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述”是表明对某一客观事物、事件、事理见解的表达方式。
“即兴评述”与“即兴点评”稍有不同,它不是只言片语的插入式评论,而是相对完整的以语段或语篇形式出现的比较集中的评论,是评述主体在事先无准备或准备时间较短的情况下,根据所提供的素材,结合个人的思考和感受,即席发表的观点和看法。即兴评述的现场性,既显示了它的难度,也显示了与缜密构思写就的书面评述的区别。
随着我国评论节目的普遍设置,即兴评述日益成为许多节目的重要内容。
快速构思组合,是体现即兴评述能力的主要因素之一。它要求评述者在极短的时间内不仅能迅速提炼出“说什么”的问题,还要根据材料解决好“怎么说”的问题。因此,评述者仅仅亮明观点是不够的,还要说出赞成或反对的理由,这就涉及即兴评述的一个重要步骤:铺陈论据、布局谋篇。由于即兴评述的表达时间都不长,语段框架都短小精悍,现场即兴评述没有太多的时间来谋划,要做的只能是从“述”与“评”的关系上把握它的规律。
一、即兴评述“评”与“述”的关系
即兴评述的“评”与“述”关系密切,述其事,议其理,有“评”有“述”,二者珠联璧合,相辅相成。“评”与“述”的关系可以这样表述:
第一,述是手段,评是目的。即兴评述的归宿是表达对特定事物的见解,所以在多数情况下不可本末倒置,重“述”轻“评”。
第二,述有选择,评有针对。这是说不必面面俱到地叙述事实,“述”要有所取舍,“述”要为“评”服务,“评”要注意针对“述”的内容。
第三,述要具体,评有分寸。这是说不要过于抽象地“述”,最好具体可感些;而“评”必须用语谨慎,逻辑合理,把握分寸。
第四,评述一致,评述相联。这是说“评”与“述”是不可分割的整体,观点和材料高度统一,切忌南辕北辙,“述”“评”分离。
二、即兴评述与文字评述的区别
即兴评述与文字评述相比,有许多相通的地方,但也存在一定的差别:
第一,即兴评述更重视现实语境的依附和制约,它应根据语境作应变性调整和变动。有时可以先声夺人,将观点和盘托出,而对于眼前出现的或共知的可感事实不做重复性叙述,话语集中于“评”;有时“评”是现场嘉宾和观众的“众说纷纭”,而主持人的“评”与“述”只是一种参与或归并加工。
第二,即兴评述的语段构成方式不一定如评论文章那么严整、那么的讲究“章法”,其结构比较简单;有时因小见大、由表及里、由此及彼;有时“述”而不“评”(或少评),此谓以“述”代“评”,即通过讲述的倾向性渗透自己的观点和态度,“评”的意思尽在言外;有时观点多次出现,反复强调以“晓以利害”;有时“述”后即“评”,有时先“评”后“述”;有时详“述”简“评”,有时详“评”简“述”;有时“述”中有“评”,有时“评”中有“述”……有时可以“中止判断”,舍不尽之意在言外。这些都是现场的即兴成篇。
第三,即兴评述作为一种口语表达方式,注重通过口语修辞手段增强评述效果。即兴评述一般用谈话语体说话,以诚相见,注重交流。即兴评述在表明无可置疑的观点时,语气可以确定些;有时也可以用商榷的语气提出自己的看法,酿造探究的氛围;有时义正词严,语速较快;有时语速缓慢,显得委婉从容;叙述事实可以适度运用白描、点染将所评述事实呈现出来,调动参与评论的兴趣;有时主持人气势贯通地表述,显得坦率并带有论证的色彩;有时评述不偏不倚;有时可以舍弃客观,注入较多的感情因素,使观点更加鲜明……
即兴评述的成功与否,不仅取决于现场评述的语境,也取决于评述者个人的综合素质和认知水平,以及对这种即兴语言表达方式的规律和技巧的熟知与掌握程度,而真正的较量则是评述者思辨能力和内涵修养的较量。从外在语言表达的角度来看,即兴评述展现的是评述者快速思维和组织语言的能力、临场不慌的心理素质。从内在思维的组织上看,即兴评述则是评述者几种个性能力的综合体现,即:判断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观点创新能力。
第一节 先述后评 先评后述
先述后评、先评后述是带有论证色彩的即兴评述方式,在即兴评述中,它以感人的叙述和逻辑的力量给人以启迪。
“先述后评”是先将需要评论的内容作复述、描述或解说,然后进行议论,其构成方式一般是“述”与“评”相对集中,分成两个部分,“述”在前“评”在后,分量大致相等,评述的终结,是使人们对一个问题从感性认识提高到理性的认识。当然“述”作为“评”的依据应有所选择和侧重,“评”则应条理清晰,公允准确,忌以偏概全。
例话
名人也有无知时
名人有时也很无知,学识渊博的恩格斯就闹过“请鸭嘴兽原谅”的笑话。
那是1843年的事情了。恩格斯在曼彻斯特看到一枚不太多见的蛋,有人告诉他,这个蛋是鸭嘴兽下的,恩格斯听了哈哈大笑,说鸭嘴兽是哺乳动物,不可能下蛋。他的话把人家也搞糊涂了。后来恩格斯心里不踏实,查阅了资料,发现自己竟然在这个常识性问题上十分无知。后来他经常提起这件事,在给朋友的信中,他说他做了一件“事后不得不请鸭嘴兽原谅的事情”。
大千世界,无奇不有,人的认识永无止境。对于客观世界“无知”是绝对的,“有知”是相对的。恩格斯的不凡,在于他毫不掩饰自己的某些“无知”,而且,有及时弥补自己某些知识空白的热情。对于现在有了一得之见便沾沾自喜、一窍不通也好为人师的人来说,恩格斯给他们上了一课。
在这个语段中,先简述鲜为人知的名人轶事,然后进行议论,指出恩格斯“无知”的原因,赞扬他对“无知”的态度,并针砭时弊,显得简练而深刻。
“先评后述”与“先述后评”相反,是先提出见解并略作分析,然后通过叙述事实证明自己观点的正确性。从如此表达的动因来看,将“评”放在前面是为了强调观点,先声夺人,以引起注意。在这类即兴语段中,材料的引述应多用概述,少用描述,并将材料作点面结合的系列铺陈,以避免孤证之嫌。
例话
失恋是块磨刀石
对于坠入爱河的青年来说,失恋是一件痛苦的事情。但是,一失恋,情人成路人、仇人,有的甚至痛不欲生寻短见,这就很不好了。相爱是两个人的事情,不能一相情愿。对于清醒理智的人,可以把失恋看做磨刀石,越磨越有生活的勇气,越磨生活的意志越坚定——恩格斯就是这样的人。
1841年,20岁的恩格斯在不来梅商行当练习生时,同一位姑娘的恋爱失败了。这给恩格斯的打击很大,他翻越阿尔卑斯山去意大利旅行,向美丽的大自然倾诉失恋的痛苦。几年后,恩格斯又与一位姑娘恋爱了,可几个月后又一次失恋。这一回,恩格斯变得坚强了,他用近于“疯狂”的热情撰写《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一书,给后人留下了一部经典之作。
像恩格斯那样从失恋的痛苦中站起来朝前走的人很多。柴可夫斯基失恋后写成《悲怆》;舒伯特失恋后完成了《未来交响乐》;罗曼·罗兰失恋后创作了《约翰·克利斯朵夫》;歌德失恋后写成传世名著《少年维特之烦恼》……
我们要珍惜自己,也要尊重别人的选择。一时失去了爱,生命仍有光彩;在失恋这块磨刀石上打磨,人的生命可以迸发出更灿烂的火花!
这个即兴评述从现实描述中引出富有激情的观点:失恋是块磨刀石;然后点面结合,以恩格斯经历失恋的叙述为主干,列举几位名人失恋后的成就,使立论十分稳实。结尾与开头呼应,评述情理交融,给人以鼓舞的力量。这些材料性质相同,但各自并不全面或略显单薄,将它们叠加来可以增强说服力。
第二节 述中有评 评中有述
“述中有评,评中有述”是边述边评的评述方式。这类即兴评述将“评”与“述”统一于水乳交融的整体之中,无拘无束地且说且评,随时插入“重笔浓墨”的详评,也可以随意来几句点而不破的“淡评”。
张颂教授在本书序言中指出:“在有声语言表达的过程中,思维方法、词语序列和语言技巧是不可能分开、割裂的。它们之间的关系是血脉贯通的,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互补互动的。而那基础,正是‘成于内而形于外’的畅达引发。所谓‘思接千载,视通万里’、‘情动于衷’、‘有的放矢’,都是涵化在‘声情并茂’、‘形神兼备’的表现力之内的。”“述中有评,评中有述”就是这样,由于对“述”的内容有深切丰富的感受,有新颖独到的见解,有“了然于心、不吐不快”的评述欲望,所以在即兴评述中才能挥洒自如、酣畅淋漓。
“述中有评,评中有述”是人们欢迎的即兴评述方式。它舍弃大段的令人乏味的叙述或议论,将感性的讲述与理性的分析相互交织,容易引起共鸣。
例话
姜文笑谈“假洋鬼子”(节选)
著名演员姜文十多年前从国外归来,他对记者发了如下议论:
“我在国外见到许多中国人,实际上大多很土,在外国,过很底层的生活,不敢去豪华场所,也不敢乱花钱,干什么事情都小心翼翼、缩手缩脚。他们津津乐道向你炫耀的东西,在我看一文不值。我在西班牙碰见一个中国人,他对我大夸西班牙海湾,我问他,在国内去过什么地方,他说去过太阳岛。我说那不叫海湾。你去看看海南岛,看看青岛,看看北戴河、大连的海湾——这些人在中国人面前把自己当外国人,指手画脚的,而在外国人面前,就自觉地把自己当孙子。在美国,我接触到一些从内地和港台去的华人记者,他们有的完全用一种仰视美国人轻看自己同胞的卑微心理来猜度我。他们问我,你对思科西斯是否很崇拜?我说,你得把崇拜两字去掉!他们很奇怪。说,姜文你才29岁,思科西斯已经50多岁了,是你长辈呀!我说艺术没有长辈晚辈,我可以尊重甚至于佩服他,但是崇拜谈不到。我认为,一个崇拜别人的人,不可能被别人尊重。咱们就是这个崇拜呀、仰视呀把自己搞晕了。比如在外国,混血儿受歧视,在中国,混血儿是时髦。夸一个人长得好看就说,你看他长得真帅,跟外国人差不多;有的人硬把自己的祖宗往外国血统上靠,似乎这样才能证明自己的高贵。有些中国女孩子宁肯随便嫁给一个老外,说中国没一个好男人,其实那外国人可能在洋人堆里混不出样儿来,到咱中国混江湖来了。一个外国人就跟我说,我在自己国家屁也不是,而在中国我可以泡妞,而且是名妞……”
姜文在国外华人圈里见到“觍着脸”崇洋媚外的怪现象,激起了民族自尊心,紧贴现实引出了颇多感慨。一段即兴评述,既有毫不留情的揭露,也有入木三分的贬斥,注入了强烈的感情;点染的议论,深刻辛辣,发人深思。
第三节 详述简评 详评简述
“详述简评”是以叙述为主的评述方式,只在开头或者结尾略作评说。但是“述”的目的性、针对性很明确,“述”的质量越高,观点就越鲜明,因此“述”的取舍尤其重要,它将评述者的观点隐含其中,而在叙述结束时,见解烘云托月显现,观点的提出已成水到渠成之势。
例话
一个曾被讥讽的诺贝尔奖金获得者
英国的谢灵顿是一位曾荣获诺贝尔奖金的科学家。他出生在伦敦的贫民窟里,后来成为被人收养的孤儿。少年时代,他沾染了许多坏习气,人们说他“不是好种,长不成材”,以致他对别人的侮辱嘲弄习以为常。有一段时间,谢灵顿对一个挤奶女工产生爱慕之情。他向她求爱,女工说:“我宁愿跳进泰晤士河淹死,也不会嫁给你!”这一闷棍,把谢灵顿从荒唐的自暴自弃中打醒了。从此他一改恶习,发愤攻读,用行动彻底改变人们对他的看法。他的学问与日俱增,后来在研究中枢神经学方面作出了重大贡献,成为牛津大学教授,成为载入史册的伟大科学家。这说明看人得有辩证的观点,再落后的人,身上总有些美好的地方,我们要善于发现它、点燃它,同样会放出绚丽的光彩。
“详评简述”是指在一个相对完整的语段中,“评”的比重较大,减少“述”的比例,一般是因为“述”的内容在当前社会语境中已是人所共知的事情,或者不便于作全面的叙述。这样,这种评述就是以“评”为主线,对客观事物进行全面、集中、深入的评论了。既然是集中评论,就需要花力气提炼观点,在观点提炼时,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得出多个符合材料内容的观点,例如:
1.同中求异。从相同点出发提炼观点可能缺乏深度,我们可以从相同的材料中寻求它们之间的不同点,深入挖掘,得出有分量的结论。
2.异中求同。相异的事物有时是形异而质同的,因此,对于多项材料,可以进行分析比较,寻找材料间的共同点,从共同点入手提炼观点。
3.异中辨异。有些相异的材料,它们之间有明显的分歧点,可以找出分歧点,从它们的分歧点处入手提炼观点。
4.互补叠加。有些材料性质是同一的,但各自并不全面,可以互为补充,将它们叠加起来,提炼出正确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