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创意南广
19703000000080

第80章 我在南广这五年(2)

第三个是创办学术刊物《传媒与教育》。早在创办报纸的时候,我就咨询江苏省新闻出版局。刊号是很难得到的,但这个愿望一直在心里。2006年夏天。黄忠清从新疆来到南广。他担任过报社主编,编辑过新疆广电局的《新闻传播》杂志。他主动提出申办刊物。经过半年的努力,我们申办下来了内部准印证《苏新出准印JS-S314》。有了这个“刊号”,我们开始策划刊物的定位、方向、质量标准。设计了几个方案给领导审阅,还请校外学报专家提意见。经过几次讨论,基本确定了刊物的模样。由丁院长推介,我专程回京请著名文学家王蒙题写贺词,请音乐作曲家周巍峙题写刊名。

刊物得到了陈力丹、童兵、丁柏铨等一批知名学者的支持。2007年底,黄忠清离开,计正山接手。我负责该刊物到2008年底,共7期。发表论文208篇。其中南广教师发表论文112篇,占53.84%。

第四个是申办教育科研基金。2007年10月,我向董事会申请,经过教育基金会审批。调研得知,江苏省不少独立学院没有自己的科研经费。当时大家都认识到,南广的教学没有科研支撑是不行的。为了得到基金会和董事会的批准,我们认真研究,写作详细的论证方案,不仅有调研报告、还有科研管理制度、项目中期检查报表。这一切都具有可操作性。董事会上,刘校长充分肯定了方案,方案得到董事会批准。第一批基金会项目是教改项目。如今,已经有一批项目结项,在省内外学术刊物发表,并在《传媒与教育》等媒体发表。

刊物的创办和教育基金的审批,大大提高了南广教师的科研意识和热情。

抓考风 促学风

2006年6月下旬的期末考试。头两天,学生作弊“疯”了一样,考前一夜就是做“小抄”(把答案写在很小的纸片上,或者打印后缩印成很小的纸片)。作弊之风盛行,那些不想作弊的学生觉得没有准备“不保险”,竟跟风做“小抄”。两天中,作弊被抓的学生有38人。教务部学籍管理老师王秀云处理作弊学生,看着那些检查报告,竟泪水盈盈;我翻着这些言辞恳切的检讨,也流泪了,决心下大气力抓作弊违纪之风。首先,听取媒管系主任宋香云建议,临监考前分配考场和监考老师,监考老师不监考本系学生,让学生和本系老师没有机会接触。其次,每场考试的黑板上,都写明考试时间、科目、要求。再次,重点抓考场秩序,“盯牢看死”,不让学生作弊的动机变成作弊的行为。我进一步分析学生作弊的动机和老师们的心理,连续写了三封《教务部长致作弊同学公开信》,提出“在思想上警惕作弊,在行为上拒绝作弊,在情感上痛恨作弊”。

通过这些举措,迅速扭转监考松散的局面。学生中间流传着要“严打”了。这个学期的考试,共处理作弊、违纪学生56名。后面6天时间共发生16起。

处理作弊的经验,概括为四个字:“理、情、法、事”,即事先广泛宣传,将道理阐述清楚、从情理上告诉学生,明之以法(校规校纪)。而处理时,根据学生既成事实,对照规则来处理。这就是后来总结出的“教育性原则处理法”,就是一切从教育性原则出发,惩处学生也是教育的一种手段而不是目的。这样做,学生和家长都比较能够接受。

首届毕业班与辅修专业班

到2006年下半年,南广学院即将进入第四学期的教学,2004级学生就会进入大三的专业阶段学习。我深深认识到,2004级学生的教学培养质量,对南广学院具有品牌意义。因此,要精心设计培养方案,认真规范地执行教学计划,使2004级学生成为南广学院最好的试验品,人才培养的合格品。那个学期,我与校本部联系,争取各专业都能请来优秀的专业老师授课。

2007年10月,2004级进入毕业学年的教学。为了规范毕业设计(论文和创作),我从本部取得刚刚通过的本科教学评估材料,借鉴有关内容,整整花了10天时间,拟定了《中国传媒大学南广学院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创作工作手册》,并给全体指导教师进行培训。这一个手册,对毕业论文(设计)工作做了基本规范,保证了南广首届毕业生的论文和设计质量。

辅修专业是复合型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目的是增强学生的复合型应用型能力,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提高就业能力。2006年底,向学院报告,组织制订《辅修专业管理办法》和《辅修专业学费核算办法》,报江苏省教育厅备案和江苏省物价局批准。2007年4月,首届辅修专业——广播电视编导(电视编导方向)专业顺利开班。目前,开设4个专业辅修班,168名学生在上课。

应用型人才的概念思考

南广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并不简单。招生后的第一学期,全部沿用的是校本部的课程与教学计划。一个学期教下来,学生叫苦连天,本部来的老师也莫名其妙:为什么在本部得心应手的内容和教法,用到这里却这么难南广应当培养什么样的人

南广延续着母体的血脉与学统。但是,母体定位在教学研究型,培养的是研究型高端人才。南广还能复制这样的目标定位吗2005年1月,教育部独立学院检查组的专家再次提起培养定位的问题,促进了我的思考。

思考的出发点是:体现南广学院教学型大学的定位和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针对南广的生源实际和毕业生的主导面向,认为积极探索和突出应用型人才培养思路尤为重要。

经过一年的思考,思路基本明确:创办南广绝不是再造一个北广,而是要培养“应用型人才”,形成人才培养的差异化格局。

2006年1月7日至9日,建院以来的第一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讨会召开了。连续三天,校本部领导、专家与南广学院老师集思广益,对“应用型”人才概念进行了理论辨析。我提出对应用型人才的理解:

应用型人才不是什么不是职业教学——单纯掌握某个行业和岗位的实用性技能;不是技能培训——需要坚实的学科基础和专业能力。

“我们所理解的应用型人才,应是具备一定的人文和科学素养,有着较好的学科理论基础、较强的专业能力,业务技能熟练,善于学习,思维创新,能够在社会变革和传媒发展中不断更新知识的人才。简单说来,就是‘上手快,后劲也足’。”

我给“应用型”补充了两个关键词:“复合”和“创新”——“应用”是对培养规格的基本定位,“复合”是目标的延展和支撑,“创新”是人才的核心和灵魂。

“这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讨会,是我院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会议。”院党委书记、常务副院长冯克庄如是评价。

应用型人才的实践探索

应用型定位确定后,在教学过程中,主要是突出实践教学。我尝试提出作品学习和作品教学的思路。其内容是:“以作品带教学,在教学中学作品,在实践中出作品。”以作品研读、带片教学、影视观摩等方式作为初步的强化实践教学的指导思想,就是希望以作品教学整合教学元素,提高学生的实际能力。

2006年12月26日,南广大讲堂,实习实践教学工作总结和表彰会。表彰18名在实践教学中取得初步探索成就的教师和103名在实习中取得佳绩的学生。我写了题为《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新路子》的报告,对南广实习实践教学做了首次总结。

首先,梳理了对南广实习实践教学的理解。“我们所理解的实习是指安排在校内外、而以校外业界为主,进行与专业教学相关、以提升学生专业能力为目标的教学活动和组织形式。我院的实习分为三种,认识实习、专业实习和毕业实习。”“我们所说的实践教学,是指在课程教学中,与理论教学相对应、注重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培养的一种教学方式。我们所概括的实习与实践教学,构成一个完整的人才培养理念和模式,就是以学习者为本位,课堂内外一体,校内外沟通,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以能力和素质培养为核心,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新路子。”

其次,回顾南广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初始探索,是自南广学院建立伊始,作为教育家的刘继南校长抱着人才培养与教育创新的思想,早就有着将实习、实践教学纳入培养规划,并将之体制化、制度化的期待。2005年9月,借新校区建设延期开学的契机,针对2004级学生的实际情况,刘校长做出一项大胆而睿智的决定——安排2004级学生进行小学期认识实习,从而开启了南广学院实习与实践教学模式的探索和实践之路。

同时,回顾了实践教学的探索过程:早在借江宁高中办学之时,我们就全面展开与江南大地上的各家媒体的合作。副院长丁海宴率先带班,到皖南查济采风,迈出了实践教学的第一步。进入新校区之后,一边建设,一边展开了南广特色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多年来,全院不断深化这一探索,逐步形成了共识。从不自觉的摸索走向自觉的理论总结和提高阶段。

在会上,我从理论上归纳了南广实践教学模式的意义与价值:一、实习实践教学模式是培养创新精神和专业能力的必由之路。二、实习实践教学模式的探索,符合高教改革的潮流。三、实习实践教学新模式的探索,使我院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思路逐步明晰,培养特色逐步增强。

这次会议前,请新闻传播系沈艳、刘琳琳两位教师做了问卷,调查显示“78%的教师认为实践教学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81%的学生认为自己在实习中获得成长”。当然,也有“9%的教师认为实习对于培养学生的专业素质影响一般或不大”。这表明教学观念、教学方法和组织管理都存在进一步改进的必要。

自此以后,各系开展了丰富多样的实践教学活动,教学成果交流与展示在全院蓬勃展开,以作品体现教学成果、教学特色有了具体的载体和多彩的表现形式。

2007年10月23日,309会议室。针对2004级毕业班推出专业综合实训课程,进行教学研讨和座谈。主要讨论了教师如何把握专业特点,采取多种形式,开展实训课程教学的问题。老师们介绍了专业综合实训课的各种成果和心得。老师们对课程考核提出了多种考核方式和设想,其主要目标是加强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这是对实践课程教学模式的又一次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