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新闻谈片:一个资深新闻人的采编心语
19703800000040

第40章 风归丽则辞剪荑稗——谈谈稿件的修改

修改稿件,是新闻写作中重要的程序。一篇稿件打印出草稿后,并非大功告成,还需认真修改。在修改上是否下工夫,直接影响稿件的质量。修改稿件是任何一个从事新闻工作包括秘书等文字工作的人士的一项基本功。

那么,怎样修改稿件呢?

如何修改自己的稿件

修改自己的稿件一般是先通读一至两遍,然后对照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修改:

(一)事实是否准确

稿件中报道的事实是否真实,这是修改稿件中要把握的第一关。衡量一篇新闻是否真实,包括以下几层意思:

一是稿件中报道的事实是否是真的,时间、人物、地点、事件发生过程、结果等(也就是新闻五要素)交代得是否准确无误,完全符合客观实际。如,上午10时发生的事就不要写成大概午饭前;住在哪条大街几号,就不要写模模糊糊的地址;事件中的人物姓甚名谁,都要写清楚。在编辑部收到的来稿中,常常发现有的通讯员为了上稿,把几年前发生的事说成是“不久前”发生的;把几个单位的经验,硬贴到某一个单位;把几个人经历的事,综合到一个人身上。诸如此类,都是违反新闻真实性原则的。新闻事实是否真实,还包括情节、数字、事物名称是否准确。应把人为编造的情节删去,事件发生的情节是怎么样就怎么写,不宜夸张、虚构。对行文里引用的数字要核实,报上刊登的“更正”中,涉及数字错误的往往较多。还有,新闻中涉及的事物名称要用语准确。

二是稿件的行文对事实的解释是否属实,对那些任意拔高的解释要进行修改。如,本来报道某个单位的某一方面经验,有的人在稿件中却以偏概全,把这个单位各方面工作都评价得很好,这就不真实。又如一家报纸曾登载这样一篇新闻《招聘一人,赢利十万》,就不很真实。诚然,这个单位赢利与招聘能人有重要关系,但绝非一个人的功劳,还有诸方面因素。因此,不要把话说绝了。

三是引用别人的话是否真实。在通讯员来稿中,常常发现文中引用的某个人物的话同人物的身份、文化修养很不相称,不像是他本人说的。比如引用工人说的话,像是知识分子说的;引用知识分子的话,像是工人说的,等等。这都有不真实感。

在来稿中还常常发现一些含含糊糊的用语。比如“有的说”,“大家认为”,“某一天”,等等。到底是谁说的,具体是哪一天,因为作者说不出,于是就玩弄起让人捉摸不定的“文字游戏”。

(二)主题思想是否明确

主题思想是新闻内容的主体和核心,是新闻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稿件要表述什么中心意思,要清晰明了,不能看了稿子不知所以然。所以修改稿件,要从突出主题思想上下工夫,根据主题取舍材料,看哪些材料可以保留,哪些材料需要删掉。一篇新闻一般只有一个主题,不能几个主题同时并存。要把与主题无关或次要的东西坚决删去。在确定主题时,还有一点不可忽视,就是看主题是否符合当前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不要提与当前政策不相容的主题。

(三)层次逻辑是否清楚

一篇稿件仅仅确定了主题还不够,还要有层次地、合乎逻辑地说明主题。修改稿件时,要注意看稿件各段层次、逻辑是否分明。

先谈谈层次。就是文字材料的几个自然段落的意思是否层层递进。有的通讯员来稿,立意固然不错,但层次太乱,也影响采用率。如果一篇稿件条理清楚,尽管文字表达能力差一点,编辑也是愿意修改的;有的稿件虽立意不错,但东拉西扯,思维紊乱,编辑想改也无从下笔。所以,写好一篇稿件后,一定要注意理顺层次。

再谈谈逻辑。做文字工作要懂逻辑,修改稿件时要纠正违反逻辑的语病。首先从大的方面来看,文章的观点是否片面或违反逻辑,各层次是否前后矛盾。比如有的稿件在肯定中医时,把西医说得一钱不值;在报道神童时,过分强调先天的作用,如此等等。其次看具体句子的表述是否违反逻辑。例如,有一篇稿件中写有这么几句:“……一大早,全厂青工就纷纷投入到学雷锋活动中去:团员们打扫了全厂最脏的几个卫生死角,干部抢先冲刷了厕所,女青年为老师傅缝补工作服,男青年有的义务修自行车,有的义务理发……厂休日搞得比平时还要热气腾腾。”短短几行字,毛病着实不少。在概念划分方面,就犯了“一次划分使用几个不同标准”的逻辑错误。这句话中出现的“团员”、“干部”和“男女青年”,是按“是否团员”、“是否干部”和“性别”三个标准划分的。这样就容易造成混乱,因为团员这个概念和青年、干部的概念是交叉的,有些青年本身就是团员,而有些团员是干部。划分标准不一致,就使读者分不清楚到底哪部分人参加了打扫卫生的活动,哪部分人参加了修车或缝补活动呢?这类事后记叙不清的病句,会造成读者理解上的困难;如果按此表述来布置工作,则会造成工作上的被动,大家都不知自己到底该干什么。所以修改稿件时,违反逻辑的地方一定要修改。

(四)遣词造句是否准确

修改稿件、文章不仅要重视大的方面,如事实、主题、层次等,小的方面如用字、用词、用句、用标点符号,也要注意。先谈谈用字。要检查是否有错别字,尽量少用生僻字。字形、字迹要清楚。再说词,一是用词要尽量符合规范,比如“战战兢兢”我们就不能生造为“颤兢”。其二,力求用词贴切。例如有一篇报告文学里面有这么一句:“一天,家里来信告诉他:他两个很好的同学被送进拘留所。”既然“很好”为什么会送拘留所呢?显然用词不准确,应为“要好的同学”才对。三是用句力求准确。既要看是否符合语法规范,是否缺少主语或谓语,又要避免啰唆,尽力把累赘的长句子化为短句子。

(五)引经据典是否完整

稿件上引用的领袖的话或古人的话,要进行核对,看是否完整,对意思不完整的引语要引全;还要注意审查引语的意思是否与要表达的意思吻合。这种教训不少。比如几年前《人民日报》“今日谈”上刊登一篇批评饭馆服务质量差的短文,文中引用一句成语“差强人意”,本来该成语是尚能令人满意的意思,作者却作为不满的意思采用,结果把意思用反了,闹出了笑话。

如何修改别人的稿件

修改别人的稿件,除了要注意以上诸点外,还要注意以下两个原则:

一是不能修改事实,不能曲解原意。修改别人的稿件,等于是修改第二手材料,对自己未曾经历的事件,不熟悉具体情况时,不要随意修改事实,以免造成失实。在压缩篇幅时,对事实部分不要断章取义,尽量以简练的文字真实地、完整地概括事实全貌。

当然,不能随意修改事实,并不等于说对已知的不准确的事实不能修改。有些事实当你知情,并发现作者写得不准确时,编者有责任大胆订正,或请作者本人订正。

二是尽力忠实于原稿,保留原稿的特色。这实际上也是尊重作者的劳动。修改时,要尽量以别人的稿子为基础,不要轻易“另起炉灶”。对原稿可取的语言风格,要尽量予以保留。在编辑部,有时记者和编辑也常常为此有些摩擦,有些记者写的稿子本来带有乡土气息,编辑却改得没有乡土味了;有的稿子本来很有风格,但经编辑改动,显得千篇一律了。

关于修改的方法

修改的方法简而言之有以下常见的几种:

(一)压缩。限于篇幅,或为突出主题,删去无关紧要的文字。

(二)增加。内容单薄,或意思欠完整,充实必要的段、句。

(三)改写。当稿件与要求差距较大时,需要改写。常见的有大幅度地调整文章的布局和改变体裁,如将通讯改成消息,或将述评改成记者来信,等等。

(四)综合。为简练起见,将多篇材料综合成一篇新闻。

(五)摘要。为突出重点,从众多的内容中摘取最有价值、最引人注意的某一点。

(六)校正。稿件写完后,从头至尾多看几遍,校对文中的用

词、用语、标点符号等。

作为一个作者或编者,要想提高修改稿件的基本功可以向知名的新闻同仁、政论家、文学家学习,有意识地阅读一些他们的手稿,看他们是怎样修改文章的。阅读著名作家的手稿,从他们的未定稿和定稿的比较中,能够使我们获得许多宝贵的写作经验。比如鲁迅先生的手稿以及毛泽东同志的手稿都是很好的教材,从这些手稿中,我们可以看到他们严谨的写作作风。

我国古代伟大的文学理论家刘勰在《文心雕龙·诠赋》中有一句话:“风归丽则,辞剪荑稗。”这句话的原意是:作赋的风格,应当写得华丽而恰到好处,以不过分追求文采为旨归;在语言的运用上,应剪除那些芜杂的词句。因此,笔者特借用这句话来概括修改稿件的基本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