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边界的瓦解与重构
19703200000030

第30章 冲突的平台——国际碰撞加剧本土裂变迭起(6)

而在大草原上传唱了10年的《吉祥三宝》直到2004年底才被北京某唱片公司相中,2005年正式发行,2006年春晚走红。布仁巴雅尔表示,自己一直致力于蒙语歌曲的创作,《吉祥三宝》的走红,为蒙语歌曲的推广起到了一定作用。他说,从时间上来说,《吉祥三宝》不可能抄袭《蝴蝶》;从风格上来说,反而可能是《蝴蝶》借鉴了《吉祥三宝》。对于一些不负责任的“抄袭”说,有网友这样写道:“大胆设想一下,如果是法国人借鉴了我们的创作,会如何?《蝴蝶》在世界上都很有影响,而《吉祥三宝》却在《蝴蝶》后走红。”当布仁巴雅尔第一次听到“抄袭”的说法时,朋友还开玩笑地说:“会不会是法国歌曲抄袭了我们的作品呢?”这篇小小的报道却告诉我们这样的事实:“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的全球化音乐潮流使本土音乐陷入了尴尬境地。《吉祥三宝》与《蝴蝶》到底是谁抄袭了谁?这本身就是全球化带来的复杂问题。

无独有偶,在菲利浦慕勒和布仁巴雅尔纠缠得难解难分的时候,另一个音乐抄袭事件从网上袭来:“上个月(2006年2月),今报曾经披露‘原创乐团——花儿乐队《嘻唰唰》涉嫌抄袭日本一乐队组合歌曲’,震惊华语歌坛。签约花儿乐队的百代唱片公司在其后曾接受采访,坚称花儿并未抄袭。《嘻唰唰》究竟是否为抄袭之作?音乐家晨琪先生受北京《新世纪周刊》邀请,经鉴定证实,花儿乐队2005年的专辑《花季王朝》中,四首歌曲《嘻唰唰》、《天下第一宠》、《童话生死恋》、《星囚歌剧》,确实属于抄袭。”“经过晨琪鉴定,《嘻唰唰》副歌部分抄袭日本组合Puffy的《K2G奔向你》;《天下第一宠》抄袭韩国歌手金建模的《养子》;《星囚歌剧》抄袭英国歌手Geri Halli well的Calling;《童话生死恋》抄袭比利时K3组合的Turn Back Time。”

乐坛上此起彼伏的抄袭事件表明,全球化潮流把本土音乐带入国际舞台,在西方现代音乐风尚的感染下,本土音乐与国际音乐潮流的“同质化”趋势明显。一方面,本土音乐的“传统性”对国际音乐的“现代性”提出挑战:越是传统的,越是国际的,越是现代的(如,《吉祥三宝》和《蝴蝶主题曲》事件);另一方面,本土音乐试图挣脱“传统”束缚而向西方音乐的“现代性”趋炎附势(如,花儿乐队事件)。

表现二:全球化语境下的网络音乐呈现出与传统音乐界限分明的现代色彩。

网络所提供的全球化、现代化的语境,使本土音乐的视野、理念、修辞等等悄悄地发生着变化。尤其是网络音乐,它一诞生就与传统音乐划清了界线。网络音乐以“通俗直白的歌词,简单明快的旋律,现代时尚的配器”,与传统的流行音乐“歌词的深奥唯美,旋律的复杂陈庸,风格上的曲高和寡”相排斥。像《东北人都是活雷锋》、《老鼠爱大米》、《两只蝴蝶》、《2002年冬天的第一场雪》等等这些争相传颂的网络歌曲,在旋律上比传统的流行歌曲更加酣畅痛快。拿《东北人都是活雷锋》为例,它之所以刚一浮出网络,就传唱大江南北,其原因就是它那诙谐另类的旋律给人们带来了一丝轻松与快慰。在歌词上,网络歌曲既超越生活又不游离生活,它找到了传统音乐母体通向现代心灵的桥梁,拨动了现代生活中那些浮躁的灵魂。如“我爱你/就像老鼠爱大米”,这完全是后现代式的爱情表白,在悲壮里还有点儿调皮和酸楚;又如,“亲爱的/你慢慢飞/小心前面带刺的玫瑰/亲爱的/你张张嘴/风中花香会让你沉醉/亲爱的/你跟我飞/穿过丛林去看小溪水/亲爱的/来跳个舞/爱的春天不会有天黑/我和你缠缠绵绵翩翩飞/飞跃这红尘紧相随/追逐你一生/爱恋我千回/不辜负我的柔情你的美/我和你缠缠绵绵翩翩飞/飞跃这红尘紧相随/等到秋风起/落叶化成灰/能陪你一起也无悔……”这种取之传统却又超越传统的歌词修辞,把爱情带进了现代梁祝的爱情意境,很坚定,很陶醉,很动人!还有“2002年的第一场雪/比以往时候来得更晚一些”这些已经很陈旧的修辞被翻新之后,却成为现代爱情的悲壮“起兴”。

总之,这些网络歌曲生于本土,栖居网络,受到国际化音乐潮流的哺育,身上弥漫着反传统的现代精神。

在绘画艺术方面,虽然,网络并不是直接的参与者,但是,网络语境却为本土绘画艺术提供了传统绘画艺术与现代绘画艺术碰撞的舆论空间,使网络成为行为艺术、人体彩绘等现代艺术与传统艺术自由辩论的舞台,使传统绘画艺术的理论处于尴尬境地。

第三节本土文化价值观差异凸显

迪特森格哈斯认为:“当代最引人注目的文化冲突是发生在各大文化领域(文明)和各个社会的内部,而首先不是在它们之间。它特别表明,不管属于哪个文化领域,发展水平不相上下的社会所具有的价值观与其说是不同的,不如说是相似的。也就是说,决定每种价值观的主要因素不是各个文化领域的祖传文化,而是各自达到的发展水平。在所有不同文明的社会里,不管是个体主义占主导地位,或是集体主义占主导地位,现代化进程越是向前推进,原先占统治地位的文化价值取向就越难对这个社会起引导作用,而社会的发展将不得不更多地遵循随之而出现的现代化进程,考虑它的规模、后果及方式。是现代化的进程在世界各地引起了对传统社会的改造。与此同时,产生了新的社会阶层和具有相应新要求的力量集团,以及新的具有群众影响的思潮。由此,并产生了一种要求传统文化与之相适应和相融合的压力,从而导致了文化领域的演变。”

迪特森格哈斯指出,导致“文化领域演变”的根本原因是“现代化进程”引起的“要求传统文化与之相适应和相融合”的矛盾。

总之,网络加速了文化领域里东方与西方、传统与现代的碰撞,塑造了宽松、自由、交互和透明的文化氛围,推进了本土社会的现代化进程,动摇着人们既有的生活方式、行为准则,造成人们价值标准的混乱和精神困惑,从而导致本土文化价值观的裂变。

现象一:《河南人惹谁了?》网络大讨论——地域文化冲突的网络凸现。

如果说是《河南人惹谁了?》这本书掀起了一场关于地域性话题的冲击波,那么,不如说是因为网络的作用,使《河南人惹谁了?》这一“地域文化价值冲突”的论题扩大化了,成为本土价值裂变的一种典型。

我们在几个网站的搜索引擎里分别输入“河南人惹谁了”关键词,得到如下搜索结果:

Google网0.24秒约有305,000项符合“河南人惹谁了”的查询结果;

百度网在0.07秒内搜出关于这个话题的文章15100篇;

新浪网在0.116秒找到相关网页约498,000个;

搜狐网在0.278秒找到同类话题5,790个网页。

从以上数字就可以看出,任何一个媒体都不可能汇集如此海量的讨论观点。这个事实至少揭示以下几个问题:

一是地域歧视成为一种严重的社会文化心理,这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本土价值观裂变的一种表现。在“河南人惹谁了”这场辩论里,一直在围绕着两个辩题:正方——“中国目前的地域歧视现象十分严重,而其中最突出的是对河南人的‘妖魔化’,河南人惹谁了?”反方——“河南人肯定是招惹谁了,不然河南人的形象不会这样。”这个辩题的意义并不在于讨论“河南人本质的好坏”,更深层的意义揭示出:在中国,开放的、流动的市场经济体制对封闭的、稳定的小农经济发生着巨大的冲击,从而带动了整个社会的开放与流动,使原来相对封闭、独立的地域性思想、文化价值相互交汇、相互碰撞,最终导致地域文化的裂变。当一种地域文化渗透到另一种地域文化当中的时候,相互间的不适应会逐渐凸现,甚至产生摩擦。比如,在外地人口剧增的首都北京,一些纯正的“北京人”会对来自全国各地的“外地人”的生活方式、语言习惯、人际交往感到极大的不适应,而外地人对“北京人”的这种态度表现出强烈的抵制情绪,这就导致相互间心理上的龃龉。还有,“上海人”与“外地人”,“南方人”与“北方人”,“城里人”与“乡下人”,“生意人”和“文化人”等等,这些本土文化价值的矛盾统一体在一定的氛围里随时都会发生碰撞,甚至总有一天会被网络扩大化。

二是网络作为一种崭新媒体助长了“地域歧视讨论”的热潮。任何一种媒体都不可能具有网络这样的曝光力度。据2005年7月7日中国社科院副研究员郭良发布《2005年中国5城市互联网使用现状及影响调查报告》显示,把互联网看做信息中心的人最多,占被访者的79%;其次是新闻媒体,占被访者的55.1%。《2005年中国5城市互联网使用现状及影响调查报告》称:“目前,按照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的统计,中国互联网的用户已经达到1亿,网民总数仅次于美国。互联网应用正在中国的城市中迅速普及,已经深入到日常生活,并且直接影响了人们的观念和行为。网络正在改变传统的媒介使用;正在改变人们日常交流的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也开始改变政府和民众交往的方式;并且作为一种开放的技术,互联网也正在对中国相对封闭的传统、文化和体制产生深刻的影响。”这足以看出网络在地域文化冲突中扮演了呐喊者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