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媒介舆论学:通向和谐社会的舆论传播研究
19704200000058

第58章 舆情的预测与控制(1)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指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畅通诉求渠道,完善社会利益协调和社会纠纷调处机制。这是继《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中提出:建立舆情汇集和分析机制,畅通社情民意反映渠道之后的新要求,标志着舆情研究和舆情信息工作,已成为围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目标,抓好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一环。

据现有文字记载,“舆情”一词最早出自《全唐诗》诗人李中所作《献乔侍郎》一诗:“格论思名士,舆情渴直臣。” 1873年4月,李鸿章在奏请在天津建“曾国藩专祠”的奏折中写道:“仰恳天恩,俯赐照准,以顺舆情”。《辞源》则把“舆情”解释为“民众的意愿”。在当代有关舆情的研究刚刚起步,目前对“舆情”这一概念还没有统一的认识,从传统的社会学理论上讲,舆情本身是民意理论中的一个概念,它是民意的一种综合反映。但是,从现代舆情理论的严格意义上讲,舆情本身并不是对民意规律的简单概括,而是对“民意及其作用于执政者及其政治取向规律”的一种描述。我国第一部舆情基础理论专著《舆情研究概论》的著者王来华认为,舆情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空间内,围绕中介性社会事项的发生、发展和变化,作为主体的民众对作为客体的国家管理者产生和持有的社会政治态度。如果把中间的一些定语省略掉,舆情就是民众的社会政治态度。叶斌、温为平认为,社会舆情从书面上理解就是社会上舆论的情况,用传统的称谓则是“民意”,通常的说法乃群众议论的“热点”、“焦点”问题。

刘毅认为,“舆情是由个人以及各种社会群体构成的公众,在一定的历史阶段和社会空间内,对自己关心或自身利益相关的各种公共事物所持有的多种情绪、意愿、态度和意见交错的总和。”也就是说,舆情是由民众、公共事务和民众的意见和态度构成。民众是舆情传播的主体,而公共事物是舆情传播的客体,民众的意见和态度则是舆情传播的内容。

通过对舆情的调查、收集、分析,可以归纳出现代社会的各种动态,作为党政领导进行科学决策的客观依据的重要材料。舆情工作做得好,可以有效地提升社会预测力、科学决策力、核心竞争力和综合推动力。那么,如何在萌芽状态就对海量信息中的舆情进行迅速预警,从而发挥出媒体舆论引导能力的最大效应?如何更好地把握舆情导向、对突发事件做出快速响应和处理?全面的社会调查,高效的深度分析,有效的网络舆情监控和舆情辅助决策支持系统都是必不可少的。

第一节社会调查与舆情预测

现代社会是一个不断变化发展着的复杂的系统。要正确地认识社会,有效管理和建设社会,离不开真实、准确、完整、及时的社会信息。社会调查作为一种搜集和处理社会信息的方法,在现代社会具有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一、社会调查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

“社会调查是人们在科学方法论的指导下,运用科学的手段和方法,对有关社会现象进行有目的、有系统的考察,以此来收集大量资料,并对这些资料进行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用以弄清事实真相,明了事物的内部结构,事物间的相互关系、变动机制和变化趋势,进而提出提高社会效率、改革社会的最优方案和实施步骤的实践活动。”中国共产党三代领导集体都特别重视社会调查研究。毛泽东认为调查研究是实现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结合的基本手段和根本途径。他说:“马克思、恩格斯努力终生, 作了许多调查研究工作, 才完成了科学的共产主义。列宁、斯大林也同样做了许多调查”,并提出“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而且强调“不做正确的调查同样没有发言权” ,如果离开调查研究,就会产生主观主义,陷入空想和盲动。1926 年毛泽东在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到1930 年写下《反对本本主义》的光辉著作,这是毛泽东社会调查研究理论的形成时期。在农民运动讲习所工作期间,毛泽东大力提倡做农村调查,他自己更是深入农村、工矿,对中国社会作全面细致的调查研究,写下了《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兴国调查》、《长冈乡调查》、《才溪乡调查》等调查报告,对中国共产党更好地认识中国社会特征和指导中国革命起了重要作用。1941 年,毛泽东将他历年的调查研究所得的一批珍贵材料编印成《农村调查》一书,并写了序言和跋,发给全党。

同年八月,中共中央根据毛泽东的建议,作出了《关于调查研究的决定》。这是中国共产党第一个关于调查研究的专门决定,这也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对社会调查研究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高度。第二代领导人邓小平一直非常重视调查研究工作,始终坚持把调查研究的基点放在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解放思想,分析解决问题上面,大兴调查研究之风,进行长期持久和深入广泛的调研实践,为中国共产党的调查研究这一优良传统的形成和发展做出重大贡献。邓小平把调查研究看做是贯彻党的思想路线和群众路线的必然要求, 十分重视领导者亲自动手搞调查研究。他指出:“能不能深入下去,工作能不能落实,关键在于领导干部是不是以身作则,深入部队,调查研究,从实际出发,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他曾批评“不少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高高在上,不接近群众,不重视调查研究,不了解工作中的真实情况。他们往往不是从客观的实际条件和人民群众的具体实践出发,来考虑和决定他们的工作,而是从不确切的情况出发,从想象和愿望出发,主观主义地来考虑和决定他们的工作。因此,他们作出的决议、指示虽然很多, 但有的不完全正确,有的甚至完全错误。”邓小平说:“必须有系统地改善各级领导机关的工作方法,使领导工作人员有足够的时间深入群众,善于运用典型调查的方法, 研究群众的情况、经验和意见。”要进行典型调查,概括群众的经验,有针对性地提出方针政策。江泽民总书记也一贯重视调查研究,他在1994年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明确指出:“要重视对社会舆论情况和群众思想情况的调查研究,积极地反映广大群众的意见和建议。”他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进一步指出:“党的一切工作,必须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最高标准。全党同志要始终坚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的根本观点,坚持党的群众路线,深入基层,倾听群众呼声,反映群众意愿,集中群众智慧,使各项决策和工作符合实际和群众要求。”

二、当前社会调查舆情的热点、难点问题

当前我国社会处在一个前所未有的良好发展时期,但是,又面临着许多严峻的形势和挑战,出现许多新问题需要我们去分析,如城市化进程中的拆迁问题、下岗问题、农民的生计问题,而且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差异性不断增强,社会思想意识也日趋多元化和多变化。为了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妥善应对热点难点问题并为此提供有效指导,迫切需要及时收集反映社会各界的思想动态和境外舆论的动态动向,做好舆情信息的调查研究工作。目前政治领域的热点为反腐、维权、政府机构改革等;经济领域的热点为物价、住房、股市等;其他社会领域的热点有教育、医疗、就业以及贫富差距等;思想文化领域出现的新特点、新情况、新问题。通过调查研究,各级政府能够从宏观、中观和微观等不同的层面把握舆情,弄清人们对当前一些重大问题的看法,弄清人们心中存在哪些深层次的思想认识问题。只有及时准确把握社会发展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把握人们思想的新变化和新特点,才能不断增强政府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析事明理,释疑解惑,才能更好地为社会主义建设统一思想、凝聚力量。

三、社会调查的步骤

第一步,选题。根据当前国家经济形势和相关的方针政策,并结合社会调查的要素特征,选定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如小城镇建设、退耕还林等等。选题时应当采用必要的查阅文献资料等方法。

第二步,计划。紧扣选定的主题,参照相关资料,提出不同层次的问题,并确定系统的调查项目,比如说要研究小城镇建设的问题,就要提出其必要性和所需条件等问题,每个问题又包含了若干小问题。

第三步,设计指标。指标就是用一定的数量和单位来描述调查对象,如某地区的人口和人均收入等。要用各种数量指标和质量指标从各方面完整地揭示调查对象的本质特征,保证其纵向和横向的可比性。

第四步,拟定提纲。就是用提纲的形式将以上的准备确定下来,对所有提出的问题和项目加以精选,分别轻重缓急,使其系统和完整。

第五步,选择适当的调查方式和方法。常用的调查方式有普遍调查(对调查对象的每个部分每个分子毫无遗漏地逐个调查),典型调查(选择一个或若干个具代表性的单位做全面、系统、周密的调查),个案调查(对社会的某个个人、某个人群或某个事件、某个单位所做的调查)。

通过调查研究,深入分析,提高调研报告和舆情信息的质量,进行舆情预测,进而为领导决策、指导全局提供有效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