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传媒管理学
19704600000004

第4章 管理学基础理论(1)

[学习要点]

本章是讲管理学基础理论的,包括管理学理论的发展历程、现代管理学理论的主干内容——决策、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都来自于基础的管理学理论,意在让读者朋友了解什么是管理学,在学习与研究传媒管理之前,先植入管理学的DNA。

传媒管理学是以管理学为理论基础的,那么,我们应该先弄清楚管理学的基础理论是怎样的。本章的写作,就是要解决这个问题的。[1]

需要注意的是,本章只是对管理学理论的介绍,而不是讲解什么是管理学,具体的内容,读者还是要去看管理学理论。从某种程度上说,笔者主要是想让学习传媒管理学的人,先掌握他们应该具有的管理学的基础理论知识。这只是一个面上的包括理念等在内的宏观介绍以及学习传媒管理学应该掌握的那些部分的内容,所以它不是深入与全面平衡的。

第一节 管理学理论的发展历程

管理学理论是人类在对组织管理的实践中,逐渐总结出有规律性的东西,成为假设,再将其在实践中检验,经得起检验的便成为理论。简单说,管理活动总结出管理假设,管理假设经检验成为管理理论。

本节介绍管理学理论,加上了一个时间的维度,让管理学理论从时间历程上进行排列,这样读者对这种理论的了解能更全面一些。

管理学理论产生于西方,更直接的是产生于西方的企业管理实践。

它产生的具体时间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具体地点是美国和欧洲。

从最初的理论产生到现在一百多年的时间,有五种管理理论按时间顺序先后占据主流地位,它们分别代表了自己所在时期的组织(主要是企业)管理的要求,反映了那个时期管理领域的主要问题与解决思路。它们分别是古典管理理论、行为管理理论、数量管理理论、系统管理理论和权变管理理论。这五种理论反映了管理学理论的发展历程,是当前管理学理论的主要源泉,现有管理学理论就是从这五种理论为主的理论体系中发展出来的。学习这五种理论,有助于读者在短时间内对管理学有更多的了解与更深入的把握。下面对它们分别做具体介绍。

一、古典管理理论

古典管理理论实际上包含了这一时期出现的若干理论,是若干理论的集合。它最早产生,产生时间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整体是对以往的企业管理实践基本上凭经验进行的一种修正,正由于此原因,有些管理学著作将其总称为科学管理思想。这若干理论中最重要的是科学管理理论、组织管理理论。

1.科学管理理论

科学管理理论主要针对工厂作业活动的第一线,宗旨在于改进其生产效率。它是对以往有关工厂作业活动的管理只凭经验进行的一种提升,将“经验”上升到了“科学”,是巨大的进步,所以被称为科学管理理论。

该理论先后有多位研究者为其发展作出了贡献,如弗雷德里克·温斯洛·泰罗、吉尔布雷斯夫妇以及亨利·L.甘特等,该理论中最重要的也是到目前影响最大的是弗雷德里克·温斯洛·泰罗的理论。

弗雷德里克·温斯洛·泰罗被后人称为“科学管理之父”,他有在工厂中从学徒逐级做到总工程师的经历,他在这个过程中,对工厂的运作以及管理有着自己的比较深刻的了解与认识。他的代表性著作是《科学管理原理》,在书中,他重点阐述了以下内容:

(1)标准化

泰罗努力将工人的操作动作、工具、机器设备、操作环境等与生产有关的东西标准化。

比如研究岗位的操作动作,找出最有效的也即投入产出比最优的,在全体工人中进行普及;将工人的工具通过工厂自制的形式标准化,而此前有些工具需要工人从家里带等。

在操作动作标准化方面,有这样一个例子:泰罗研究改进了搬运生铁块的动作和休息时间等,结果在同样的一天里边,工人的搬运量从人均12.5吨提高到47至48吨,而随之工人的工资也从1.15美元提高到1.85美元。

工具标准化方面,以铲料的铁锹为例。以往不管铲什么密度的料,都是工人从家自带铁锹,其容积大小不一。泰罗先研究出工人的标准每锹铲量,然后针对不同密度的物料设计出容积不同的铁锹,这样无论铲任何料,工人的铁锹每锹都是标准重量。以后工人再不用从家带锹,而是根据料的密度从工厂领取相对容积的铁锹。由于采取了这种改进,工人的日铲料量从人均16吨提高到人均59吨,随之工人的日工资从每天1.15美元提高到1.88美元,工厂铲料工人的数量也大幅度下降。

(2)规定工作定额

规定工作定额也就是制定工人合理的日工作量,其目标是让工人在工作日内工作量最大化。其做法是根据标准动作、工具和机器设备,研究出标准动作所需要的时间,再加上工人所必需的休息时间及其他间隔时间,得出标准操作时间,据此制定合理的日工作量。

(3)实践能位对应的原则

在实践中努力使工人的能力与其岗位相适应,从而使该岗位有最好的生产效率。这就要认真挑选工人,并对其进行培训。

(4)实行差别计件工资制

以往工人与厂方经常为工资问题发生纠纷,泰罗针对这种情况实行了差别计件工资制。

差别计件工资制是计件工资制的改进,指对完成工作定额或超额完成的工人,则全部数量按比正常单价高25%的价格付费,如果未完成定额,则全部数量按比正常单价低20%的价格付费。这样,工人的生产积极性更为提高,原来因工资问题与厂方的矛盾也在一定程度上得到化解,厂方也可因更高的产量而获利。

(5)实现管理活动与作业活动的分工

泰罗设立了专门的计划部门,从工厂原有体系中独立出来,计划部门不从事具体的作业活动,其任务是进行动作、工具等标准化研究、制定工作定额、拟订计划、监督执行情况并进行修正等。从现在来看,这是将管理活动从作业活动中分离出来。而且,泰罗还进一步将管理活动进行了分工。

(6)例外管理原则

应该说,工厂需要按照尽量详尽的制度进行运作,但是制度再详尽,也难以覆盖实践中发生的所有情况,也就是制度尚未涵盖的例外情况发生了怎么办。泰罗认为应将处理权力交给工厂高层管理人员。这一机制的确立使工厂的运作体制更加完善。

2.组织管理理论

如果说,科学管理理论重在工厂的作业活动第一线,使其运作更加有效,而组织管理理论则是针对整个组织的,并且是针对所有类型的组织的,故也被称为一般管理理论。

为组织管理理论作出贡献的有亨利·法约尔、马克斯·韦伯、切斯特·Z.巴纳德等人。其中最突出的是亨利·法约尔和马克斯·韦伯。

(1)亨利·法约尔的理论要点

亨利·法约尔是法国人,他的职业生涯基本在采矿冶金公司度过,对企业的管理有比较深入的认识。1916年,他出版了《工业管理与一般管理》一书,该书中的观点就是组织管理理论的核心内容。书中观点重要的有两部分,分别是企业的6种活动和管理的14条原则,这两种理论到现在都有着鲜活的生命力。

法约尔认为,企业有6种基本活动,分别是技术、商业、财务、安全、会计和管理,而管理又分为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这应该说确定了管理活动的存在,为该类活动正了名。

另外,法约尔还论述了管理的14条原则,这14条原则至今仍有很强的指导作用,它们分别是:

①分工。组织内必须实现分工,这样可以实现专业化从而提高效率。

②权力与责任。权力简单说是你命令下级而他们必须服从的一种“力”,它可以说是组织运作的原动力,为使组织运作起来,管理者必须有权力,同时,又必须承担相对应的责任,如果权责不对等,要么由于权大于责而使有权者无所顾忌,要么责大于权而使人缩手缩脚。

③纪律。纪律被法约尔看做是组织内部领导者与下级之间就行为规范达成的协议。无纪律组织运作将出现无序情况,导致无效。

④统一指挥,即组织中的指挥要统一。对于组织中的每一个人,都只能有一个直接上级指挥,不能“一仆二主”。

⑤统一领导,即领导要统一。这可以理解成每一件具体的事情,都只能有一个要求标准。

⑥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组织允许有个人利益,但个人利益再大也不能超过组织利益,组织中组织利益最大,永远要优先考虑。

⑦报酬合理。对员工工作的报酬应该合理。

⑧集权与分权。集权与分权指的都是一种状态,是权力在组织内部分布的状态,若权力更多地分布在上层,则为集权,若更多地分布在下层,即很多权力都分布在下级手里,组织里的很多事情都可由下级直接决定,不需请示上级,则为分权。集权与分权没有好坏之分,关键看组织的情况更适合什么。

⑨等级链。组织内部应该有明确的从上级到下级的等级链,以明确等级,同时组织内的信息必须按等级链逐级流动,从上至下或从下至上,不管是上级还是下级都不能擅自逾越。下级不能越级报告,上级也不能越级下命令。为对此进行补充,法约尔还设计了“跳板”,指在紧急必要时,同级之间可以进行横向传递信息。

⑩秩序。指组织中的所有资源都应在恰当时候出现在恰当的位置上。

(11)公平。组织内部必须时时处处体现公平的原则,包括管理者必须公平对待每一个人等,不公平则无士气。

(12)人员稳定。组织中人员不稳定,势必影响运作的有效性,高层人员的不稳定影响更大,但实践中要流动也无法,关键是要有个好的人力资源规划。

(13)创新精神。管理者要注意鼓励全体员工发扬创新精神。

(14)团结精神。指要在组织内营造团结的氛围。

(2)马克斯·韦伯的理论要点

韦伯是德国人,世界著名的社会学家,他对组织管理理论的贡献是提出了一个行政性组织的模型,这是对当时企业界存在的不规范的业主式、家族式管理的一种修正。韦伯认为,这个行政性组织应以职位为核心来运作,推动组织运作的动力应是职权,而不是亲属彼此之间的关系。除此之外,这个组织内部必须分工明确、等级关系清楚、规章制度完善、人员要经过正规选拔等。总之,这个组织应以纯粹的理性化逻辑来运作,甚至应该像机器一样,不带丝毫感性色彩,操作流程标准、精确。

以上就是古典管理理论的主要内容,它相对于以前的经验式、尚未上升到理论层面的管理知识是一个进步,但同时,这个理论体系还有两个明显的局限,一是,忽视组织中的人,将人等同于组织内的其他要素,这对于管理一个组织而言,是很大的不足;二是没有看到组织与外界环境的关系,没有认识到组织内部的运作其实也受其所处环境的影响,这两个局限,也是其得名“古典管理理论”的原因。

二、行为管理理论

行为管理理论产生于20世纪20年代,早期被称为人际关系学说,其核心内涵是重视组织中的人,研究人这种“生产要素”,以使组织运作更加有效。其中比较重要的理论有梅奥的人际关系学说、亚伯拉罕·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道格拉斯·麦格雷戈的X-Y理论和弗雷德里克·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

1.梅奥的人际关系学说

管理学理论中一个重要的内容是霍桑试验,该试验促动了管理学的研究重心从古典管理理论向行为管理理论转变。梅奥的人际关系学说也是从这个试验中得出的结论。霍桑试验1924年开始,梅奥是1927年介入的。该试验在美国芝加哥西方电器公司的霍桑电话机厂展开,共分4个阶段。第一阶段的试验内容是检验工作场所照明度与工人工作效率的关系,这本是科学管理理论中的一个假设。结果发现,不管是照明度高还是低,工人的生产效率几乎没有变化,也就是说实验结论是工作场所照明度高低对工作效率没有影响,这与以往科学管理理论的观点就不一致了。

第二阶段研究系列外在条件对工人工作效率的影响,这些条件包括如增加休息时间、供应午餐和茶点、缩短工时、实行集体计件工资制等。结果发现管理人员对工人的监督和指导方式的改善最有助于提高工人的工作效率。

第三阶段是对第二阶段发现的进一步研究。该研究以在霍桑电话机厂的大规模访谈为主,结果发现,影响工人工作效率的最重要因素是工作中的人际关系,而不是其他。

第四阶段的研究又有新的发现,比如工人中存在小派系等。

梅奥对试验的结果进行总结,并于1933年出版《工业文明中人的问题》一书,书中的核心内容是人际关系学说。其主要观点有:工人是社会人,有心理等方面的感受,其感受最终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其工作效率;组织中存在非正式组织,非正式组织由工作环境中性情等相投的人组成,有固定的组织规范,非正式组织对正式组织不一定只有坏的影响,比如它会增加工人对于组织的归属感,减轻其对组织的不满情绪等;工人对工作的态度对生产效率有重大影响,而对工作的态度很重要地取决于工人对其周遭人际关系的满意度,满意度越大,对工作的积极性就越高。可见,这些内容的核心就是人际关系。

梅奥的人际关系学说提出后,引起社会对组织中人这一生产要素的重视,研究成果不断出现,并逐渐完善、成熟,最终形成了行为管理理论。可以说,梅奥的人际关系学说是行为管理理论的第一个内容,也是它的发源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