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新闻谈片:一个资深新闻人的采编心语
19703800000006

第6章 聚焦汶川大地震的日子——2008年5月夜班编辑部值班日记(1)

按语:2008年5月,王谨同志作为《人民日报》(海外版)夜班值班副总编辑,见证了这个不平凡的月份。他和编辑们刚刚分享了胡锦涛主席访日“暖春之旅”的成功喜悦,仅隔两日,就和国内外同胞们共同承受了四川汶川大地震给民族带来的悲痛,同时感受到全中华民族奋起抗震救灾的巨大力量。应本刊之约,下面特摘录王谨同志在汶川大地震期间写的部分日记。

5月12日晴

下午14时30分,我和第十八届全国人大新闻评选委员会其他评委一道,刚参观完世界最长的跨海大桥——杭州湾大桥,正乘车返回杭州住地,突然收到我女儿王婷从北京发来的手机短信,说她工作的大楼感受到强烈摇晃,可能是地震,大家纷纷向楼下撤离。

正当我困惑地把此消息告知惊讶的同车人不久,又收到北京一位作家的手机短信,说地震发生在四川,成都许多房子倒塌了,北京有强烈的震感。

回到住地,我哪里也不去,匆忙打开电视。从央视新闻频道得知,原来是在14点28分,在四川汶川县发生了7.8级强烈地震,在我国十多个省市区均有震感。

我感到震惊。

随后,又从央视滚动新闻中先后得知,胡锦涛总书记当晚即主持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全面部署抗震救灾工作;人民的总理温家宝在第一时间即赶到灾区。

这个月是我值夜班,因来杭开会我临时请行增副总编替我几天夜班,没想到突发这么大的灾害,我得尽快赶回编辑部。我心急如焚,当晚至第二天凌晨难以入眠。

编辑部同志告诉我,当晚为把地震消息和党中央、国务院的救灾决策及时传播到全球,夜班编辑们工作到第二天凌晨6时才下班。

5月13日晴

我改签机票,提前返京。在家放下行李一分钟都没有停留,就赶到办公室,打开了电脑中的采编程序。

点开新华电讯稿和本社稿库,一条条有关地震灾区的新闻扑面而来,我的心也随着一条条消息而激烈地跳动:

四川已有1.2万余人遇难;

近5万兵力赴灾区,先遣队抵达汶川县城;

中央财政下拨救灾资金8.6亿元;

中国红十字会收到捐赠1.2亿元……

对这些重要消息,决定由一版编辑作集纳式综合处理,在“救灾:万众一心”的标题下,配以救援特写大照片;一版左中位置,则安排刊发温家宝总理看望受伤群众的消息和照片,从而使头版头条整体产生视觉震撼。

第二要闻版(第四版)以“汶川地震举国支援”为主题,综合本报和新华社消息,着重反映中央国家机关、解放军武警官兵和社会各界对灾区的支援,并配以占五栏大的反映武警官兵在北川抢救受伤民众的照片,同样产生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签字付印完夜班编辑的各新闻版,走出编辑部大楼,天已微明,并下着小雨,一看表,已是第二天凌晨3时50分。

5月14日晴

当晚22时30分,我正在值夜班看稿,接社办公厅电话,通知我22点40分准时到社二楼会议室开会。

按时到达会议室,社领导和各部主任也已入座。社长张研农传达了14日胡锦涛总书记再一次主持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进一步研究部署抗震救灾工作的主要精神。随后,张社长和到任不久的吴总编结合中央精神提出了下一步的报道要求。

开完会,我赶到海外版夜班编辑部,就会议精神向各版主编作了简单传达。在不到三天时间里,胡锦涛总书记两次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可见中央对抗震救灾工作的高度重视。根据中央把救人放在第一位的精神,海外版这天的一版、二版和四版的版面安排突出了救人这一主题。在一版头条关于中央政治局常委会消息下面,以“救人救人十万火急”的大标题,突出报道了抗震救灾进入关键时刻,被困群众危在旦夕的最新信息。同时在一版下刊出“人民生命高于一切”的本报评论。第四版头条则以“温总理在抗灾一线”的大标题,综合报道了温家宝总理在灾区的一个个感人故事,令人动容。

5月15日晴

今天来自抗震一线的稿件爆满,大都是反映地震72小时前后的大救援。

地震等自然灾害发生的72小时,是国际公认的“黄金救援时间”。震后72小时四川灾区灾民生存现状如何,救援人员做了些什么?这些都是读者想知道的。

对,就用震后72小时做文章。詹总编也来到夜班策划。经商定,一版头条题为“震后72小时:决不放弃”,重点报道了72小时内在抗灾前线发生的重要新闻事实,包括10万官兵在一线搜索生存者,四川遇难人数估计超5万,中央财政已拨款22.4亿元,等等。第四版则以“温总理的72小时”为题,报道了温总理在前线指挥抗灾的72小时,展示了人民总理的亲民形象。第二版则报道了在灾区互救与自救的感人故事,如一名教师保护全班学生脱险却没能保护爱女的生命;一名初三学生为救同学用手刨挖4小时,终于使危难中的同学得以生还,等等。

这几块新闻版,相信是能吸引海内外读者眼球的。

5月16日晴

晚19时,收看央视新闻联播,胡锦涛总书记在灾区四川绵阳机场和温家宝总理久久握手的一幕,给人印象深刻。这久久的一握,既是胡总书记对温总理多天在灾区操劳的慰问,也表明了党和政府领导全国人民共同应对灾难的信心和勇气。

今晚新华社发布的有关胡锦涛总书记视察灾区的新闻有三条,考虑到海外读者的阅读习惯,决定把三条消息合为一条编在一版头条,做一个标题统之:“飞机上分析灾情,在绵阳部署工作,赴北川看望灾民(肩题)胡锦涛来到抗震救灾一线(主题)”,醒目、突出。一版右侧刊出“温家宝返京前接受记者联合采访”的新闻,突出报道了温总理在回答记者时所强调的“汶川地震超过唐山大地震,须举全国之力以救人为核心”的精神要点。

第四要闻版以近一版的篇幅,综合报道了“抗震进入第四天,拯救生命在继续”的灾区前线新闻。

第二版则着重报道港澳台同胞及海外的华人华侨和留学生们为灾区捐款捐物的爱心行动,体现了海内外中华儿女“血浓如水”的亲情。

又是一个不眠之夜。下夜班走出大楼,已是周六清晨时分,我没有睡意,深吸了一口清晨的空气。

5月18日晴

今天尽管是周日,但下午和晚上先后接通知开了两个会,会议都与抗震救灾及全国哀悼日有关。

国务院今日发表公告,决定2008年5月19日至21日为全国哀悼日。在此期间,全国和驻外机构下半旗志哀,停止公共娱乐活动,外交部和我国驻外使领馆设立吊唁簿。这是彰显人文关怀、尊重生命的决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这是全国首次为震灾遇难者下半旗志哀。为此,决定将此公告编辑在一版报眼,并在“望海楼”评论栏目配发题为《国旗彰显生命的尊重》的署名评论。

一版头条由编辑综合集纳胡锦涛总书记在灾区考察两天中的有关新闻,并配四栏大照片。

专家们通过对参数的详细测定,汶川地震修订为8.0级。此消息令人关注,连同震区最新死亡数字(截至18日14时上升到32476人)一起编发一版右侧。

汶川大地震至今已6天,但救援人员、社会各界和受困群众都没有轻言放弃,人们抓紧每一分每一秒全力施救,创造了一个个生命奇迹。为此,特在当天下午就打电话让部主任许正中和主编孙少峰同志早做准备,精编一块以“生命奇迹”为专题的版面。经过编辑们的努力,当晚在第四版,以“生命奇迹在救援中创造”为标题,编发了令人动容的一组报道:汶川映秀镇电工虞锦华在被埋150小时后成功获救;名叫马斗的21岁青年倒栽在废墟中被困120小时,救援医生通过其外露的脚输进营养液,使生命得以延续;北川33岁医生唐维,在废墟中被埋139小时,被救援人员救出……一个个生命奇迹在震区产生。当我在第二天凌晨签发付印完四块新闻版大样,各版的主编们也为这天版面的可读性叫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