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新闻谈片:一个资深新闻人的采编心语
19703800000022

第22章 求同存异突出海味——2002年9月海外版夜班手记

9月,是中央领导人出访较多、大事频仍和迎接十六大宣传拉开序幕的月份,《人民日报》(海外版)承载的宣传报道任务重、政治性要求高。在各值班主任、值班编辑等相关部门的通力合作下,海外版圆满完成了宣传报道任务,没有出现任何差错,实现了“平稳着陆”。总结这个月海外版的夜班版面,可以用“求同存异”四个字来概括,即坚持党报性质,同时凸显海外版特色,突出“海”味。

不拘一格选头条

一版是海外版的脸面,而一版头条又是脸面的眼睛,是抢读者视线的关键所在。如果说本月海外版变化最大的是什么,那就是不拘一格选一版头条。按老框框,一版头条往往是宏观新闻多,即反映国家政治、经济、社会生活方面的综合新闻多,而记者或通讯员写的小切入点的新闻作品少。本月夜班在打破常规方面作了尝试,结果读者反映不错。比如海外版于9月16日一版推出“喜迎十六大,神州新变化”专栏,除少数几篇刊登的是“宏观”变化外,大多刊登的是“微观”变化,而且大多数发表于一版头条显著位置。从《爸妈用上了大哥大》、《灶房的变化》,到《一个美国专家看中国》、《三代人的出国经历》、《公共汽车·出租车·私家车》,这些从小处着眼的微型通讯,通过一人、一家、一村、一地的身边小事,反映了改革开放以来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我们国家的面貌、人民生活发生的深刻变化,让人读起来可亲、可信。为此,中宣部阅评小组以题为《见微知著谈变化》一文,对海外版的报道予以肯定性评价。

据统计,本月海外版共有25个头版头条,其中本报稿件上头版头条的占20篇,占头版头条总量的80%。这些头条稿件大部分是“喜迎十六大,神州新变化”专栏的微观通讯,还有本报记者写的《赴台采访一月印象:遭遇湍流》,及“国际友城活动”和“中国观察”专栏稿件。由于注重不拘一格选头条,增加了本报的亮点,显现了与《人民日报》的不同编辑风格。

沙里淘金选好稿

本报“喜迎十六大,神州新变化”专栏中受到好评的稿件,大都是从自由来稿中“沙里淘金”寻觅到的。如《爸妈用上大哥大》、《三代人的出国经历》、《公共汽车·出租车·私家车》、《回国的感觉真好》等就属此类。这类稿件,尽管原稿文字粗糙、题目一般,但文中的事例有说服力,经过夜班人员精心编辑、加工,由“璞”变成了“玉”。加之用版面语言在一版突出处理,吸引了更多的读者踊跃来稿。

重大事件不遗漏

《人民日报》(海外版)作为党的对外重要舆论阵地,任何时候都要保持中央机关报的风格和性质,这一点不可含糊。强调突出“海”味,突出海外特色,与保持党报性质并不矛盾。因此,9月份海外版夜班坚持一个原则:涉及海内外读者关心的党和政府的重大决策、重大事件的新闻不遗漏。对李鹏委员长出访亚太四国的新闻,对朱镕基总理先后出席可持续发展世界首脑会议及亚欧首脑会议并出访欧洲三国的新闻,本月夜班在不影响正常出版的前提下,能等的就尽量等稿,但尽量不延误到凌晨2时半。而对涉及江泽民总书记及国家重大事件的新闻,即使延误出版时间,也得保证不遗漏,充分报道好。如9月22日晚纪念中日邦交正常化30周年友好交流大会在人民大会堂举行,国家主席江泽民出席并发表重要讲话。尽管时间已过海外版正常付印时间,但稿件还没有来齐,一版和四版的编辑同志认真待命。直到凌晨3时半稿件来齐后,经一版、四版编辑及检查、一读、照排等各个环节密切配合,一、四版全部编好付印已过第二日凌晨4时,天快亮了,但同志们没有怨言。

通力合作“一盘棋”

9月份夜班在大事频仍的情况下之所以能“平稳着陆”,并突出了海外版的特色,这是与夜班各个部门、各个环节通力合作,认真贯彻海外版编委会的要求分不开的。

从一版、四版,到三版、五版,各部主任在注意营造各自版面特色的同时,又注意遵循“一盘棋”的原则,与作为值班编委的我及总编室值班主任积极配合,夜班中涌现了许多团结协作的好人好事。

纵观本月夜班,尽管有许多经验值得总结,但也有不足之处,比如还存在“人情稿”、“面子稿”的倾向,以致有的显得一般或缺乏可读性的稿件上了不该上的版面。这种情况虽说是个别的,但需要“从我做起”,大力整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