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消费力经济学
19748300000010

第10章 文化教育是第一消费力(2)

我国过去,在传统体制束缚下,文化教育发展滞后的另一重要原因,是政府对文化教育的资金投入偏低。国家财政用于社会文教的支出(亿元):1978年为146.96,1980年为199.01,1982年为242.98,1985年为408.4385。虽每年有所增加,但仍为数甚微,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仍然很低。以教育投入而言,公共教育经费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我国1980年为2.5%,1985年为2.5%,1990年为2.5%,1994年为2.2%,1995年为2.5%。但早在1980年,美国为6.7%,日本为5.8%,英国为5.6%,法国为5%,加拿大为6.9%,澳大利亚为5.5%,马来西亚为6%。86我们的差距很大。政府投入少,社会对文化教育的投入一时又难以跟上,必然难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对文化教育的需求,必然影响消费力的发展。这样,就使文化教育难以发挥第一消费力的作用。

近几年来,上述情况,已大有改变。我们文化教育就发展较快。例如,普通高等在校学生数(万人):1998年为340.9,2000年为556.1,2008年为2021.0;研究生招生数(人):1998年为72508,2000年为128484,2008年为44642287。十年之内,均增加六倍以上。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亿元):1998年为2032.5,2000年为2562.6,2008年为8280.288。十年之内,增加四倍以上。这些都说明:文化教育已经开始在大发展、大繁荣了,这是可喜的现象。

§§§第三节加速发展文化、教育,充分发挥第一消费力的作用

如何充分发挥文化教育作为第一消费力的作用?我们认为,要强调下面几点:

第一,要真正认识文化教育对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的作用。科学技术越发展,社会越进步,文化教育的作用就越大。不仅我国有很多有识之士,就连西方一些经济学家,也强调这问题的重要性。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早就提出:增加“人力资本”,提高劳动者的知识和技能,“是技术先进国家在生产力方面占优势的主要原因”。“人类的未来不是预先由空间、能源和耕地所决定,而是由人类的知识发展来决定”。离开了“人力资本”的增长,“便只有艰苦的体力劳动和贫穷”。89我们党中央一直重视文化、教育的发展。江泽民同志在十六大的报告中就指出:“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和产业……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发展各类群众文化……发展文化产业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繁荣社会主义文化,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教育是发展科学技术和培养人才的基础,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先导性和全局性作用,必须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党中央十六届三中全会的“决定”中提出:“构建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和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促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协调发展……促进各类文化产业协调发展”。党中央四中全会的“决定”中强调:“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促进文化事业全面繁荣和文化产业快速发展”。“优先发展教育和科学事业,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建设者和接班人”。五中全会的“建议”又提出:“坚持教育优先发展……促进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建设学习型社会”,“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六中全会的“决定”中又强调:“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建设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和终身教育体系,保障人民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加快发展文化事业和产业,满足人民群众文化需求。”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的报告中,把发展文化教育都作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加强文化建设,明显提高全民文明素质。……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立,文化产业占国民经济比重明显提高”,“现代国民教育体系更加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基本形成,全民受教育程度和创新人才培养水平明显提高”。“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还专列一节,讲述“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这就要求更高了。认真落实党中央这些大政方针,文化教育大发展、大繁荣了,消费力就会大提高,就会充分发挥第一消费力的作用。

第二,加速文化、教育体制的改革,建立现代化的、完整的文化、教育体系。要从思想上和行动上真正明确:文化、教育有一部分是事业,一部分是产业。这就要彻底改变过去那种把文化、教育完全作为“事业”、作为“福利”的传统观念,采取国家、社会、个人多元办文化、教育的方式,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现代化建设相适应的文化、教育体制。

这里有个问题很值得研究:文化、教育哪些应该是事业,哪些应该是产业?二者的界限如何划分?以教育而言,是否可以说:义务教育由政府投资,不收费,完全是公益性的,以追求社会效益为目的,不是产业,更不能产业化。高等院校的基础理论研究,也大致属这种类型,不是产业,不能产业化。义务教育以外的各级学校教育,特别是收费教育,都有投入产业的问题,都要计算教育成本,基本上是产业。但有的可以产业化,有的却不能产业化。公办学校,政府投资,完全按党的教育方针,以培养高素质的人才为唯一目的,当然不能产业化。至于校办企业、工厂,利用高科技转化为直接的生产力,得到一些经济收入,当然可以产业化了。特别是高等院校,更应在这方面为国家多作贡献。大搞产、学、研三结合,像很多发达国家那样,大搞“硅谷”、“硅沼”等高科技产业实体,既发展了高科技,为社会作贡献,又为学校增加大量收入。我们很多著名高校,正在这样做了。职业技术教育,为了直接提高劳动者的技术水平,使其能更好地就业,得到较好的技术岗位,得到较高的收入,个人得到较好的回报。这类学校,可以作为产业来投资,也可以搞产业化,引入竞争机制,有利于提高教育质量。但也不能高收费,乱收费。

以文化而言,政府投资的一些公共文化设施和服务,应该是事业,如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美术馆、科技馆、电台、电视台以及一些公园,都不应该是产业,不应该收门票,更不能以此牟利。影视制作业、出版业、印刷业、演艺业、娱乐业等等,都可以算是文化产业。

这里有个问题需要特别强调的:文化、教育是完全为社会服务的,即令有一部分是产业,也是一种“特殊产业”,不能把它和一般产业完全等同起来。它既具有公共产品的性质,又具有私人产品的性质;既具有一般产业发展的规律,又具有文化教育产业自身的发展规律;既要核算各自的成本,分析投入和产出,讲究经济效益,又要特别重视为社会作贡献,特别强调社会效益,不能以牟利为目的。更不能把文化、教育作为商品,一切商品化,追求利润最大化。其实,这些问题邓小平同志早就讲过:“思想文化教育卫生部门,都要以社会效益为一切活动的唯一准则,它们所属的企业也要以社会效益为最高准则。思想文化界要多出好的精神产品,要坚决制止坏产品的生产、进口和流传”90。这应该是我们发展文化、教育的指导思想。

但是,早在上个世纪,在文化、教育方面,却出现了一些奇谈怪论。如有人谈到文化产业时,片面强调创收,强调经济利益,甚至只见“金光闪闪”,金钱至上。如有人片面强调“文化经济化”,认为“经济功能已成为文化的最基本的功能”,“越来越成为文化的主要特征”,因而“亿元歌星”、“亿元球星”以及“创收千亿美元的新兴产业”,都成为“文化的主要特征”,“明星、巨星、红星、巨腕、大款、追星族,当这一切如潮似水在我国经济文化生活中风行,像阳光、空气一样充满的时候,我们已亲身受到精神文明的迅猛增长和迅猛扩张”。91人们不禁要问:这些“亿元歌星”、“亿元球星”、“巨腕”、“大款”、“追星族”等等,都是我国文化的“主要特征”吗?都反映我国“精神文明的迅猛增长和迅猛扩张”吗?能反映一种高层次的文化吗?这是把我国文化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完全庸俗化了,这还有什么文化可言,更是丑化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这种产业、这种产业化,把文化引向何方?这是我们应该坚决反对的。发展文化产业的主要目的,在于促进人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促进社会文明和社会全面进步,在于发扬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近年来,很多同志很关心发展文化产业问题的问题,有的还提出一些具体意见,议论纷纷。特别是当前在国际金融危机的背景下,我国文化产业反而发展很快,正如有些同志所说的“异军突起”。我感到应该充分利用这种大好形势,发展高层次、高质量的文化产业。但需要强调的是:除了前面说的决不能把文化产业,文化产品完全作商品,追求利润最大化外,还要强调文化创新,要根据各地的具体情况,培育、发展有民族特色、地方特色的文化产业、文化产品,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更广泛地飘扬于世界文化之林。这也是发展文化生产力和文化消费力一个重要的方面。

有人在谈到教育产业时认为,教育必须产业化,“它是教育改革的突破口”,认为教育的出路在于产业化,它会给教育带来生机和活力,是发展教育的必然趋势。有的甚至认为“公司化是教育产业化的主要形式”,“教育产业化的载体是公司化经营主体”,“教育产业可以而且应该追求利润最大化”,“无限商机在教育”。这些谬论就把教育这个培养人才的基地,把这个崇高的、促进两个文明建设的基地,完全丑化了,教育商品化,就会把人也变成商品,人与人之间、师生之间、学生与学校之间,都变成商品货币关系,这会造成什么后果?如果学校的经营主体完全是教育投资公司,投资公司必然追求利润,贪图经济效益,那又如何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如何实现社会效益?这种产业化、企业化、公司化、商品化的结果,还有什么教育质量可言?就是最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如美、日等国也不是这样,不是完全商品化、企业化,而是强调提高教育质量,培养高层次的人才。日本学者堤清二批判二些人鼓吹“消费社会”时指出:“商品的范围覆盖了人生所有的舞台”,形成“人际关系的商品化”,“在那里,婚姻、性甚至连死亡也都作为商品提供给市场”,92这样会使人完全“物化”,人生的意义和价值何在?教育“物化”、“商品化”,就完全背叛了教育的崇高目的,违反了教育的本质要求和发展规律,其后果是不堪设想的!

总之,我们既要发展文化、教育事业,又要发展文化、教育产业,坚持落实党中央有关的大政方针,(如前所述),反对各种奇谈怪论和谬论,不断提高文化、教育质量,为现代化建设、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服务。

第三,要增加对文化教育的投入。我们在前面已经谈到,我国过去在传统经济体制的影响下,对文化教育的投入偏低,影响消费力的发展。今后应该尽量设法增加对文化、教育的投入,这是落实科教兴国战略、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近年来,党中央很重视这些问题。在十六届三中全会的“决定”中就明确提出:“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完善和规范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措经费的教育投入体制”。“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大国家投入,增强活力,改善服务”。十六届五中全会的“建议”中又提出:“加大政府对文化事业的投入,逐步形成覆盖全社会的比较完备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大教育投入,建立有效的教育资助体系”。六中全会的“决定”中,更具体提出:“明确各级政府提供教育公共服务的职责,保证财政性教育经费增长幅度明显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逐步使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达到4%”。“加强公益性文化设施建设,鼓励社会力量捐助和兴办公益性文化事业”。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的报告中又强调:“坚持把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作为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加大投入力度”。“坚持教育公益性质,加大财政对教育的投入,规范教育收费”。现在的问题,是如何具体落实这些要求,使文化、教育的发展任务,成为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的具体行动。

第四,从消费者个人来说,要不断提高文化教育消费,特别是精神文化消费在消费结构中的比重,增加智力投资。这是优化消费结构、提高人的素质的关键。随着居民收入的逐步提高,人们对文化教育的投入不断增加,文化教育消费在消费结构中的比重将逐步提高。随着知识经济的来临,对人的文化教育水平要求越来越高,文化教育消费的比重将不断提高,是发展的必然趋势。

总之,通过文化教育体制的改革,文化教育观念的更新,政府和社会对文化教育的投入不断增加,文化教育事业和产业兴旺发达,人们的消费结构中文化教育消费比重不断提高,消费力不断提高,将充分体现文化教育作为第一消费力的作用,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