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口语中的重音是目的意识的外化形式
口语中的重音是在表达意识支配下产生的,表达意识的核心是表达目的,因此,口语重音都是“目的重音”。主要是:
1.调控性重音。包括词重音和句重音。词重音指词汇表达的轻重格式;句重音是一句话中必须突出的词或词组。但词重音和句重音在主持人的口语中是“活”的,不是固定不变的,主持人要结合具体的节目语境,根据接受者的理解程度进行即时调节。它既是语意表达的需要,也是现场语境调控的手段。
2.强调性重音。指在一个表述单位中为突出信息点而设置的强调性重音,它是在动态语境中为传递信息服务的。信息重音侧重于句段表达目的的强调,遵循形式逻辑的同一性原则,在每段话或每个话轮的表达中,重音的落点都应当准确地体现目标的定向和词句前后的语意呼应上。
3.情绪性重音。在口语表达的现实语境中,表达者的思想感情是处于不同程度的波动状态的,随着表达内容和现场情绪的变化,有时需要强化语势(如极而言之),有时需要弱化语音(如为表示探究、商询)。这样的处理,与语言材料本身所包含的感情信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所以,情绪重音是既为体现言语自身的感情色彩,也为表达者在表达时强化语用效果而设置的重音。
二、口语重音受语境支配的特例
第一,区分性重音。凡区分程度轻重、突出性质、动作、范围、感情或提示注意的词或短语,应予重读。具体地说:(1)首次提到的人或事物;(2)极而言之的副词;(3)突出一种感情或意境的主要词或短语;(4)重提以引起重视的词或短语;(5)强调某种判断;(6)判明具有某种性质;(7)强调一种动作或行为等。
第二,呼应性重音。重说显示语脉线索的词或短语,如问答性呼应、领属性呼应、过程性呼应等。
第三,修辞性重音。比如在运用修辞格的句子中重说喻体词、拟体词、摹状词,对应的对偶、对比、排比词或短语,以及表示反语、夸张的词或短语,以显示言语的修辞效果。
第四,关联性重音。复句中的关联词,即可以显示并列、因果、假设、承接、递进、条件、转折关系的连词均应重说。
训练设计(14)
(一)口语重音分析训练
1.在一个词中,有的字必须说得轻一些,它具有区分词性或词义的作用,不可大意。试用两种方式读下面的词,看看有什么不同。
兄弟/兄弟 东西/东西 老子/老子 孙子/孙子
对头/对头外面/外面利害/利害大爷/大爷
大方/大方地道/地道过去/过去买卖/买卖
2.请确定下面语句的重音,并指出属于什么特例。
(1)他一点儿也不怕。
(2)我喜欢看雪花纷纷扬扬地飘洒在地上。
(3)我是中国人,我有一颗中国心!
(4)他不是一个目空一切的人。
(5)这种行为是一种欺骗行为!
(6)你就这么想撒手不管了?
(二)重音设定的讲述训练
1.练习下面的独白,注意确定和表达重音。
金子!黄黄的、发光的、宝贵的金子!它可以使黑的变成白的,丑的变成美的,卑贱变成尊贵,老人变成少年,懦夫变成勇士。这黄色的奴隶可以使异族同盟、同宗分裂;它可以使受诅咒的人得福,使害着癞病的人为众人所敬爱;它可以使窃贼得到高爵显位,它可以使鸡皮黄脸的寡妇重做新娘,即使她的尊容可以使身染恶疮的人见了呕吐,有了这东西也会恢复三春的娇艳;它可以使冰炭化为胶漆,仇敌互相亲吻;它会说任何一种方言,使每一个人唯命是从。它是一尊了不得的神明,即使它住在比猪窠还卑劣的庙宇里,也会受到人们的膜拜顶礼。
(莎士比亚《雅典的泰门》)
2.试模仿巴萨尼奥在法庭上的慷慨陈词,注意响度的调节。
在法律上,哪一件卑鄙邪恶的陈诉不可以用娓娓动听的言词掩饰它的罪状?在宗教上,哪一桩罪大恶极的过失不可以引经据典、文过饰非,证明它的确上合天意?任何彰明昭著的罪恶,都可以在外表上装出一副道貌岸然的样子。多少没有胆量的懦夫,他们的心其实软弱得就像下不去脚的流沙,他们的肝脏如果剖出来看一看,大概比乳汁还要白,可是他们的面颊上却长着天神一样威武的须髯,大家只看看他们的外表,也就居然把他们当做英雄一样看待。再看那些世间所谓的美貌吧,那是完全靠着脂粉装点出来的,愈是轻浮的女人,所涂抹的脂粉也愈重;至于那些随风飘扬的像蛇一样的金丝卷发,看上去果然漂亮,不知道却是从坟墓中私人的骷髅上借来的。所以装饰不过是一道把船只诱进凶涛险浪的怒海中去的海岸,又像是遮掩着一个黑丑蛮女的一道美丽的面幕;总而言之,它是狡诈的世人用来欺诱智士的似是而非的真理。
(莎士比亚《威尼斯商人》)
3.下面是节选自杭州电台西湖之声《孤山夜话》节目中的一个故事。请确定表达重音,然后试着说一遍。
1995年9月的一个午夜,杭州是沸腾的。那个夜晚,一个女孩打了个电话告诉正在广播的《孤山夜话》主持人,说她在孤山脚下发现一个弃婴。主持人随即在节目播出过程中顺便说了一声:“拜托路边的司机去看一下……”
这一声嘱托传出,立即就有上百辆车赶往孤山,从湖滨路到北山路很快出现一条车灯的长龙。其中一辆车从临平赶来,他希望能送一些钱给孩子;一个个体经营者带着营业执照赶来,说这能证明自己的身份,好领这孩子回去抚养;一位退休工人怀揣着奶瓶赶来,说是怕孩子饿坏了;解放军战士赶来,说他们的车可以开进某些限制性地段,寻找孩子的下落……人们从四面八方汇集到孤山脚下,为了一个素不相识的孩子,也为了《孤山夜话》的一声拜托。
4.一个工厂处于困境,濒临停产,忧心如焚的厂长在全厂职工大会上激动地说了下面一段话。请先确定重音,然后把这段话讲一遍。注意低中显高,重音轻读技巧的运用,以表达强烈的感情。
同志们,我们不能再高枕无忧、盲目乐观了!大家都看到了,我们的工厂面临破产,快要垮了!当然我有责任,可我一个人也担不起这份责任呀!工厂,是咱们大家的,我知道大家都很着急,但是光着急有什么用呢?我是一个不服输的人,有决心领着大家重新创业,再展宏图。咱们上上下下拧成一股绳,奋发图强,卧薪尝胆,我相信,我们是有希望走出困境的……
训练提示
1.公开的即兴讲话,需要有响度,但不要光在喉咙上使劲,要使口腔、鼻腔、喉腔都参与共鸣,这样声音就会响亮一些、浑厚悦耳一些。比如发“ɡāo”时,口腔尽量成圆形,否则发声会又闷又扁。另外,说话注意共鸣绝不是要我们用朗诵腔、主持调说话,说话重在人际间的直接交流,响度是随情境变化的。
2.一般情况下,口语表达中的重音不可以确定过多,因为多重音等于无重音,要注意认真“筛选”。说话时尤其要注意排除“习惯重音”的干扰。所谓“习惯重音”是指无意识加重的字词。有的人说话,一开口就喜欢将开头的一个词或几个字讲得很重,比如“在北京奥运会的日日夜夜里……”,喜欢把“在”说得很重,这就属于随意性“习惯重音”,应该避免。
3.有的句子可以字字重说,并辅以语音提顿,这是感情重音的特殊表达方式,会具有撼动人心的感召力量。
4.在一句话中,重音并不就是一味地讲得很重,它有极重、较重、稍重之分;同时重音与轻音是并列存在的,有的字词必须轻读方可显出强调之意。就技巧而言,有的是轻中显重,有的是低中见高,有的是实中转虚,有的重音却要轻说。有了对比度的调节,才能显示丰富的语意语情。
第四节 讲究停顿 控制节奏
停顿是因思想内容的表达和生理、心理的需要,在语流的链条上有意识设置的间隙休止,是有声语言的“标点符号”。从应用语言学的角度说,它也是语言的一种特殊形式——零语音形式,是话语表述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美国作家马克·吐温说过:“恰如其分的停顿能产生非凡的效果,这是语言本身难以达到的。”好的停顿确有很强的表情、表意功能,常能收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表达效果。可以这样说,不会停顿就是不会说话。
一、口语表达中停顿的特点与形式
口语表达中的停顿,有积极停顿与消极停顿、主动停顿与被动停顿之分。积极停顿是口语表达的调控手段,我们在后面要进行训练。如果主持人说话思路混乱、面对现场失控茫然失措而形成语流停顿(其实是“停断”),属于消极停顿,当然不具备任何修辞功能。
口语有自己的语法体系,口语表达中的停顿与书面语朗读中的停顿不完全一致,它以语境和表达目的为依据,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会有不同形式的停顿。口语中的停顿大致可分为:(1)领属性停顿;(2)呼应性停顿;(3)并列性停顿;(4)强调性停顿;(5)区分性停顿;(6)转换性停顿;(7)回馈性停顿;(8)省略性停顿;(9)生理性停顿;(10)调控性停顿等等。
二、口语中停顿与表达节奏的关系
一个善于说话的人必须注意说话的节奏。节奏是由语速和语势构成的,包含着缓急、张弛、停连、起伏这些要素。必要时,高屋建瓴,有百川归海的气势;也可以先抑后扬或先扬后抑;有时娓娓道来,显得心平气和。俗话说“文似看山不喜平”,说话也是这样。节奏过于松散缓慢,听者的注意就容易涣散;如果始终连珠炮一般咄咄逼人,又会使人的听觉由亢奋而转向抑制,甚至会形成心理的逆反。说话的节奏一般是:浅显快于艰深;描述快于阐述;议论快于抒情;激烈快于轻松;欢愉快于忧伤;活泼快于持重……这些都是由表达的内容、语境和言语交际的目的决定的。
说话注意控制节奏,还可以调节信息的输出功率,营造良好的气氛,也可以作为现场调控的手段。说话注意节奏,还有助于对嗓子的保护。
但是目前一些主持人有一个顽固的观念,即认为主持说话必须让话语填塞所有的播出空间,这样才算得上是“善于言辞”。他们的语速普遍过快,有的是“话赶话”,密不透风,听起来模糊一片。给人的感觉是主持人“思维流”在放纵流泻,思维变为语言时未作过任何过滤与加工。他们不懂得,说话不讲究节奏和停顿,其实是“不会说话”,是无视受众的存在、不尊重受众的表现。
另外,即兴口语的节奏更多地是对话的节奏,是语言的接引和应对的技巧。现在主持人节目中,对话的节奏有时过于紧凑,来言去语密不透风,有时明明是探究一个问题,却搞得热流奔涌,这是主持人不会掌控对话节奏的表现。
三、对话中的“热接”和“冷接”
对话中的停顿和节奏,可以用戏剧对白中的“热接”和“冷接”来说明。“热接”就是你有来言、我有去语,接语比较快;“冷接”是运用“语气段落”的间隔,在短暂交流后才接语说话。主持人搭档之间的对话、与嘉宾或观众的对话,如果交替运用“冷接”和“热接”,不仅可以避免人们忌讳的“抢话头”现象,还可以调节节目的节奏。主持人在必要而又有把握的时候,可以用你来我往的“热接”环环相扣地推动热烈的节目气氛;有时用“冷接”,别人说话,接语“慢半拍”,先有礼貌地静听,在把握语脉走向的前提下才开口,这就是用接对前的短暂休止找准“茬口儿”才说话。
四、注意口语中的“止语”现象
口语中的“停顿”有一个必须注意的“止语”现象,这在口语交往中俯拾皆是。“止语”属于“默默而语”,即虽不说话其实是在“说话”。古人有云“言尽而言止者,天下至言也”,这个说法赋予了“止语”以简捷和设置回馈空间的修辞功能。“止语”还包括伴随性非语言形式(如手势、表情等),它的表意功能可以随时使语流出现中断,如果这个中断在语流中是有意识的设置,就会产生“言犹未尽”、“意在言外”、“语不及意及”甚至产生“此时无声胜有声”的修辞效果了。于根元先生在《语言能力及其分化》中对“止语”有详尽的阐释,他与几位语言学家对此有深入探讨,此不赘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