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应用场域理论分析本问题的研究理路
如何认识与评价十余年来的电视新闻实践角色与功能,实际包含了“描述”与“判断”两个层面:
1.“描述”层面
新闻场域与其他场域相比有其特殊性:新闻场域的“中介”角色——作为连接其他场域的中介场域,它被授予独特的权力以进入并探察其他场域,然后与公众分享其发现——允许它能动地影响遍布当代社会的权力关系;在维持社会统治的合法性由“武力暴力”发展为依赖“符号暴力”阶段,新闻场域作为“符号”产品的生产者,必然会受到其他场域的入侵和利用。新闻场域在权力的场域中的“暧昧位置”,决定了在进行电视新闻场域构型时要关注到其他场域资本的侵入以及电视新闻场域利用特殊身份对其他场域资本的利用。
所以,要认识电视新闻实践,必须首先确定最为影响电视新闻场域的其他几个场域以及相互位置关系,其中的要旨是明确其他场域与电视新闻场域发生交换的关键资本是什么;其次,这些关键资本在进入电视新闻场域是如何被不同惯习的从业者利用的,它们是否以及怎样改变了新闻场域的自有逻辑;最后,具有不同惯习、不同占位的从业者在电视新闻场域的关系束中是如何选择自己的特殊资本的,在这一选择过程中原有的惯习是如何被进一步形塑的,这种形塑结果对最终新闻产品的形成产生了怎样的影响。换句话说,就是哪些场域与电视新闻场域发生了怎样的资本交换,交换的影响是如何经从业者的惯习和资本偏好进一步传递到新闻生产中去的。在这一过程中从业者的职业心态是怎样的,这些职业心态生成了电视新闻场域十几年来怎样的新闻生产价值体系。这两个基本面成为“描绘”层面的操作性问题。
2.“判断”层面
作为从业者惯习被形塑的结果,电视新闻的价值体系最终体现为新闻产品,那么,这些产品为社会提供了怎样的效用?一般来说,新闻媒体被认为肩负告知、宣传、监督、娱乐、教育、服务、沟通等功能,因此,对电视新闻的评价可以把以上功能的完成情况作为一个考量体系,放在90年代以来社会转型的背景下进行评判。而这个考量体系的价值向度,需要秉持独立的学术视角,站在历史与现实的交点上做深入思考,其间需要涉及多学科的综合知识支持。
第三节 本文的研究方法、论述结构及其他
一、本文的研究方法——质的研究方法一般来说,研究方法可以从三个方面加以规范:(1)方法论,即指导研究的思想体系;(2)研究方法或方式,即贯穿研究全过程的程序与操作方式;(3)具体的技术、技巧,即某一个阶段使用的具体工具、手段和技巧等。
在方法论层面,场域理论即是本文指导研究的思想体系。
在研究方式层面,采用质的研究方法。它的定义是以研究者本人作为研究工具,在自然情境下采用多种资料收集方法,对社会现象进行整体性探究,使用归纳法分析资料和形成理论,通过与研究对象互动对其行为和意义建构,最终获得解释性的理解。概括地说,它是基于后实证主义、批判理论和建构主义这三种范式之下的研究方法,即在本体论上,承认客观实体是存在的,但其真实性不可能被穷尽;在认识论上,它信奉“现实”是历史的产物,研究者本人要意识到自己的价值观不可避免地受到社会现实的塑造,所以要时刻保持自省态度,对真理的“客观性”“唯一性”有了适度质疑;在方法论上,提倡体验、观察、访谈等自然情境下的方法,这种强调自然情境下依靠研究者的自我观察、归纳的研究方法,与笔者已有的工作经历能够做到契合。
在具体的技巧层面,将采用参与式体验、深度访谈、个案解析等传统做法。考虑到惯习的无意识和选题本身的相对敏感,为突破访谈者自己无法察觉和录音机一旦打开就迫使访谈者走上“前台”的障碍,本文将观察电视新闻记者在网络上内部论坛的匿名发言和私人博客,以弥补访谈资料“意犹未尽”的缺憾。
二、本文的论述结构
论文论述结构如下:
导论
问题的提出、文献梳理、研究框架、理路、方法等。
第一章 电视新闻场域的一般构型和资本交换机制
这一章的主要任务是完成与新闻场域资本关系最为密切的外部场域构型,进而对相关场域自身做宏观的描述,勾勒新闻场域的外部环境特征;描述电视场域与其他场域的“关系束”——电视新闻场域以哪些资本的具体形态、与其他场域的哪些资本具体形态发生交换。
第二章 统一的终结——90年代电视新闻子场域的出现
新闻场域是一个半自主场域,尤其容易受到政治场域、经济场域的影响,十几年来电视新闻场域发生了怎样的演变?
第三章 90年代以来电视新闻子场域的变化
90年代以来的关联场域的变迁,给电视新闻子场域带来怎样的影响?
第四章 90年代以来电视新闻场域变化的影响
子场域变化之后,它通过“关系束”来形塑场域中的新闻人“惯习”;惯习与场域结合后,又会改变新闻场域的社会功能,直至反作用于关联场域。
结论及研究反思
场域理论作为反思社会学的代表,非常注重对研究者的反思,对研究本人也同样做客观化处理,以发现研究过程、结论的局限性。
三、创新性
场域理论引入国内社会学界,从20世纪末才开始,国内新闻学界的关注更是最近的事,而且大多围绕《关于电视》展开,其余涉及本文研究主题且公开发表的论文,笔者能够搜索到只有《比较语境中的场域理论:媒介研究的新范式》[48]《当代媒介场研究导论》[49]和《场域、资本与商业化——解读湖南卫视现象》[50]三篇论文以及两篇硕士论文《布尔迪厄的媒介文化观》[51]《场域·惯习·资本·反思——布尔迪厄传播思想管窥》[52],对场域理论应用到新闻领域做了介绍、分析,但对于新闻场域的关键资本、与其他场域详细的交换机制、电视新闻场域内部子场域的出现、分析未见描述,对内部行动者的惯习亦无考察,本文在这方面做了探索。
另外,在具体的研究方法上,将笔者已长期观察、已有所了解的“陌生”电视新闻人的匿名网络日志引入惯习分析,提供了一定置信度上“弱者反抗时”的“隐藏文本”[53],也借科技快速发展之便有些许新意。
四、研究难度及可行性
布尔迪厄是一个方法“多神论”者,同时又是“开放性概念”的推崇者,这增加原本就生涩难懂的场域理论的应用难度,但相信在老师们的帮助下会取得进步。
在可行性方面,在1998~2004年期间,笔者基本未脱离一线电视新闻实践,积累了参与式观察的素材;在2004年至2006年参与教育部社科重大课题“广播电视新闻改革”的研究,积累了一百余名全国各地电视新闻人的深度访谈和大量的文献资料,为本文助益良多;2006年11月起,笔者进入中央电视台某处任兼职研究员,获得了一定层级上的内部观察视角。
[1] 狄更斯著、罗稷南译:《双城记》,上海译文出版社1983年版,第12页。
[2] 吴敬琏:《改革二十年感言》,《改革:我们正在过大关》,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4年版。
[3] 孙立平:《一个新的社会正在形成》,《南方周末》2003年1月1日。
[4] 陆学艺、李培林主编:《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1997~2006年),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5] 吴敬琏:《寻求助力克服阻力——发展证券市场建设现代市场经济》,《财经界》2001年第3期。
[6] 孙立平:《失衡——断裂社会的运作逻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第25页。
[7] 中国社科院2006年1月5日公布的国际形势黄皮书《2006年:全球政治与安全报告》。
[8] 转引自彭富春:《海德格尔的迷途》,《开放时代》2000年9月号,总第141期。
[9] Denis Mcquail,Mass communication Theory,London Saga,1987.p.58.
[10] 数据来自对38类节目类型的影响力摸底,通过“天天看、经常看、有时看、很少看、基本不看”五种观众的主观模糊评价指标进行排序。中央电视台总编室、央视市场研究股份有限公司:《全国电视观众生活形态调查报告》(内部资料)。
[11] 中央电视台总编室、央视市场研究股份有限公司:《全国电视观众生活形态调查报告》(内部资料)。
[12] 廖圣清等:《论中国传媒与社会民主化进程》,《现代传播》2005年第1期。
[13] 米歇尔·福柯:《话语的秩序》,转引自许宝强:《语言与翻译的政治》,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版,第146页。
[14] 孙立平:“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社会演变的新趋势”课题报告,2004年7月6日上午,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
[15] 孙玉胜:《十年:从改变电视的语态开始》,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年版,第11页。
[16] 孙立平:《“过程—事件分析”与中国农村中国家——农民关系的实践》,http://www.tecn.cn/space/?action-viewthread-tid-156289.html
[17] 亚当·斯密:《道德情操论》,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
[18] 一般认为,当代中国社会实际上存在着三个与知识分子有关的“界”(领域):理论界——“主流意识形态”领域(或称“国家意识形态”“官方意识形态”),着眼于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意见,生产意识形态权威;学术界——“学科的、专业的”领域,着眼于本专业、学科的研究和建树,培养学术权威、专业人才;思想界——“思想领域”,进入这个领域的知识分子,一方面,既超越了意识形态——他们总是抗拒主流意识形态的束缚;另一方面,也跨越了学科的、专业的壁垒——他们并不满足狭隘的专业分工。
[19] 胡正荣、李继东:《我国媒介规制变迁的制度困境及其意识形态根源》,《新闻大学》2005年春季号。
[20] 展江:《警惕传媒的“双重封建化”》,《青年记者》2005年第3期。
[21] 陆晔、潘忠党:《成名的想象——中国社会转型过程中新闻从业者的专业主义话语建构》,《新闻学研究》2002年第71期。
[22] 李金铨:《中国媒介的全球性和民族性:话语、市场、科技以及意识形态》,《二十一世纪》2002年12月号。
[23] 陈怀林:《90年代中国传媒的制度演变》,《二十一世纪》1999年6月号。
[24] 潘忠党:《大陆新闻改革过程中象征资源之替换形态》,《新闻学研究》1997年第54期。
[25] 〔美〕麦康勉:《中国媒体商业化与公共领域变迁》,《二十一世纪》2003年6月号。
[26] 何舟:《从喉舌到党营舆论公司:中共党报的演化》,《中国传媒新论》〔香港〕太平洋世纪出版社1998年版。
[27] Yuezhi Zhao,Media,Market,and Democracy in China.Urbana:University of Illinois Press,1998,p.147.转引自李金铨:《社会论社会理论对中国新闻业的解放潜力》,《二十一世纪》(网络版)2003年1月号。
[28] 知识社会学是一门研究知识与社会之关系的科学。这里的“知识”一词的含义包括思想、意识形态、法学观念、伦理观念、哲学、艺术、科学和技术等观念。它既是社会学中的一支,又是认识论的一部分。作为认识论的一部分,它专门研究知识或思想所受社会条件的制约,即研究思想、意识形态与社会群体、文化制度、历史情境、时代精神、民族文化心理等社会文化之间的联系,或者说是研究这些社会文化因素如何影响思想和意识形态的产生和发展。
[29] 〔德〕M.舍勒:《知识社会学的尝试》,摘自《中国大百科全书》。
[30] 〔德〕K.曼海姆:《保守主义》,译林出版社2002年版。
[31] 〔法〕米歇尔·福柯著,谢强等译:《知识考古学》三联出版社1998年版。
[32] 萧功秦:《人生经历与学术洞察力》http://www.tianyablog.com/blogger/post_show.asp?BlogID=293723&;PostID=4584116&;idWriter=0&;Key=0
[33] 凌燕:《可见与不可见——90年代以来电视文化的政治经济学研究》(博士论文),第88页。
[34] 钱蔚:《政治、市场与电视制度——中国电视制度变迁研究》(博士论文),第212页。
[35] 陆晔:《想象与追问》,http://www.people.com.cn/GB/14677/22114/31734/31735/2332564.html
[36] 刘海龙:《当代媒介场研究导论》,《国际新闻界》2005年第2期。
[37] 这一结论来自于笔者参与的“中国广播电视新闻改革”课题组(以下简称课题组)的调研,课题负责人:朱羽君教授。
[38] “场”(Field)最初是一个来自物理学的概念,指物体周围传递重力或电磁力的空间。
[39] 〔法〕迪尔凯姆著,狄玉明译:《社会学方法的准则》,商务印书馆1995年版,第13页。
[40] 〔德〕马克斯·韦伯著,林荣远译:《经济与社会》,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35~36页。
[41] 〔法〕布尔迪厄、〔美〕华康德著,李猛、李康译:《实践与反思》,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年版,第134页。
[42] 参见王建民:《场域:“大社会”的终结?——对布尔迪厄、华康德〈实践与反思〉的一种解读》,《学习与实践》2006年第7期。
[43] 〔法〕布尔迪厄、〔美〕华康德著,李猛、李康译:《实践与反思》,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年版,第133页。
[44] Pierre Bourdieu:Outline of A Thery of Practice.Cambridge:Cambridge Cniversity.pp.72~95.
[45] 参见李全生:《布尔迪厄场域理论简析》,《烟台大学学报》第15卷第4期,2002年4月。
[46] 有关历史主义更详细的解释可参见马德普:《历史主义的兴起及其对自由主义普遍主义的冲击》,《政治学研究》2003年第4期。
[47] 布尔迪厄、华康德著,李猛、李康译:《实践与反思》,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年版,第50页。
[48] 罗德尼·本森著,韩纲译:《比较语境中的场域理论:媒介研究的新范式》,《新闻与传播研》2003年第1期。
[49] 刘海龙:《当代媒介场研究导论》,《国际新闻界》2005年第2期。
[50] 吴畅畅、赵瑜:《场域、资本与商业化——解读湖南卫视现象》,http://academic.mediachina.net/academic_xsjd_view.jsp?id=5164
[51] 冯芹:《布尔迪厄的媒介文化观》,苏州大学硕士论文,2004年。
[52] 杨茜:《场域·资本·惯习·反思——布尔迪厄传播思想管窥》,河北大学硕士论文,2006年。
[53] James C.Scott(1985),Weapons of the Weak:Everyday Forms of Peasant Resistance.Yale University P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