏,不知如何培养此类人才。这样的人才起码需要2-3月的培训时间。
因此,许多单位对于经营管理类等难以培养的人才,主要还是立足于自己培养,实行自己摸索和借鉴他人经验相结合。
(七)优秀的培训资源有限,导致传媒行业继续教育的成本加大
因为传媒节目和技术的迅速发展,不同层次的传媒行业人才需要不断接受新的思想、知识以及信息,但是能够用于这方面的教育资源相对有限。地级和县级电视台通常到省台接受自己认为急需的学习和培训,或参加省级广播电视管理机构组织的统一培训;而省级电视台通常向兄弟省级电视台或央视学习自己急需的内容,或者投入大量继续教育资金派人参加出境出国教育培训。由于在当地或国内难以找到符合自己迫切需要的优秀培训资源,所以,各级电视台为了更好地生存和发展,不得不投入巨大的继续教育经费来满足起码的传媒人才需求。
(八)培训计划自上而下制定,造成学用脱节
在现有广电行业的内部培训中,当培训人员接受了本部门所有可能的培训之后,要想进一步提高自己的岗位技能和综合素养就是很困难的事情了。因此,要么将知名专家和业界精英“请进来”,要么将骨干人员“派出去”。事实证明,“请进来”的方式成本相对较大,针对性的人群对象也有限,所以经济实力一般的媒体很难把这种培训方式做到常态化。而“派出去”又会遭遇“学用脱节”难题。这是因为很多传媒教育机构的培训计划都是想当然的,其教育内容、教育时间等都很难真正满足被培训单位和个人的现实需求。为了避免学用脱节,培训计划应是自下而上制定出来的,不能是上面指派或凭空设计出来的。培训部门应与受训部门沟通和讨论继续教育的内容与方式。
(九)培训内容不系统、目标不明确,教学方式难受欢迎
到省市广播电视媒体调查时发现,许多培训计划的实施效果并不太理想,一是因为培训内容缺乏系统性,难以将学员所需要的专门知识和技能系统化;二是目标不明确,在培训内容中有许多可能与受培训者需求无关的教育内容;三是教学方式主要为“填鸭式”,而普遍缺乏师生互动的案例教学和工作坊教学方式。学员们更欢迎理论讲授与实践操作相结合的授课方式,但是由于师资和培训条件等原因,这样的需求往往很难得到满足。当然,还有很多其他方面的因素,如工作时间紧张、继续教育时间和精力有限,等等。
(十)继续教育经费筹集有困难
很多地方,经费筹集有困难,每次培训费也比较昂贵,而培训资金的缺乏直接关系到本地培训和异地培训进行的数量和质量。
(十一)继续教育证书缺乏效力
学历教育证书一般在待遇和晋升等方面都有所体现,但是,非学历教育的证书在实际工作中很难有所体现。而传媒行业目前在学历教育方面的需求逐渐呈现下降的趋势,非学历的教育逐年呈上升的趋势。同时,由于现行的传媒行业人事体制等原因,占实际工作人员总数很大比重的非在编人员即使接受了非学历教育,也很难在待遇和晋升方面有所体现,因此,这样的继续教育证书缺乏应有的效力。
(十二)远程教育未能充分发挥其效用,网络教育资源有限,未能形成共享局面
在调查研究中,我们发现,自学者不仅能够利用书本、专业刊物等印刷媒介,而且能够使用网络、光盘、录音录像等电子媒介来进行学习。但在调查和采访中也发现,网络上的专门继续教育网站,以及其所能提供的数字化学习资源等是十分有限的。因此,基于网络技术的内容提供和互动教学模式应是继续教育努力的一个方向。
二、传媒(广播电视)行业继续教育的发展对策
针对上述突出问题,我们提出传媒行业继续教育改革与发展应遵循的指导思想和指导原则,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实施建议。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和《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条例(试行)》等与继续教育有关的国家政策与法律法规,全面加强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整体提高专业技术人才队伍素质和开展继续教育工作的权利和义务意识,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将继续教育工作作为构建终身教育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为实现人才强国战略而努力。
(二)指导原则
指导原则是指导思想的进一步的具体体现。做好继续教育工作,需要把握以下几个主要原则:
1.政治学习与业务学习并重原则
政治学习,不仅要学习国家根本政治指导思想,还要学习国家关于继续教育的政策、法律法规等,切实按照党中央、国务院、教育部、人事部等的基本精神去开展继续教育工作。新闻从业人员的素质能够影响到整体的社会舆论环境,因此,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掌握政治动态,并遵循有关继续教育的工作方针,是非常有必要的。只有认真履行继续教育的有关政策法规,才能将专业技术人员的继续学习工作抓紧抓好。
2.面向全体与重点突出相结合原则
继续教育的对象是所有在职员工,这是教育公平和全面提高员工素质的必然要求。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并非所有员工的继续教育需求都是相同的,这些需求的重要性也并非全都相等。那些具有全局性、前瞻性、带动性、高层次、创新性的继续教育需求,显然是继续教育工作的重点所在。因此,要尽可能做到面向全体与重点突出相结合。
3.以能力建设为核心原则
知识与能力的关系显而易见。在知识爆炸的时代,知识的淘汰率与日俱增,并且对于继续教育来讲,继续学习的能力、工作的能力尤为重要。当然,培养能力的过程中,需要知识和理论思想的参与。但是,相对于有限的继续教育时间和无限的知识海洋来说,能力培养无疑是继续教育工作的核心内容。
4.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很多高深的理论虽然十分重要,但是并非十分有效。其原因是,这些理论和思想没有做到与工作实际的紧密结合。在调查过程中,发现许多知名的专家学者的讲授并没有取得很好的效果,其原因就是这些专家、学者的讲授与实际工作中受教育者所需以及感兴趣的内容差距过大。从而造成了曲高和寡的现象。理论联系实际,不仅是一种工作方法,更是一种教育和学习的方法。
5.有计划、分岗位、分类别、分层次原则
继续教育要在需求分析的基础上制定切实有效、针对性强的继续教育计划。这些计划要有可操作性、系统性、针对性和实用性。同时,岗位的不同,会有不同的教育需求。不同学科背景和工作兴趣的人也会产生不同的教育需求,而这些需求也是千差万别的。因此,培训要尽可能做到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因人制宜、因需制宜。
6.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原则
一项工作能否持续、健康、稳定发展,就看其是否能够做到有合理的制度、有科学的规范,有专门的、高素质的管理队伍和行之有效的运行机制。要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建设学习型社会的要求,就必须“大力提升继续教育地位,加强继续教育基础,完善继续教育制度,提高继续教育质量,不断增强继续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推动继续教育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7.充分发挥教育技术手段原则
任何时代的教育都存在一个传统手段和现代手段相结合的问题。关键是,要提高继续教育工作的效率和规模,就必须尽可能充分发挥教育技术手段的作用。例如发挥网络教育技术的作用,做到教育资源的科学整合和充分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