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受众反拨与媒介变局:党报群众工作的理论与实践
19704300000031

第31章 党报群众工作的有益探索(5)

《解放监督》深度报道开栏第一组,就选择了“银行排长队”这个社会现象进行批评和监督。在吃准事实、吃透性质的基础上,解放日报于2007年4月12日在头版发表《市民期盼银行服务提速》的舆论监督稿和《长队为何仍如故》的短评,直言针砭时弊,作出深度分析,引起了社会共鸣。次日,市金融管理部门主动邀请记者参加16家银行行长参加的会议,专题解决银行排队问题,其中8家当即公布整改措施,记者立即将银行的整改写成消息于4月14日见报,即被数家大型网站列为要闻。之后,《解放日报》经过实地追踪调查,又发表《银行排队顽症有所缓解》的消息,并加配评论《有改善,路还长》。4月15日,市委主要领导作了批示,指出解决银行排队问题是关注民生、为民办实事的实际体现,应办实办好。这明确指出了问题的实质,并对整改提出了要求,有力地推动了“顽症”的整治。与一些有头无尾或者虎头蛇尾的舆论监督相比,《解放日报》这样的舆论监督涉及面宽,能解决实际问题,社会影响好,易于形成品牌效应。

重视品牌建设已成为不少党报的共识,不过在党报的品牌建设中还是侧重于时政新闻、财经新闻和突发性社会新闻,而侧重群众工作方面新闻的并不多。譬如《人民日报》获得中国新闻名专栏的《今日谈》、《人民论坛》是时事评论方面的,《宝鸡日报》获得中国新闻名专栏的《昨日直击》是突发性社会新闻方面的。笔者认为,党报品牌建设不能厚此薄彼,应该齐头并进,特别是群众工作方面的品牌栏目建设,即使不能获得全国性的新闻名专栏,像《温州日报》“党报热线”那样获得浙江省新闻名专栏也是可以的,而且还应该培育地市级的、集团的、报社的品牌栏目。

(三)品牌栏目建设的启示

从《大连日报》、《解放日报》等品牌栏目建设的成功经验,对我们打造党报群众工作品牌栏目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启示。

一是品牌栏目一定要有扎实的内容支撑,才能深入人心。《大连日报》群工新闻的品牌栏目“包记者直击”刊发调查类重头稿件,“包记者出击”栏目则刊发披露性深度报道,都能推动许多实际问题的解决,使“包记者”形象深入人心。《解放日报》品牌栏目“解放监督”刊发报社组织策划的舆论监督深度报道,每组稿件都掷地有声、发人深省。

总之,货真价实是对品牌栏目内容的基本要求,应有丰富的稿源确保品牌栏目挑选优质稿件,切忌以次充好有损品牌形象。

二是品牌栏目可以系列化、组合化,便于品牌效应的整体提升。

《大连日报》的“包记者”品牌由“包记者直击”和“包记者出击”两个栏目组合而成,《解放日报》的“解放监督”跟“解放调查”、“解放分析”、“解放论坛”等栏目一起形成解放系列品牌。品牌栏目系列化、组合化之后,栏目之间可以相互促进、相互照应,易于凸现规模优势。总之,品牌栏目建设要着眼全局,团结协作,切忌单打独斗。

三是品牌栏目贵在坚持,在时间中积淀品牌的影响。《大连日报》“包记者”品牌有5年多历史,一直办得有声有色。《解放日报》“解放监督”栏目创办2年多来,可谓精品迭出。《温州日报》品牌栏目“党报热线”,还被评为浙江省新闻名专栏。品牌的积淀需要时间,在品牌栏目建设中,一旦认准方向就要坚持下去,切忌因为人事变动、版面调整等原因随意放弃丢弃品牌,切忌经常变化品牌名称、频繁调整品牌定位。

四是品牌栏目建设需要机制保障。《解放日报》创新采编机制,为解放系列品牌建设开路的做法值得借鉴。其实,不仅是采编机制,包括考勤奖励机制、人才培养机制等方面,都应该为品牌栏目建设营造良好的制度环境。品牌栏目建设中要充分发挥机制的威力,切忌有章不循,让品牌栏目成为个别人追名逐利的场所。

七、用内参推进舆论监督

我们说“新闻舆论监督难”这个命题的时候,通常都是指公开报道的舆论监督遭遇各种阻力难以刊发。其实,这种说法是不全面的。即使在公开报道舆论监督难的时候,内参这一渠道依然是相对畅通的。

公开报道舆论监督难,不是党报群众工作者放弃舆论监督的借口。相反,在舆论监督稿件公开见报难的情况下,党报更应该通过内参这个渠道拿起舆论监督这个武器,维护社会正义。

(一)回避敏感攻克难点

党报群众工作特别是舆论监督难免会碰到敏感问题,这些问题一般都不宜公开报道,如果以此为由置之不理,不仅群众不满意,问题得不到解决,而且矛盾激化还有可能引发群体性事件。而内参正好是解决这些敏感问题的重要出口,不公开报道控制了敏感问题的负面影响,内参直送有关领导利于问题解决。

《大众日报》在相当长一段时间没有《读者来信》版,舆论监督稿件也发不出来,于是他们通过内参的形式刊发舆论监督稿件,稿件得到省领导批示后,再依据领导批示的精神把一些能够公开的东西公开见报。据了解,他们通过内参的方式搞舆论监督解决了不少实际问题,社会效果并不亚于公开报道。就是恢复了《读者》版之后,该版的内容仍然以群众来信为主,有“民怨民声”、“为你支招”、“人间真情”、“透视镜”、“回音”等栏目,把敏感的东西回避了,转到内参上去。

其他一些党报也把内参作为推进舆论监督的重要手段。如《丽水日报》对于一些敏感性强、不宜公开见报的热点、难点问题,积极采取编发《内参》的方式,进行监督报道。相当一部分的《内参》引起了领导的高度重视,如《市区农民建房难》一文,反映市区农民建房难、诱发违章建筑高发问题,引起市委书记楼阳生的高度重视,他专门批示要求解决这一问题。《松阳两军嫂含泪过八一》、《庆元森林保护面临新难题》等6篇《内参》则引起了刘希平市长的重视,批示要求有关部门解决。由于《内参》敢于涉及社会的难点、热点和敏感点,真正成为领导的“耳目喉舌”,起到了党委、政府的参谋作用。在处理《内参》所反映的问题上,《丽水日报》还非常注重与有关部门的配合,协同作战,扩大《内参》在领导部门中的影响力和地位,使问题得到更好的解决。

(二)内参监督讲究技巧

那么,内参如何更好地推动舆论监督呢?有人认为要坚持“三抓”。一是抓信息,发挥《内参》在舆论监督中的参考作用。《内参》是供一定范围领导层参阅的一些不宜公开见诸报端的报道,也是各级党委、政府了解和掌握社情民意以及重大倾向性问题的一条重要渠道。

因此,经常地、及时地把社会生活中尤其是经济生活中一些不宜公开报道的带倾向性的问题和信息,通过《内参》这个特殊的渠道下情上达,及时为领导机关和职能部门科学决策提供参考依据,是党报《内参》在舆论监督中的一项重要任务。二是抓建议,发挥《内参》在舆论监督中的参谋作用。《内参》是为上级领导机关科学决策服务的。因此,在舆论监督中不仅要及时向上级领导机关传递信息,下情上达,还要分析产生这些信息和问题的原因,出主意、想办法、提建议,给领导同志和有关部门科学决策当好参谋,直接为地方的两个文明建设服务。三是抓“靶子”,发挥《内参》在舆论监督中的参与作用。《内参》是党报进行舆论监督的一种手段和形式。因此,党报《内参》一定要在领会“上头”、摸准“下头”的前提下增强参与社会、干预生活的意识。要通过积极参与社会的各个方面,揭露问题,暴露矛盾,充分发挥《内参》在舆论监督中独特的威力和作用。要做到这点,一定要选准“靶子”。

要选准和抓住社会丑恶现象进行大胆的批评揭露。一旦选准了“靶子”,就要敢于碰硬,不能手软。应该说,这“三抓”较好地概括了内参推进舆论监督的作用。

当然,内参的舆论监督没法取代公开报道的舆论监督,因为内参的特殊性,它对舆论监督题材要求比公开报道高,用稿量也比公开报道小,如果党报因为有了内参的舆论监督而放弃公开报道的舆论监督,一样是不可取的。对于公开报道舆论监督中的一些问题,只要进行必要的技术处理,也是可以刊发的,不要动辄就往内参转,把内参变了味。内参从“点”,公开报道从“面”,共同构筑党报舆论监督生态。

(三)内参推进舆论监督的启示

通过《大众日报》等党报用内参推进舆论监督成功经验的分析,我们可以从中得到以下几点启示。

一是不能因为公开报道的舆论监督难,就放弃内参监督。我们通常感叹的舆论监督难,主要是就公开报道的舆论监督而言的,而忽视了内参监督这块。尽管内参监督和公开监督在采访上没什么差别,但是由于内参监督的负面影响在控制范围内,在写作上可以比公开监督更直接、更深入、更透彻。因此,一定程度上讲,内参监督的力度比公开监督还要大些。

二是内参监督是敏感问题舆论监督的重要出口。许多敏感问题不适合做公开的舆论监督报道,但并不意味着党报群众工作就应该放弃敏感问题的监督。相反,党报群众工作要善于把敏感问题的舆论监督转发内参,借助有关领导高度关注党报内参的优势来促成问题的解决。

三是内参监督要重视技巧。除了一般的采写技巧外,内参监督应善于从内容到形式上吸引相关领导的注意力,领导批示是评价内参监督的重要指标,也是促进问题解决的有力手段。

四是明确内参职责,提高内参质量。虽然内参是舆论监督的重要出口,但内参也有明确职责,只有那些敏感性强的、题材重大的、涉及面广的、社会影响大的舆论监督才转发内参。切忌动辄碰到公开舆论监督受阻就转发内参,一定要从选题、采写、编发等方面严格把关,确保内参质量。

五是注重内参监督与公开监督相互配合。内参监督和公开监督虽有明确分工,但并不是截然分开的。一些内参监督有了结果,也需要公开报道来回应。一些公开监督遇到严重问题时,也可以转发内参。只要内参监督和公开监督相互配合,就一定能够破解党报舆论监督中的许多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