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华语广播电视媒体语言研究
19706000000030

第30章 大洋洲华语广播节目的发展现状和特色(2)

隶属于台湾“中华电视网”的华人之声(CV)电台,是新西兰目前收听率最高、最受欢迎的华语电台。它于2004年2月3日开播,以奥克兰为基地,拥有两条广播频率FM95.8和AM936,分别以广东话和普通话全天24小时播出节目。2006年开始,华人之声通过Sky卫星网络,覆盖了新西兰南北岛的每个角落,超过300万户家庭通过卫星接收天线可以收听该台节目,收听率高达93%(亚洲传媒有限公司,2006,p.1)。

华人之声(CV)节目的最大特色是“时尚”——流行音乐、电影、服饰信息等等,极大地迎合了当地年轻华人的收听需求,为海外华语节目的制作和经营作了很好的探索。此外,华人之声还通过和台湾著名的飞碟广播(UFO Radio)、上海东方电台(East Radio in Shanghai)、中国中央人民广播电台(China National Radio in Beijing)、美国之音(Voice of America)等电台建立合作关系,保证了节目来源,丰富了节目内容。

总体上,大洋洲华人总数近五六十万,其中30%~40%的华人英语水平不高,是华语电台的主要收听群体,广告市场因而相对狭窄,经济收入有限。大洋洲商业电台的经营规模普遍较小,自办节目能力也比较薄弱,面对生存和发展存在着诸多困难。但是,2CR澳洲中文广播、3CW墨尔本中文电台和新西兰华人之声电台(CV)独特的节目定位和经营方式,也让我们看到:抓住特定收听群体、走“特色广播”的发展道路不失为大洋洲商业华语电台今后“求发展、求壮大”的明智之举。

二、大洋洲华语广播节目的内容编排和语言特色

从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的基本规律来看,“一个广播电台的整体形象和风格都反映在该台节目的每一个组成部分当中,特别是反映在其节目播出人员(如新闻播音员和其他专栏节目主持人)的‘播出风格’上(赫伯特·霍华德、麦克尔·基夫曼,2000,p.235)。”无论是公共还是商业广播电台,其良好的电台形象和市场竞争力,都取决于它是否能制作出有竞争力的栏目,能否满足目标听众(target audiences)对各类信息、娱乐或其他类型节目的需求。

近年来,大洋洲的华语广播能够稳步发展,就在于各类华语广播电台能够把握好华人听众收听需求——在获取所在国各类信息的基础上,还希望能进一步了解中国和港澳台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状况,尤其是中华传统文化信息的获取。他们由此准确定位,搞好节目选题、丰富节目内容,办出了一批颇具特色的节目。

和其他地区电台一样,大洋洲华语电台也擅长通过主持人节目经营自己的电台形象。每个电台都拥有多个在听众中有影响的优秀节目主持人。这些主持人共有的特点是:受过新闻或其他相关专业的高等教育,从业时间较长,阅历丰富;综合业务能力突出、对当地和中华地区的社会生活和文化有深入的了解;在主持节目时,他们能够自如地协调和兼顾来源不同的听众对节目内容的需求,以及他们的欣赏习惯、思维方式、文化品位以及语言表达习惯等方面的差异。简言之,这些主持人最突出的优势在于:能够从容自如地把握不同文化语言环境中的跨文化交流和沟通技巧以及节目的语言表达分寸。

在此,本节重点选取了澳广(RA)和特别广播服务电台(SBS)两个公共广播公司,2CR澳洲中文广播、3CW墨尔本中文电台和新西兰华人之声(Chinese Voice)三家商业华语广播电台的普通话节目(mandarin program)为研究个案,试图通过华语广播节目的内容来源、编排特色以及节目主持人语言表达特点,来分析当今大洋洲华语广播节目的特色。

1.华语广播节目的内容来源和编排特色

一般说来,“门类式节目安排”是目前大洋洲华语电台较常见的样式。“门类式”就是把节目归到信息类、音乐类等独立项目当中,在全天节目中有相对固定的播出时间段,为听众提供内容常新、别具特色的节目服务(赫伯特·霍华德、麦克尔·基夫曼,2000,p.226)。

例如,澳广(RA)中文普通话节目每天只播出一至一个半小时,但是内容却短小精致,是典型的“门类式节目安排”。从其2006年1月1日起执行的《节目安排播出表》可以看出,除新闻类以外,还有专题类、教育类、生活资讯类和娱乐类等共五大类节目。

其中,澳广(RA)最重要的新闻类节目播出时间是30分钟,在全天节目播出时间中占了近40%,主要包括:《新闻》、《今日话题》、《时事综述》和《亚洲报道》。专题类节目是:《澳洲音乐》、《澳洲通讯》、《环境与发展》、《健康你我他》、《澳洲万花筒》(包含《澳洲纵横》、《澳洲通讯》和《澳洲故事》)等,教育类节目主要是:《英语教学》、《金融世界》系列讲座和《全球化系列节目》,生活资讯类节目是:《网路天地》和《新人类特区》等,娱乐类节目主要有:《点歌台》。这些专题类节目,会定期根据社会生活新变化、新情况,以及听众关注点的转换情况,跟进和补充大量丰富、新颖的节目内容。在《节目播出时间表》相对固定的情况下,确保了听众对澳广节目保有“常听常新”的感觉。

特别广播服务电台(SBS)的华语普通话节目,采用类似的节目安排方式。每天节目的固定播出时间也是1小时,前25分钟或30分钟是新闻类节目:《新闻报道与时事追踪》,后30分钟是以下8类专题节目:《华社动态与青年天地》、《体育与休闲》、《艺术与文化》、《生活情调/听众热线》、《故乡情思》、《科技与医学》、《娱乐大世界》和《经济与商贸》等。这些节目在每周固定时间依次播出(特别广播服务公司b,2006)。

从节目编排可以看出,公共广播电台的节目类型主要由新闻和娱乐组成,基本上遵循了“资讯和娱乐为主”的经营理念。不足之处是,节目内容相对简单和规整,“四平八稳、面面俱到”的节目编排方式相对于当今“窄播”趋势,缺乏突出的频道特色,对吸引不同的听众群体、扩大电台影响力会有一定的难度。

当然,这两家公司华语节目相对“单薄”的节目内容,主要受制于播出时间。原因是华语节目只是所属公司国际广播频率中非英语语言节目的一个“组成部分”,没有专门的播出频率。至于今后是否会设立专门的中文播出频率,目前还没有数据或文件显示有此意图,无从知晓。

与公共广播公司相比,大洋洲的三家商业华语电台的突出优势,在于拥有自己的播出频率,在节目设置上具有相当大的主动权,每天节目播出时间通常超过9个小时,自办节目丰富多彩。有些商业华语电台还为信奉宗教的听众开办了宗教节目。

“资讯与娱乐并重”,也是商业华语电台节目设置的主要特色。其中,以3CW墨尔本中文电台的节目设置和安排最具代表性,以其《周一至周五节目安排表》为例。

从3CW墨尔本中文台的《节目播出安排表》,我们可以看出其节目编排具有以下三个特点:

一是,节目由不同单元和主题组成,属典型的板块式节目形态——“节目内容综合性较强,且呈段落式安排;时间安排较为多元化;主持人直播节目占主导地位(3CW墨尔本中文电台b.2006)”这种安排方式,较前文提及的“门类式节目”虽然显得有些老套,但最能较好地满足“多元化”听众的需求。

二是,商业华语电台的新闻和资讯类节目在全天节目中所占比重最大。全天近17个小时的节目中,新闻类节目播出时间近8个小时,约占47%;以转播英国BBC、美国之音等电台的新闻节目,来弥补其自办新闻节目能力不足的弱势,同时提供了多元化的新闻节目,满足了来自不同地区听众“兼听”的需求。此外,针对年龄较大、有过中文环境生活经历的听众,3CW联合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安徽、天津等省级广播电台,在周六和周日播出大量有关中国内地文化生活的节目,如《你好,墨尔本》、《时尚中国》、《来自天津的问候》等,迎合了此类听众群体对祖国的思念和关切心理。

三是,主持人直播节目通过“热线电话”或互联网,促进了与听众的互动。这一点较公共广播公司更为灵活,也更充分地发挥了“快捷传播”的优势。除转播节目以外,3CW基本上采用了主持人直播方式。

总之,在坚持“资讯与娱乐并重”理念的基础上,尽可能地满足不同年龄、不同阶层听众的基本需求,是商业华语电台在设置安排节目时最主要的出发点。

(1)大洋洲华语广播新闻节目的来源、选题和编排特色

由于新闻类节目是广播电视的“主力”节目,能够真实地反映出一个广播电视机构新闻采集能力和水平。所以,大洋洲各类华语电台都非常重视新闻节目的制作和编排,并探索出了一套适合自家电台的新闻节目制作特色:

第一,各华语电台新闻节目的来源受制于所属广播公司的新闻采集和制作实力。

在大洋洲,公共广播公司凭借自身实力雄厚的新闻采集实力,其新闻节目绝大多数属自办。以澳广(RA)新闻节目为例,由于公司拥有数量充足、遍布世界各地的新闻记者和通讯员,新闻采集迅捷,新闻素材丰富翔实,其可信度和公信力在大洋洲听众中享有盛名。

例如,2005年,澳广中文播音组在北京市平安大街直播了“北京文化节游行活动”。在整个直播节目过程中,真实、完整、快速的游行现场信息整合和报道,以及独特的报道视角,在听众引起了一定的反响,充分显示了澳广华语新闻节目的制作水平。

而大多数的商业华语电台是通过合作电台,如英国BBC、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或美国之音提供的新闻节目,来补充其新闻节目量的严重短缺。像澳广跨洋直播“北京文化节游行”这样的新闻报道活动,对运转资金、设备和报道人员相对有限的商业华语电台来说,目前还是“可望不可及”的事情。

多数商业华语广播电台,都采取了从“权威新闻机构获取新闻信息,结合当地华人收听需求丰富自办新闻节目”的策略。比如,2CR澳洲中文广播(China Radio Network),其新闻来源以当地平面媒体,特别是报纸为主,如《澳大利亚先驱晨报》(Sydney Morning Herald)、《澳大利亚人报》(The Australian)和《先驱太阳报》(The Herald Sun)等澳洲知名报纸,其他新闻来源是联合国的中文新闻节目和香港电台新闻节目;而3CW墨尔本中文电台的新闻来源,除了澳广、英国BBC和美国之音,还有中国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安徽省电台等。

从长期发展的角度来看,商业华语电台今后要想提高新闻节目的可信度和可听度,完善和加强自身新闻“信息源”的采集能力是关键。

第二,各华语电台新闻节目,能够抓住华人听众对中国内地和港澳台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等状况的最新“兴趣点”,“巧妙”地平衡新闻报道内容。

一般说来,出于工作和生活需要,大洋洲华人听众最关注的新闻,首先是本国的时政要闻,其次是中国内地和港澳台地区的时政和经济动态。因此,除全球性重大新闻外,各华语台每天的新闻节目,主要是从以上两方面入手选择新闻话题、安排内容,顺序大体如下:

重大时政新闻事件;

主要新闻事件的访谈;

民意测验调查(互联网或电话)。

例如,澳广(RA)的《新闻播报》和《今日话题》节目,前者以“时政消息”播报为主,除世界重大新闻,主要围绕“中国政治、经济动态”、“台海局势”、“中澳关系”等展开报道。《今日话题》是新闻访谈节目,对“热门话题”作全面深入报道,话题选取比较切合华人听众兴趣点,以2006年3月《今日话题》部分“话题”为例(澳大利亚广播公司c,2006)。

可以看出,2006年3月期间,澳广的华语新闻“议题设置”基本围绕着“台海关系”、“中国能源问题”等华人长期关注的新闻事件来安排,既讲求事件的时效性,又兼顾事件的新闻价值,确保了节目的可听度。

此外,在节目的具体制作过程中,《今日话题》还注意把握“客观、平衡”的报道原则,在新闻人物、新闻素材、专家、学者选取等方面,注重“听取第三方的分析和见解”。比如,报道“台海问题”时,除了采访设计和了解新闻事件的中国内地、香港和台湾有关人士,通常也会选取新加坡或澳洲本国的专家、学者作为访谈对象,多角度、多侧面地挖掘新闻事件的深层背景和含义,力求“专业化”地报道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