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边界的瓦解与重构
19703200000047

第47章 后记

命运的确是一部富有辩证色彩的哲学。

那是1999年的夏天,因为严峻的择业形势,让我不得不暂时放弃了电视新闻专业而试探性地走进了突飞猛进的信息化领域。作为一名北京广播学院电视学院的硕士研究生,当徘徊在人生十字路口的时候,最终做出了非常偶然的职业选择。在这个发展着、变革着、创新着的崭新领域,我困惑着、适应着、摸索着,从一般的通信报刊的新闻记者到新闻纵深版的主编,亲眼目睹了20世纪末到21世纪初全球信息化产业的风云变幻,伴随着这股滚滚大潮,我的心跳动着、震撼着、思索着,在这个潮起潮落的崭新领域,一晃就是四年。

2003年,也许是骨子里对电视艺术难以割舍的一种情结,我离开了那个令人心潮澎湃的行业,考入了中国传媒大学电视与新闻学院,师从高鑫教授攻读电视艺术美学。三年的寒窗生涯,不仅从高鑫教授身上领悟到了做人的准则,也学到了做学问的真谛。高鑫教授笔耕不辍的敬业态度,不甘落伍的创新精神,不拘小节的开阔视野,无不深深触动着我的心灵。博士生涯里,除了恩师的教诲与同窗的激励之外,让我感受最深的就是,人生的每一段路程都会成为你生命中弥足珍贵的积淀。在毕业论文的选题中,我比较倾向于电视艺术美学本体论的研究,高鑫教授却说,你在信息化领域干了那么多年,为何不放在网络的视野里研究一些问题?高教授醍醐灌顶的提醒,一下子改变了我的博士论文的整体构架,于是,我开始了“网络语境下的经济全球化与文化本土化的二律背反”这个庞大命题的艰苦研究,并最终顺利通过了博士毕业论文答辩。

2006年,从事新的工作之后,我没有忘记对网络媒体的密切跟踪,在此基础上对博士论文进行了认真修改,2008年底,最终形成了这本还有许多问题甚至等待更多的专家学者给予批评的书。

在这短暂的人生河流中,学业、工作、生活等诸多方面,未必都是自己最初想要选择的,但是,既然选择了,它一定会成为你未来的学业、工作、生活的合理依据。比如说,十年前,我偶然地选择了信息行业;十年后,我必然地要为撰写《边界的瓦解与重构——网络语境下的经济全球化与文化本土化》这本书,而不得不站在那段经历中来反思一些学术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