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耕耘南广
19703100000032

第32章 在处女地上播种——从丝绸之路到南广学院

国际传播系教授原NHK总导演(日)铃木肇

2009年1月13日记

国际传播系李宓译

一天一个学生来问我,“为什么老师要到南广学院来教书呢?”我一时不知道如何作答,这个问题,不是一句话就能回答的。“嗯,为什么呢?说来可就话长了……”之后我回答的,就是下文所写的内容。

我曾在日本NHK电视台工作,主要负责制作电视纪录片。尝试做过政治、经济和社会问题等多方面主题的节目。一九七二年九月的时候,日本和中国实现了邦交正常化。田中角荣首相访问北京,与周恩来总理进行了邦交正常化的签字仪式。我也作为采访签字仪式记者团中的一员来到了北京。九月二十九日两国首脑在相关文书上签字,两国建立了外交关系,漫长的战争状态终于结束。我作为记者团中的一员,很荣幸地捕捉下了这个历史性的瞬间。

第二天(九月三十日)周恩来总理设宴款待日本记者团一行。席间他说:“中日邦交正常化了。中国从今往后必须国际化。请各位媒体工作者为中国的国际化尽一份力量。”

我认为这是周总理留给我的一份作业。“中国的国际化应该是怎样的呢?为了实现这一点作为记者的我能做些什么呢?”带着这些问题,我努力学习中国历史,从众多的学者们那里学习。之后我的结论是:“在中国历史上最繁荣昌盛的时代是汉朝和唐朝。这两个朝代中国积极和各国进行文化交流,吸取外国的文明和文化。也就是说,从国际化中吸取了力量,国力充实起来。那么国际化究竟是通过什么得到促进的呢?那就是丝绸之路。通过丝绸之路这一东西交易路径实现了各国文明和文化的往来。丝绸之路正是中国的国家动脉。那么我就研究丝绸之路,采访后制作电视节目吧。这正是促进中国国际化的途径,也就是我对周恩来总理布置的作业的回答了。”

于是我设置了“丝绸之路委员会”,成员中包括了日本有代表性的小说家井上靖、司马辽太郎、陈舜臣,和当代一流考古学者井上波夫、敦煌学者藤枝晃和中文学家藤堂明保等等。我们构思了节目的结构、内容和表现方式,然后制作了节目的基础——计划书。

我们把制作完成的节目计划书寄到了中国外交部新闻司。三次,五次,甚至十次,然而杳无音信。这并不奇怪,当时中国正处在“文化大革命”时期,对外国是紧闭大门的。(身处这样的时代环境中,周恩来总理还能对我们记者作了国际化才是中国发展之路的发言,其作为政治家的勇气和眼光真是伟大。)

然而我必须等待,像寒冬中在泥土中苦苦等待春天的虫子,又像等着春天一到就吐露嫩芽的草花。

终于这个时候来了。一九七八年十月,中国领导人邓小平访日。他结束了在东京的正式访问后,乘坐新干线向京都、奈良方向来了。而我也登上了同一列列车。我的左上臂戴着“中国记者”的袖章。我作为邓小平随行记者团的一员得到了这枚袖章。

我心想,我要直接和领导人邓小平说,和邓小平面对面的时候把《丝绸之路》的计划书亲手交给他。机不可失,时不再来。我下定决心,坐上了那趟新干线。然后我真的把计划书交到了邓小平手里。这是十月二十八日,对我来说是个永远不能忘怀的日子。第二天的十月二十九日是我四十岁的生日,孔子说“四十而不惑”,我也终于定下了人生的方向。

一九七九年五月我们NHK和中国CCTV开始了《丝绸之路》的共同拍摄。CCTV方的参加者都是最优秀的导演和摄影师。其中的一人叫王纪言,当时是三十岁左右的高个儿好汉。我和王纪言一起采访和拍摄了敦煌和天山北麓。他拍摄的影像多为极为感性的高品位的镜头。

一九九九年春天,我接到了王纪言时隔二十年的联络:“铃木老师,请您到北京广播学院教授纪录片制作课程。”我十分珍惜王纪言先生和我二十年来的这份不变的友情,并随后在北京广播学院当了一年客座教授。那时起我认识了丁海宴先生、陈刚先生和刘林利先生,并成为了朋友。丁先生和陈先生访日时我作为向导,带着他们游览了东京。之后的二零零四年九月,南广学院正式成立后,丁先生担任副院长,刘先生担任国际传播系主任,成为南广的创始领导人。我随后接受了他们两位向我发出的邀请函。

南广学院是在中国大地上创建新学风的学校,就像当年张骞出使西域开拓丝绸之路,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阿姆斯特朗首次把足迹印上月球一样。

在处女地上播种——这是多么充满希望的事,又是多么幸福的事!因此我当时爽快地接受了邀请。

在处女地上播种——同时又正因为是块处女地而面临着诸多困难。校舍在建设中,图书馆尚未成形,教材缺乏,校内超市只有小小的一家。创业时的学习和生活条件绝对算不上好。但是教职员工和学生们都满怀希望,一步步前行。我作为外国教师中的第一号,参加了南广学院的创业过程,深深感觉到了师生们的先锋精神。这向我六十五岁的老迈身体里注入了新鲜的生命和活力,我觉得自己也再次迎来了青春。每天早晨我都去南广田径场快走二十圈以增强体力,并时时注意保持健康,迎来每一节课。

去年(二零零八年六月),南广学院第一届学生毕业了。上过我纪录片创作课的学生也毕业了,走向了社会。摄影系的一个学生给我写了这么一封信:“铃木老师谢谢您。我为我曾在南广学院学习而感到自豪。我一定不会忘记您。”

今年六月底,国传系的日语新闻专业也即将有第一届毕业生。我和这些学生们四年来一起学习,因此对他们有特别的感情。我为他们加油说:“你们进入社会,一定要奋发努力。时刻记住自己是南广学院的第一批日语新闻专业的学生,好好加油。”

我的这些举动,都和我来南广工作的理念有深刻联系。我在此文中已经写到,我接受了周恩来总理的课题后,以《丝绸之路》这一电视节目进行了回答。在制作这一节目的同时又和王纪言先生(凤凰卫视执行副总裁兼中文台台长)成了好朋友。从他这里我又和丁海宴先生、刘林利先生以及南广学院的各位联系在了一起。

我在北广教授的学生们已经三十岁出头,在中国和世界各地活跃在各自的领域里。南广的学生们也将在中国、日本乃至世界作出自己的一番事业吧。

我从制作《丝绸之路》一片时就开始和南广学院结下了不解之缘。

以上就是我对那个学生的回答。

“怎么样,你明白了吗?”对我的回答,那个学生小声自语道:“中国和日本真是一衣带水啊。”

本文的副题是“从丝绸之路到南广学院”。我叙述了从我与中国结缘起到现在的生活轨迹。感谢以南广学院院长为首的各位教职员工和广大学生们给我的热心帮助。我期待着南广学院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