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主持人语言逻辑与管理制度研究
19704500000039

第39章 主持人品牌管理(1)

3.1主持人选拔机制的理性解读

我国主持人选拔方式央视最初的主持人选拔带有较多的偶然性,许多电视节目主持人是因为历史机遇而进入央视的,如沈力、赵忠祥等老一辈主持人。他们虽然没有专业的知识背景,他们通过努力和不断学习弥补了这一缺憾,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他们的业务水平甚至长相成为一个时期选拔主持人的标准。

其后,央视主持人的来源逐渐多了起来。主要有三个来源:一是专业院校培养出来的学生直接分配到中央电视台的,这一部分人比较幸运,如海霞、康辉等;二是通过主持人大赛选拔的,如撒贝宁、沈冰等;三是从全国各地方台挖墙脚挖过来的,如刘建宏、白燕升等。

央视大规模地挑选主持人是通过大赛的方式进行的。1988年,中央电视台举办了第一届主持人大赛,推出了一批如鞠萍、程前、高丽萍、任志宏、晨光等受观众喜爱的专题节目主持人。这一时期,对主持人的选才、培养也大致从三个方面进行:一是政治素质、敬业精神;二是职业特质,包括较强的口语和文字表达能力;三是仪态素质,主持人外貌条件好。同时,按照央视国家级电视台的标准,播音员、主持人的普通话等级测试必须达到一级甲等。

随后,各项选拔主持人的大赛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如“金话筒”奖、“挑战主持人”、“金鹰”奖、“闪亮新主播”、“魅力新搭档”等。“金话筒”奖是广播电视系统的最高专家奖,参赛选手为全国各电视台的主持人;“金鹰”奖是一个由观众投票产生的奖项。这两个奖对主持人的评价角度不同,一个来自官方,一个来自民间。“挑战主持人”则是央视一个细水长流型的固定节目,选出来的主持人也没有固定的用途,只是为一些有宏伟志向的年轻人提供了一次展现自己才能的机会,另外也给需要引进主持人的媒介组织一个发现英才的平台。“闪亮新主播”是湖南卫视一档娱乐性的节目,与官方的各种大赛比起来,其休闲娱乐的色彩更浓厚一些。而“魅力新搭档”则是“开心词典”在副考官李佳明离开之后策划的一档选拔男主持人的节目,带有较浓厚的栏目自我推销和商业化色彩。

就中央电视台而言,在著名的主持人中,就有一大部分是通过大赛的形式进入央视的。仅以“荣事达杯”大赛为例,央视就从参赛者中挑选了二三十位优秀者补充到主持人队伍中。

主持人大赛简介

1988年中央电视台举办了第一届主持人大赛,推出了一批如鞠萍、程前、高丽萍、任志宏、晨光等受观众喜爱的专题节目主持人。其后每两年举办一次,迄今为止已经举办了五届,为媒介组织选拔了大量优秀的主持人。

“金话筒”奖简介

“金话筒”奖是由中国广播电视学会节目主持人委员会于1993年创立的,为表彰优秀广播电视节目主持人而专设。“金话筒”奖是广播电视节目主持人的最高荣誉。1997年,该奖被纳入广播电视界最高级专家奖——“中国广播电视学会奖”。“金话筒”奖的参评者为我国(暂不包括台、港、澳地区)各广播电台、电视台在编或聘用的具有三年以上主持经历的专职主持人。“金话筒”奖获得者经由有关领导、专家和资深节目主持人组成的评委会,通过初评、复评、终评的严格评选程序后产生。

“金话筒”奖每两年评选一次,迄今已举办了五届。前四届每届评选出广播、电视节目主持人各10名,授予“十佳广播节目主持人”和“十佳电视节目主持人”称号,另有100位节目主持人分别荣获银奖和铜奖,授予“广播电视百优节目主持人”称号。从第五届评选起,改为每届评选广播、电视“金话筒”奖各10名,广播、电视“金话筒”提名奖各10名,另设“百优广播节目主持人”和“百优电视节目主持人”各100名。2000年,我国进入了广播电视播音职称系列的播音员和节目主持人达1万7千余人。此外,还有大量进入编辑、演员等专业职称系列的节目主持人。历届“金话筒”奖得主就是从我国数以万计的节目主持人中经过层层选拔而产生的。其中,中央电视台已获得“金话筒”奖的节目主持人有:赵忠祥、沈力、宋世雄、陈铎、鞠萍、倪萍、杨澜、水均益、白岩松、崔永元等。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已获得“金话筒”奖的节目主持人有:徐曼、张之、虹云、雅坤、傅成励等。他们代表了我国在各个时期的广播电视节目主持人的最高水准。

每届“金话筒”奖都由中央电视台或省级电视台举办隆重、热烈的颁奖文艺晚会,由获奖主持人和演艺界明星同台献艺。自第五届起,“金话筒”奖开始冠名设杯,通过“金话筒”这一知名品牌,为冠名城市或企业提供丰厚的回报。

目前,我国主持人的来源主要有两个渠道:一是专门的教育机构,如北京广播学院和浙江广播学院播音与主持专业培养出来的科班学生,这一群体具有丰富而专业的理论知识,上手很快,但却少社会实践经验以及作为主持人应有的综合素质,显得有些后劲不足。另一渠道就是电视台向社会公开选拔。公开选拔也分为两种方式,一种方式是通过主持人大赛选拔,另一种方式是栏目自行选拔。现在诸多电视台比较青睐第二种选拔方式,虽然大多数选出来的主持人非科班出身,上手慢,但后劲十足,可塑性强。清华大学国际传播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李希光也曾经说过:“我在新华社做编辑部主任的时候,每年要到全国几个重点大学招考新记者。除了国内部稍微有点特例,新华社国际部、对外部、采编部、体育部四大部门在招收编辑记者的时候,一般不从新闻院系的毕业生中招考,无论是本科生,还是研究生、博士生。主要原因是,新华社认为这些大学的新闻院系在新闻采访写作这门各个媒体最看重的课程上没有与国际接轨。为了让招考的记者很快上手,能尽早被派到国外重要岗位当记者,就招收各个大学外语系毕业的学生,然后通过师傅带徒弟自己培训。外语专业的同学由于没有受过国内传统的,甚至某些过时的新闻传播理念的熏陶,在新闻学和传播学上没有自己的偏见,接受国际有实际用途的新闻学理念、方法等就比较容易。”

的确,在电视领域,用人机制显得越来越灵活,非专业性的电视人才也逐渐渗透到电视领域中。下表是中央电视台部分主持人专业背景统计,这足以说明,现今在主持人选拔过程中,专业背景并不是最重要的因素,管理者更看重的是综合素养。

主持人的选拔并不一定都要具备专业的播音知识,观众看电视也不是冲着主持人讲话声音好听才去的,而是冲着节目的内容去的。非科班出身的主持人尽管在发音技巧等方面存在一定的缺陷,但他们身上所具备的其他方面的知识储备足以弥补这些细微的缺陷。所以,管理者更看重的是主持人的综合素质,在人才选拔方面更为理性,条件也更为宽松。

当各种主持人选拔大赛如火如荼地进行之时,我们似乎应该冷静下来仔细思考一下,通过这种热热闹闹的主持人大赛来选拔主持人到底好不好?用人单位是否真的可以通过这种方式找到自己想要的那个人?北京广播学院播音主持艺术学院教师柴某认为,以大赛的方式选拔主持人,实际上并不能真正选拔到优秀的主持人,就拿“主持人大赛”来说,在大赛即兴访谈环节中存在着浓厚的表演痕迹,是一种“伪交流”现象。

比如主持人在与嘉宾谈话时,因害怕时间超过而不停地看计时器,或者想到下一个问题该如何提问而不注意倾听嘉宾的发言,注意力游离于访谈之外,甚至有些主持人因为时间问题而粗暴地打乱嘉宾的讲话,这些都是对自身职业角色管理不当。还有一些主持人为了能在比赛中获得较好的成绩,而为自己制造更多的表现机会,讲起话来滔滔不绝,如黄河决堤,嘉宾反而成了倾听者,这种做法是很不礼貌的。这种纯粹为了比赛的“表演”,并不是产生真正优秀的主持人的途径,用人单位也不可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考察到一个主持人的全面素养。有些参赛选手由于紧张等原因而发挥失常,与奖项失之交臂,而正常状态下,他(她)或许是个很好的主持人。也有些选手,舞台经验比较丰富,那样的话就很占上风,但这种对于舞台的适应所显现出来的比赛成绩,不一定就是能充分说明他们真实水平的成绩。

另外,主持人大赛中有一个很关键的环节——英语问答。英语问答环节从大赛策划者最初的意图来看是好的,但比赛到最后,这一环节却成了主持人取胜的关键,以主持人业务技能为主的比赛,最后的大比拼居然成了英语竞赛。如果不是主持英语类节目,笔者认为,没有必要在英语上对参赛选手做过多要求,甚至让这一环节成为阻碍一些优秀选手进入更高层次的瓶颈。主持人更多的是要在自己的专业技能上下工夫,在对自己所主持节目的理解与融合上下工夫,而不是在与节目毫不相关的其他因素上下工夫。所以,这种大赛流程的设置在某种程度上是不合理的,这不能不说是违背了大赛策划者的初衷。

2007年3月底,第五届“白象杯”主持人大赛在北京正式启动,鉴于以上主持人大赛所产生的负面效应,这一次的主持人大赛在赛事设计上有所改进。大赛分为9场初赛、6场复赛、3场决赛和1场颁奖晚会。一共接受了5721名报名者,刷新了历届主持人大赛的报名纪录。报名者综合素质相比往年有显著提高,其中硕士、博士大有人在,不少还是来自香港、台湾的职业主持人,这其中有相当比例的选手掌握了两门甚至是三门以上的外语。还有许多已经在地方电视台取得突出成绩的优秀主持人也报名参加了比赛。据栏目组介绍,此次最终能够参加比赛的64人中,各地方台的在职主持人竟有24人之多。本届主持人大赛从根本上对此前我国电视行业沿用了近20年的主持人选拔的模式进行了全面的突破。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教授、影视传媒系主任于丹认为,本次大赛呈现出三个特点:一、赛程跟议题的设置好,可以使选手和观众的情绪一直处在一个很饱满的状态;二、选手普遍年轻和高学历,学生和非专业人员的比例在上升;三、本次大赛非常大地启动了观众互动的成分。作为本届大赛总导演的于淼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到:“在初赛阶段的比赛与往届相比最明显的不同就是摒弃了以往知识问答式的考核形式,转而采用现场报道、谈话节目主持的形式对选手的新闻素质、逻辑思维、语言表达、屏幕形象进行综合的考量。可以说,这样的考核方式不仅是对这一传统赛事的突破,同时也是对当前主持人行业性质的一次诠释,对中国电视节目主持人选拔理念的创新和实践。”资料来源:央视国际网站。大赛中,初赛阶段考核的题目都是通过广泛的筛选、专家论证等步骤层层把关最终确定的,这些题目无一例外都是关涉国计民生的真实新闻事件。这样的考核方式较往届大赛更科学、更合理、更公平,同时也与现阶段主持人的实际工作联系更加紧密。本届大赛总导演之一马东也称:“大赛更多的是对于主持人综合素质的考察,并不严格地偏向于哪一方面,但对于一名称职的电视主持人来说,首先他应该是一个合格的新闻工作者。”

欧阳夏丹就曾说,国外选取主持人的渠道、方式和国内不一样。在海外许多发达国家,一个新闻学院播音主持专业的毕业生要想坐在聚光灯下主持节目,得首先从熟悉新闻采编与节目制作流程等最基本的工作做起,拿卡带、扛设备这样跑龙套的事情他都必须过一遍。中国电视节目的主持人与国外同行相比,要幸运得多,大学毕业后就有机会主持节目,而这在国外是几乎不可能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