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耕耘南广
19703100000029

第29章 可爱的南广

中央电视台摄影导演、广播电视系兼职教授孙曾田

“北广(今中国传媒大学,下同)”、“南广(中国传媒大学南广分院,下同)”,和我生命有着重要的联系——“北广”,我的母校,我事业的起点;“南广”,创建之初,应邀任课。在“北广”毕业二十多年后,我把自己的知识和经验传授给“南广”的青春学子,一如二十多年前的我在“北广”母校就学。这像是一个轮回;像一个命中注定的缘分。“北广”、“南广”,像两颗星,闪着不同的光辉——在我心中,“北广”是可亲的;“南广”是可爱的。

“北广”的可亲我已写过。下面来说说“南广”的可爱。

可爱的校园

“曾田,来给我们讲门课吧!”老同学丁海宴——“南广”副院长一个电话把我和“南广”联系起来。这些年随着从“北广”毕业年头越久,对老同学的情感越来越深,对老同学的召唤,当然是招之即来。

一进“南广”校门,整洁美丽的校园让我吃了一惊。记得两年前一个同学说,他的孩子要考“南广”,他先去考察一番。看到原来“南广”在南京郊区,周围少见人影,学生在借用的一个中学的教室上课,所以回来他也没让孩子报考“南广”。不过才两年多的时间,竟有如此大的变化。

我走过中国很多地方,去过世界许多国家,总喜欢到当地的校园转转,自是各具气象,各有千秋,像“南广”校园这样整齐、整洁而美好可爱,国内外院校我见的还不多。

校园的中心建筑是学生活动中心,老师、同学们昵称为“罗马斗兽场”。圆环一环环围合上去的造型有些像,但它没有斗兽场的阴沉。穿行其间,阳光洒满每一层看台,轻风在层层窗户和回廊间穿过。以我电视摄影的职业眼光,它太适合电视现场转播了!上、下、左、右、前、后,到处都可以架设摄像机位,能多角度、多景别地拍摄出无数美好的画面镜头。这简直就是一个大型的露天演播室!对学习电视专业的学生而言,这就是最好的现场录像转播的实习场地。在这里我要向设计者致敬,感谢他对“南广”作为广播电视院校专业特点的尊重和设计巧思。

学生活动中心竖立着一座钟塔,悬挂编钟,是整个校园的最高点。钟塔与活动中心建筑形成如日晷的造型意象,钟塔如日晷指针指向蓝天。编钟和日晷的形象,为整个校园的建筑确立了现代建筑的民族性特征。更精彩的是它的设计内涵,它同时用声音和形象,向师生们昭示着珍惜时光的永恒主题。

“南广”上课的教学楼很可爱。四层的教室,四面围合出一方方绿草地,四层共享。上课了,教室朝外的窗引进灿烂的阳光和清风。下课后走出教室,四面回廊之下,一方碧绿如一池碧水,映入眼透到心。各班同学相望相嬉,如兄弟姐妹在大家庭中。

“南广”的宿舍也很可爱。同样是四面围合形成庭院,闹中取静。每上一层楼梯,转弯处的墙是通透的,轻风吸进肺里,好像人也轻了。还没走进宿舍,疲劳先消去了一半。每次来讲座,最喜住教师公寓。厨、卫、卧、厅像家一样亲切方便;整洁、简约又像宾馆一样实用。

校园还有很多可爱之处,道路、绿地、树木……一些建筑设施还在按设计增建之中。今夏去讲课,看到图书馆已内部装修,不日即可使用。

可爱的“南广”校园,会更新更美。

我太喜欢“南广”校园了,认为称为中国校园建筑设计的典范之作亦不为过。这得益于院校初创,白纸上可画最新最美的图画。但如此整体、完整的校园规划设计,规范的建筑施工,更可读出“南广”创建者对未来的信念和希望。

两位可爱的助教

我最早接触的“南广”老师是林晴。她是派给我任课的助教。我还没去南京,她就来北京和我见面,商量授课的事情。一双大眼睛,一条大辫子,有时还喜欢戴一顶男式鸭舌帽,有一种成熟的美丽。

我头一学期的安排是纪录片创作课,六个班203人同时听,大礼堂黑压压一片。我一向只会亲切地讲课,不会对同学严厉说话。一门课下来,32个学时,居然二百多学生整齐到课,肃静听课。这可不全是我课讲得精彩,而是林晴使用了巧妙的教学手段:上课点名,下课也点名。多次提示本课要记入毕业成绩。当然还有她板起来的面孔,美丽的面孔板起来也是很有些威慑力的。

看了林晴创作的纪录片《空宅》,有不着斧凿、自然天成的纪录片品质——林晴很有创作灵性。《空宅》入围几个国际电视节,在最后修改时,我发挥所长,给她当“助编”,提出些锦上添花的她认为很有价值的意见。

教学的合作,让我们互相了解。唯一让我想不通的是,这么可爱的大学教师怎么还没收获爱情?可能是过于热爱耕耘的事业了,耽误了爱情的收获。她现在又在研读艺术硕士,奔波于“南广”、“北广”之间。

第二年我再去上课,广电系安排了另一位助教,叫王博宇。她在工作,上有林晴一样的优点。与林晴不同之处就是瘦得很时尚,是那种骨感模特的体形,而且有让大部分女孩嫉妒的优点——怎么吃也不胖。当然了,不论未婚、已婚男士就不要惦记我这位助教了,她已有了自己的另一半,也在南广当教师,可谓朝夕相处,志同道合。

两位可爱的系主任

以我的专业所长,在“南广”讲课,一在广电系,二在摄影系,自然就与这两个系的主任最相熟。

广电系主任王更新老师,原不相识,却一见如故。这是因为她很热情,像一团火。第一次应邀去任课,邀请的电话她亲自打来,课程安排的电子邮件亲自发来。时不时有电话、短信,话语极热情、极诚恳,让你感动,不能不来。后来相熟了,原以为再有事就不必这样客气了。次年再请我讲课仍是一样亲自热情地邀请,我才知道她就是这么一个热情、诚恳的人。

每次去“南广”讲课,到学校第一天她必请吃饭。实在抽不出身来,也要安排其他老师相陪。每学期讲课,第一天和最后一天,必亲临课堂听课。

“南广”初创,成绩斐然。王老师这种热情诚恳,应该也是其中的原因之一吧。

“南广”广电系是个大系,囊括了广播电视的大部分专业。王老师好像有办不完的事。她家在南京,有次听她说:“学院不在市区也好,远点也就不用每天回家了。”其实就是多干工作少回家了。

我第一次给04级讲纪录片创作课,各专业一块听,二百多人上大课。第二年05级就改成“方向班”了。同学们以自己的爱好和特长报不同的专业方向,以此分班。如此培养学生,目的性强,符合电视特点,也是“南广”重培养实用型人才的体现和实践。可知王更新老师她们在教学中的不断探索。这一学年我讲纪录片创作课,明显觉得效果好。我讲得深、讲得细,同学们专注听,兴趣高,拍摄纪录片的创作热情更高,拍出的作业明显好于往年同学的作业,比我同期带的传媒大学导演班纪录片作业的整体效果都要好。

说到摄影系主任——董瑞峰,原是传媒大学青年教师,被调去“南广”创业。在传媒大学时见过他,不熟。在“南广”见面时,他更显年轻英气,雄心勃勃,要大干一番事业的劲头。在“南广”交往多了,我们便相熟相知起来。第二年见面,他留了胡子,可能是当系主任,要显得成熟些。再见到,胡子又短了些,可能是想又要成熟又有朝气!不过他领导的摄影系确是生气勃勃。他有很多有别于其他院校老摄影系的创意想法。他要搞工作室制教学,吸取师徒相传的优势;要建立中国还没有的航空摄影专业……创意想法很多。今夏我到南广,已经和新调来的航空摄影教授一桌吃饭了。据说从商调到到校只用了一个多月的时间,可见新学院的人就是有心劲!

有所得就会有所失。年轻的董主任在传媒大学时已读博士学位。这一到“南广”主持摄影系,忙得没了时间,博士论文一推再推,不知哪天能毕业戴上博士帽呢!其实他的可爱之处也在这里。

N个可爱的学生

同时在“北广”和“南广”教课,总体上说,“北广”的学生整体素质、文化基础比较整齐,如花圃精选过的花朵。“南广”的学生却如恣意盛开的花草,色彩各异,个性突出,各具才情。很多学生的可爱之处让我印象深刻。那么多同学,不一一列名,且以字母代之。

小H同学,04级,“南广”的首届学生,也是我“南广”教的第一批学生——就是二百多人在礼堂上课的那一届——之一。听大课,按一般习惯大部分同学都喜欢坐三、四排之后,礼堂中部形成黑压压一片。只有这个H同学和另外两个同学每次上课都坐空空的第一排,而且是正中位置。因为要放影片,礼堂较暗。我讲课时真正能看到的也就是她们几个。讲课需要有个交流,有个呼应,我看到H同学微笑地听我讲,便有一种会心的感觉。后来H同学毕业到了中国文联工作,在北京再见面,她说老师总是在笑着讲课。

也是她们那一届,由于人太多,留了作业无法一一审看讲评,只好重点看。看了一部学生在假期去西藏墨脱的片子,改变了我对80后孩子不能吃苦的成见。去墨脱县至今不通公路,他们全靠步行走了进去。片子纪录了他们一路的艰辛,也有气馁,还有争吵,从中看到了他们的意志和精神的力量。这是纪录片引导他们去体验比纪录片更重要的东西。真让人欣慰!

还有一个L同学,在千里之外的鄱阳湖给我打电话,说正在那里拍毕业作品,有些问题问我。他们那届二百多学生上大课,我对不上号她是哪一个。在讲大课时我把手机号码写在黑板上,说谁有问题都可以打电话给我。和L同学通了几次电话,又通过邮件给她改了解说词。直到她们快毕业了,我去给下一届同学上课,再见面时才把她的名字和人对上号。这个瘦瘦小小的女孩很有主见,毕业后放弃到“北广”读双学位,去江西一个市电视台工作。说要先取得一些工作经验和生活历练。

到了05届,我教过的学生因为是方向班,人数只有30名,想起来一个个都在我眼前。受篇幅所限,只好留待下一篇写他们了。

一个可爱的院领导

南广副院长丁海宴,我的老同学。我们1979年考入“北广”,成为同学,如今快三十年了。同学情意,随年龄增长,与日俱增,倍感珍贵。但说起老同学的可爱之处,却因太熟而无从下笔。

海宴一个电话,我应邀来南广讲课,已届两年。每次见到他,都是说忙、累,但总掩不住一种兴奋。我能体会这种感情,那是为一项事业奋斗而发自内心的兴奋——海宴能为创建一所大学发挥才智和能力,而且有操作的能力和权力,这是他人生事业的一个高峰,也是他人生价值的一个高点。他全身心地投入了,奋斗着,贡献着……所以忙,所以累。

见到他闲下来一会,是在游泳馆。他说他有空会来游十五分钟到半个小时。我知道他中、小学时就是体校的运动员,今天看来还保持着运动习惯和健壮的身材。一块游几个来回,上得岸来,看到整个游泳馆里没见几个学生人影,他又急了,说:这么好的条件不锻炼身体,都猫在屋里上网看电视!没有好的身体怎么从事工作,开展事业!以后要规定学生必须有一定的锻炼时间!尤其是摄影专业的学生,要有体能考试,分数要记入毕业成绩!扛不动机器,抢不上镜头,学多少知识也用不上!急切之情,溢于言表。

抽空游泳二十分钟,也为学生着急,海宴身心完全是一个教育家的角色了!

“南广”创建五年,我是旁观者、亲历者和见证者。我片断性记述了校园中的一些人和事,也许有些琐碎,有失全面。但又一想,“南广”良好发展的五年,到今天以至未来,不就是由校园里的这些可爱的人和事组成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