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传媒行业继续教育的战略与政策研究
19701500000035

第35章 附录中国传媒大学E-learning与终身教育研究所简介

一、成立的意义

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在这个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的时代,终身教育理念不断深入人心,终身学习成为最基本的生存方式。为了适应这种急剧的社会需求,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目标,党的十七大则明确了“发展远程与继续教育,构建全民学习和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的基本措施。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中也进一步强调,要“在全社会进一步树立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理念,鼓励人们通过多种形式和渠道参与终身学习,积极推动学习型组织和学习型社区建设。”在全国上下呼吁终身教育,构建学习型社会的浪潮下,我国首部《终身教育法》也正在加紧酝酿,呼之欲出。

E-learning作为一种数字化学习方式,是实现终身教育的最好途径。E-learning的基本特征是学习资源丰富、以人(学习者)为本,随时随地学习。E-learning在家庭教育、学校教育、远程教育、在职教育、老年教育中的普及应用,将实质性推动终身教育向纵深化发展。同时,E-learning作为一种学习手段和途径,本身也在不断改革和创新,从多媒体学习到网络学习,再到移动学习,E-learning几乎与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同步,于是,E-learning本身的理论、技术、方法也在不断创新,飞速发展。

总之,Elearning与终身学习正在引发一场学习的革命、教育的革命。在这种背景下,积极研究终身教育的理论与政策,研究E-learning的技术与方法,探索在终身教育理念和E-learning学习方式下,传媒教育(不仅包括继续教育,也包括普通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创新就成为适应社会需求、促进传媒教育发展的必然使命。

成立“E-learning与终身教育研究所”就是要肩负起这个重大使命,同时,对于中国传媒大学自身的发展也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第一,研究所的成立将促进中国传媒大学在教育科学研究领域的发展。中国传媒大学是一所以传媒学科为特色的综合性院校,在教育科学研究方面相对薄弱。研究所的成立会增强这方面的力量。研究所立足于Elearning与终身教育领域的研究,这是一个具有崭新生命力的研究领域,同时又与中国传媒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的研究领域相互补充。两个研究机构的强强合作,将从实质上提升中国传媒大学在教育研究领域的实力。相信通过扎实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中国传媒大学一定能够在教育研究领域树立崇高的声誉和特色,不断为中国传媒大学争取更多的教育科研课题和荣誉。

第二,研究所的成立将促进中国传媒大学数字化学习资源和学习环境的建设。E-learning引领了数字化学习浪潮,全国各高校都在进行数字化升级改造。数字化学习的两大基础设施是数字化学刀资源和数字化学习环境。数字化学习资源作为学习内容的体现,包括网络课程、学科资源库、电子图书馆等;数字化学习环境在普通教育体系中称为“数字化校园”,在成人教育体系中称为“现代远程教育平台”,主要包括网络学习平台、网络办公系统、信息发布系统等。研究所的成立将有效促进中国传媒大学在数字化学习资源与环境建设方面的水平和成果。通过依托远程与继续教育学院的数字化学习资源建设力量,可以把远程与继续教育学院的优质网络教学资源和学习平台推广到全校应用;同时通过深入研究,不断提高中国传媒大学在数字化学习资源与环境建设方面的技术与水平,逐步把中国传媒大学建设成为高水平的数字化学校。

第三,研究所的成立将促进中国传媒大学远程与继续教育事业的改革与发展。远程与继续教育历来都是中国传媒大学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占据着中国传媒大学的“半壁江山”。但中国传媒大学远程与继续教育事业的发展一直都缺乏专业化研究和指导,在E-learning与终身教育的浪潮下,这种状况不可避免将导致发展偏位、发展滞后等问题。成立“E-learning与终身教育研究所”,通过追踪国内外同领域的发展动态,研究我国远程与继续教育的政策法规,开展面向传媒行业继续教育的调查研究,就可以不断为中国传媒大学远程与继续事业的规划与发展提供科学的依据,促进中国传媒大学远程与继续教育事业健康的可持续发展。

二、成立的基础

“E-learning与终身教育研究所”将以远程与继续教育学院的研究与实践工作作为成立的基础。远程与继续教育学院在面向远程教育、传媒教育的研究与实践中,构建了先进的学习环境,开发了大量的学习资源,积累了显著的研究成果,形成了专职的研究团队,这些都将成为“E-learning与终身教育研究所”的工作基础。

1.数字化学习资源与学习环境的建设能力

作为E-learning的实践领域,远程与继续教育学院一直都在积极开展数字化学习资源和学习环境的建设工作,形成了卓有特色的成果:

(1)自主研发了E-learning学习平台,不断更新换代,新版平台采用了开放的教育理念和先进的开发技术,获得校内外专家的高度评价,在中国传媒大学远程教育和研究生教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2)自主研发了大量优质的网络教学资源,包括200门网络课程,一个电子图书馆(10万册电子图书,200小时的视音频资料),以及一个广告学资源库。广告学资源库以其系统、丰富的广告学资源,必将成为中国传媒大学及全国开展广告学教学、研究的数字化学习港。

(3)先后有6门网络课程被评审为国家级精品课程(网络教育类),包括:《电视原理》(2007)、《中国古典文学(下)》(2007)、《写作与语言艺术》(2007)、《非线性电子线路》(2008)、《电视摄影构图》(2008)、《中国古典文学(上)》(2008)。

2.专职的研究团队

远程与继续教育学院目前有数名专职研究人员,他们都是相关领域的博士,具有跨学科的学术背景,在理论研究、政策研究、技术研究等方面具有较深造诣,申报并完成了一系列重要课题,他们是一支热爱科研、年轻干练、配合默契、善于创新的研究团队。这支研究团队将与其他兼职研究人员一同承担起研究所的科研工作。

3.在研的科研课题

近年,远程与继续教育学院的课题申报获得突破性进展。目前由吴延熊教授牵头的在研课题四项。它们分别是:教育部2008年重大研究课题“继续教育改革和发展战略与政策研究”的两项重要子课题——“传媒行业继续教育现状和改革发展研究”和“现代远程教育中网络教学资源的共享机制研究”(教育部教高司函〔2008〕160号文,课题经费30万元),教育部语言应用管理司立项批准的“推广普通话工作传播媒介的研究与应用”(教育部语用司函〔2008〕45号文,课题经费15万元),以及北京市林业国际合作项目管理办公室立项支持的“现代林业理论与技术的传播学理论研究与应用示范”(国际合作,课题经费120万元)。

经过远程与继续教育学院半年多的努力,由吴延熊教授牵头的项目组成功中标《环球汉语》20集教学电视片摄制项目,并于3月16日与中国国际出版集团签署了委托摄制协议,项目经费达430万元,美方还将投入巨资。

《环球汉语》是中国国际出版集团(外文局)与美国耶鲁大学合作的项目,即大型汉语教学项目《环球汉语》电视片及多媒体教育资源的制作。该项目已上报李长春、刘云山、陈至立、蔡武,得到四位领导的批示支持,并得到国家最高领导人的直接关注。

该项目结合了电视、游戏、纸质教材、音频、DVD光盘、互联网多种教学手段,形成立体化、多通道、全方位的教学模式,参与此项目除了为弘扬中国文化推广汉语教学作出贡献外,还可以从中了解新的教学资源开发方法及国外远程教育的运行模式,为中国传媒大学在资源建设领域达到更高层次的学习和实践机会,同时将推动中国传媒大学与美国耶鲁大学的合作与交流。

三、运行机制

研究所将采用灵活的运行机制,基本原则是:以整合中国传媒大学现有科研力量、建立开放式研究平台为目标,不额外占用学校的人员编制、空间、设施、经费等资源。在机构设置上,研究所挂靠中国传媒大学远程与继续教育学院。

在运行模式上,以课题研究为纽带,研究所根据研究方向,组建跨院系、跨学科的研究小团队,积极申报纵向和横向科研课题。研究所将在凝练研究方向,组织人员申报项目,科研项目的组织实施,研究人员业务学习和提高等方向发挥组织和协调作用。

在组织架构上,成立专家咨询委员会把握学术方向,成立研究团队负责申报和完成课题,研究团队的成员面向中国传媒大学各院系及研究机构进行遴选和聘任。

四、发展规划

1.研究领域

研究所的主要研究领域包括:

E-learning的理论与技术研究

终身教育的理论与政策研究

学习资源与学习环境的开发与建设

传媒行业继续教育的发展与规划

2.发展目标

研究所的近期发展目标是在每年完成一系列重要研究课题的基础上,不断促进中国传媒大学在E-learning与终身教育领域的学术研究,形成独特的研究特色,成为该领域的重要研究机构;不断加强数字化学习资源和学习环境的建设与研究,为中国传媒大学建设高水平的数字化校园和现代远程教育平台提供理论与技术的研究成果;不断加强成人高等教育与传媒行业培训的发展战略研究,为中国传媒大学远程与继续教育的改革与创新提供科学的依据和智力支持。

研究所的长期发展目标是在形成独特研究传统和科研实力的基础上,发展成为中国传媒大学教育科研成果的孵化器、成人教育的发展战略研究中心,以及E-learning与终身教育领域的专业人才培养机构。

3.组织结构

研究所的组织结构包括专家咨询委员会和研究团队。专家咨询委员会是研究所的学术指导结构,它通过审议研究所的研究规划,帮助研究所把握学术方向,同时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提出建议和意见。

研究团队是研究所的工作主体,负责申报和完成课题。团队成员主要以申报项目的需要为导向,根据自愿和学科需要相结合的原则,在不影响学校其他院系和研究机构的前提下,面向校内外进行组织。

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吴延熊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