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主持人语言逻辑与管理制度研究
19704500000046

第46章 《新闻联播》换脸风波(1)

5.1《新闻联播》换脸风波

提案引发的换脸风波从1978年1月1日《新闻联播》正式开播至今,这档全国性的新闻栏目已经陪伴着我们度过了30个春秋,1982年9月1日,党中央规定重要新闻要首先在《新闻联播》中播出。从此,《新闻联播》在我国的政治地位不可动摇。1976年7月1日,根据全国省级电视台共同协商的意见,北京电视台第一次试播全国电视新闻联播节目,向全国10多个省、直辖市电视台传送信号,该节目成为《新闻联播》的雏形。1978年1月1日,《新闻联播》正式创办,并成长为中央电视台最具权威性,影响力最大的新闻节目,凝聚了电视人多年的辛劳和汗水。1978年1月1日起,《新闻联播》正式打出栏目名称字幕,开始定名播出。中断了多年的播音员出图像向观众预告节目的形式,也于同日恢复。由于当时录像设备尚未引进,因此《新闻联播》创办初期以直播形式播出,播出时间为19点至19点20分。

1982年9月1日起,党中央明确规定,将重大新闻的发布时间从20点提至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的播出时间19点,重要新闻首先在《新闻联播》中发布。这标志着中央电视台第一次成为一个独立的新闻发布机构。作为党和政府的喉舌,《新闻联播》始终坚持“宣传党和政府的声音,传播天下大事”的栏目宗旨,牢牢把握舆论导向,继续雄居全国同行业栏目收视率第一。(来源:新华网)《新闻联播》的老三对王宁、邢质斌,罗京、李瑞英,李修平、张宏民都已经主播了几十年,首席女主播邢质斌主持该节目至今都已有二三十年了,至今其地位不可动摇。从1989年开始任《新闻联播》主播十几年,形象端庄恬静的李修平更是被称为“国脸”。另一位男主播罗京1983年开始播《新闻联播》,在24年的播音生涯中,以端庄肃穆、不苟言笑的形象,以充满责任感的敬业精神,被广大观众所熟知和喜爱。

而正是这些家喻户晓的国脸们,在去年的“两会”上,却遭到了政协委员的质疑。全国政协委员《关于优化央视〈新闻联播〉节目播音员结构的提案》受到了众多媒体的关注。那些几十年如一日,曾经伴随着我们成长的面孔应不应变换?这个问题在观众群中引发了一场论战。

政协委员叶宏明的提案部分内容如下:央视《新闻联播》作为国内最权威、收视率最高的名牌栏目,是人民群众了解国家大事的重要渠道,也是国际社会了解中国改革开放的重要窗口之一。从某种意义上说,《新闻联播》的播音员具有国家新闻发言人的性质,代表着国家的整体形象。但播音员结构老化已是不争的事实,体现在屏幕上就是播音风格日益陈旧、沉闷,让观众感到面容疲惫、表情单一、眼神呆滞、缺乏朝气和活力。为迅速改变这一现象,建议央视引进竞争机制,吸收新鲜血液。叶宏明表示,他提这个提案的主要目的是希望长江后浪推前浪,“主持人不应该在中央电视台内部轮来轮去,应该让地方电视台的主持人也参与,竞争上岗,挑选最优秀的来代表我们国家的形象。”

叶宏明直言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节目播音员结构老化。他认为,要迅速改变这一现象,央视应该引进竞争机制,吸收新鲜血液,使《新闻联播》节目在传统稳重大方的基础上,推陈出新。于是,在叶委员提出提案后,《新闻联播》的首席播音员邢质斌和有24年播音生涯的罗京近期一直被“下课”之声包围。

叶宏明表示,与其内容日新月异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新闻联播》节目的表现形式长期以来比较单一,缺少变化,尤其是几位播音员更是常年不变的老面孔。他建议建立一个《新闻联播》新播音员试播制度,每天2位播音员中应有一位新面孔。通过内部考核和外部监测系统予以评分,并在央视公开评审结果,优秀的留用,不合格的淘汰,为新人脱颖而出构筑平台。

叶宏明委员的提案一出,立即受到了媒体和大众的关注,各方争议不断。

有人坚决反对,他们认为,《新闻联播》不同于其他电视节目,邢质斌、李修平、罗京也与其他主持人不一样,他们是播音员,在节目中不需要也不可能自我发挥。《新闻联播》极强的政治性要求主持人端庄、大方,而不需要朝气和活力,那样反而会影响《新闻联播》的权威性。邢质斌、李修平、罗京等人的形象、气质都正符合《新闻联播》这一特别节目的需要,所以并不需要去做任何改变。从年龄方面来看,国外很多主持人年龄都很大,六七十岁仍然在当主播的也大有人在,如曾经叱咤美国新闻界近30年的三大新闻主播———CBS的丹·拉瑟、ABC的彼特·詹宁斯和NBC的汤姆·布罗考,越是年纪老越显得稳重可信。有人就曾说过,看到一帮年轻的主持人一本正经地报着国际国内新闻,其感觉就像买了假药一样。《新闻联播》播音员主播的时间并不算太长,年龄也不算太大。看来,播音时间和年龄并不是问题的关键。

当然也有赞成的,这些人认为,电视是视觉艺术,虽然新闻类节目以新闻内容为主,但人们仍然会从审美的角度去看待这个节目。播音员如果面容疲惫、表情单一、眼神呆滞、缺乏朝气和活力,会让观众失去收看的兴趣。如果在比较严肃的新闻类节目中加入一些新的电视元素或是换一张新的面孔,节目也会变得更有活力。所以,改变《新闻联播》过于严肃,使其充满活力的一种最为直接的办法便是换播音员。

还有人认为,应该适时地培养一些新的新闻主播。现在《新闻联播》的主播邢质斌、罗京在很年轻的时候就已开始担当主播的重任了。如果适时地吸收一些年轻的、有潜力的新生力量,既可以培养新一辈的新闻主播接班人,又能让节目增加新鲜感和活力,不失为一个双赢的尝试。

对于观众的谈论,央视在短暂的不予置评之后,于2006年6月5日在毫无征兆的情况下起用了《新闻联播》新主播——康辉与李梓萌,他们曾主持过《世界周刊》、《国际时讯》等节目,主持风格比较年轻活泼,正符合政协委员主持人要充满朝气和活力的要求。

《新闻联播》的新面孔

2006年6月5日,《新闻联播》的“老三对”没有出现在荧屏上,央视在毫无征兆的情况下,换上了康辉和李梓萌。对于突然起用新人,观众感到非常突然,就连一些央视的内部员工也毫不知情。但是,两位新人来也匆匆,去也匆匆,第二天就被换下,很长一段时间没有在《新闻联播》上露面。

对于两人在《新闻联播》的“首场秀”,社会反响强烈,表扬者有之,批评者亦有之。康、李二人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在个人言论自由度最高的网络媒体上,对此的讨论更是沸沸扬扬。欢呼声、质疑声、争议声,声声入耳,随后,各大传统媒体也跟进报道。总体看来,观众对康辉的评价明显要好过李梓萌,但也有人认为还是老播音员好,看来真是众口难调。

对于这场“首场秀”,有网友认为,康辉显得成熟、稳重,不足之处就是声音偏嫩,高音偏强,在播音技巧上还不能和罗京等老牌主持人相媲美,还需进一步加强。还有网友给他的着装细节提出意见,认为康辉当天穿的衣服有点紧,如果再宽松一点,就会显得更大气一些。

对于李梓萌的表现,则是批评声更多,多数网友认为她虽然风格上清新自然,给《新闻联播》这一严肃的节目注入了新的活力,但是略显紧张,“有点吃字,声音缺乏稳重、权威。”还有网友说感觉李梓萌有些不严肃,脑袋还左右摇,有网友表示:“李梓萌做别的节目很好,但她好像对重大国内新闻的内容不能正确理解,当天新闻让我们全家看得很别扭。另外,坐着播新闻不要扭来扭去,很不雅。希望有所改变!”资料来源:中华传媒网。除了这些,还有更为严重的就是闹了好一阵的“微笑播报空难事件”。“微笑播空难”一度成为网上的热点新闻,一时间李梓萌成为众矢之的。李梓萌的首场秀就这样遭遇“滑铁卢”。

时隔一年多之后的2007年12月6日,央视《新闻联播》再迎新主持人——《晚间新闻》女主播海霞,与她搭档的是《新闻联播》资深男主播罗京。这是继康辉和李梓萌全新搭档后,《新闻联播》第二次变脸。此次大多数观众对海霞表示肯定,认为她“音色清亮且富有激情”,是邢质斌退休后最好的接班人,但央视方面并未对此表态。

网友态度

有网友表态说,李梓萌有点李瑞英的感觉,不会呆板得纹丝不动。但不比李瑞英“字字清晰”、“声音又甜又刚”,甚至有观众提出,在央视现有的主持人队伍里,还有比李梓萌更合适《新闻联播》的,李梓萌并不是下一代《新闻联播》主播的最佳候选人。而一些《新闻联播》早年培养起来的忠实观众在看了新主播主持的节目后,表现了极大的不适应,一位网友说:“强烈要求老面孔回来继续主持,他们才是权威的声音,西方国家主持人都白发苍苍了还在继续工作,我们为什么不行呢?我奶奶一看《新闻联播》播音员换了,连电视也不看了,非要我们把邢质斌、罗京找回来。”

当然,支持者也不少,他们认为,《新闻联播》节目内容和形式都过于老化,已经无法吸引年轻人的目光,要想改变这一现状,更换年轻的主持人是最直接、最有效的办法。有一些很久不看《新闻联播》的年轻人因为新主播的出现而开始去关注这个节目,一位网友说:“我觉得很好呀,难道你们想看到一个面无表情、动作如木偶般的播音员吗?不能总是拿以前的标准来要求新人。”持类似观点的人很多,这些年轻人认为,让美女主播上岗,显然会大大提高《新闻联播》的收视率。而叶宏民委员本人则对两位主持人的首场秀表示了肯定。

对于突然起用新人和老一辈主持人的去留问题,央视新闻中心梁晓涛主任表示,《新闻联播》增加主持人是正常的工作调整,或者说是主持人的适当调整,并不会替换原有的3对主持人。知情人士透露:“按照台里的规定,邢质斌等人到了退休年龄将慢慢淡出荧屏。主持人不能断档,所以现在正是给予新人机会,培养新主持人的良好时机。”对于现有《新闻联播》主持人是否会有人员变动,央视新闻中心副主任盖晨光否认了罗京要离开《新闻联播》的传言,新闻中心主任梁晓涛也非常低调地表示,“这件事已经有人询问过,我现在不能透露具体情况,请大家看电视节目自己去理解。”

5.2《新闻联播》换脸风波背后的思考

尽管央视内部高层已经否认了临时推出新主播和政协委员的提案有直接关系,但明眼人很容易就能看出个究竟来。虽然换脸风波引起了不小的社会讨论,反对和批评之声平分秋色,但这件事情的确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央视在观众心目中死板、老套、唯我独尊的老大形象。央视不是一成不变的,央视也可以在群众的呼吁声中适当地改变自己的行为,央视也是能够听取民意的,尽管他们一再声称此举与提案无关。《新闻联播》换脸包含的意义是深远的,相信这一事件不论是从赞同的一面还是从反对的一面,都可以成为一个电视教学中的经典案例。

对于换脸事件,有人认为是换汤不换药。除换上了新的面孔,《新闻联播》在内容选材、播报方式等方面还是继承了原有的形式,这些实质性问题如果不解决,就无法吸引年青一代的观众群体。

对于更换主持人的呼唤,从更深层次上去思考,这难道仅仅是由于主持人主持的时间过长,给观众带来审美疲劳而引起的吗?“电视是视觉艺术,观众在享受电视节目的时候,都希望从电视节目中寻求到新鲜的事情,对于节目播音员的要求也是,这种企求变化的心态反映出人们对生活的一种态度。”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博士生导师,从事现代心理美学研究的陶东风教授曾对观众在外貌上对主持人的要求作了这样的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