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消费力经济学
19748300000018

第18章 消费市场与消费力(1)

研究消费力,除了研究消费主体外,还必须研究消费客体,研究在市场上如何购得适销对路的消费品(包括劳务)。这就牵涉到如何发展消费市场的问题。发展消费市场,是发展消费力、满足消费需要的重要途径。下面我们就从消费需要谈起。

§§§第一节消费需要与消费力

消费需要与消费力有着极密切的联系。发展消费力,必须扩大消费需要,并使其得到实现。马克思在谈到“生产生产出消费”时指出:“……是在生产把消费的动力、消费能力本身当作需要创造出来的时候”158。没有需要,就没有生产,没有消费,也就谈不上消费力。人们的消费需要是不断扩展的,层次是不断提高的。低层次的需要得到满足后,又要求满足高层次的需要。高层次消费需要的满足,要求高层次的消费力。因此,提高消费力,是满足消费需求和提高消费需要满足程度的基本条件。

在商品经济条件下,消费需要的满足越来越依靠市场。需求是需要的实现,通过市场,使需要转化为需求,使有支付能力的需求(购买力)得到实现。这正体现消费力的作用。

市场经济是需求导向型经济。讲需求。首先是消费需求,它是最终需求。英国著名经济学家马歇尔早就指出:“一切需要的最终调节者是消费者的需要。”159另一个著名经济学家凯恩斯也早就提出:“资本不能离开消费而独立存在。反之,如果消费倾向一经减低……则不仅消费需求将减少,资本需求亦将减少。”160当前,我国消费需求已逐步实现导向作用和拉动作用,如何引导消费,扩大消费需求,拉动经济增长,是当前发展经济、深化改革一个极为重要的问题。我们要从消费需求入手,研究经济增长、市场扩大与消费力之间的关系。

当前,我们城乡居民均面临消费的升级。农村居民已进入由吃、穿转变为以用为特征的消费升级,城市居民正进入由以用转变为以住、行为特征的消费升级,大多数居民由以生存消费为主逐步转变为以享受消费、发展消费为主的升级。根据消费需求的变化,合理调整产业结构、产品结构,才能适应市场的变化,才能适应消费需求升级的要求。发挥消费需求的拉动作用和导向作用,不仅能促进市场的繁荣,而且能拉动投资需求的合理增长,有利于解决我国长期存在的投资结构与市场需求结构的脱节,以及产业结构、产品结构严重趋同的问题。事实证明,我们多年以来,凡是消费需求发展较快、居民消费水平提高较快的时候,国民经济也就增长较快,否则就增长较慢,甚至出现问题161。消费需求旺盛,消费力提高,形成消费热点,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促进经济增长,使消费水平提高和消费需求进一步扩大,从而促进消费需求与经济增长之间的良性循环,出现市场繁荣。这正体现了消费力的作用。

事实上,党中央对消费需求的作用一直很重视。江泽民同志在十六大的报告中早就提出:“坚持扩大国内需求的方针……调整投资和消费关系,逐步提高消费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十六届三中全会的“决定”中提出:“以共同富裕为目标,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十六届五中全会的“建议”中又强调:“要进一步扩大国内需求,调整投资和消费的关系,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的报告中又强调:“坚持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方针,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并把它作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这些都说明扩大消费需求、提高消费力的作用。

我们强调扩大消费需求、充分发挥消费需求的导向作用和拉动作用,提高消费水平的质量,提高消费力,这是非常必要的。但在这个问题上,要防止两种片面性:一是消费需求扩大了,消费水平提高了,不少居民家庭拥有消费品逐步丰富了,有人就认为这是“消费超前”。例如,我国上个世纪80年代,城镇居民家庭开始拥有各种家用电器,消费水平显著提高,当时就有人说是“消费超前”、“消费早熟”,我们一直反对这种观点。认为消费“超前”、“早熟”,是指消费需求的增长、消费水平的提高超过了生产的增长,超过生产力水平,出现消费率过高、积累率过低。从我国当时情况来说,从大多数居民的消费来说,完全不是这种情况;相反,是消费率偏低、消费水平低。不是消费“超前”、“早熟”,而是“滞后”。我们不能限制消费,而应“鼓励消费”162。最近几年来,很多居民家庭买了新房,大加装修,有的家用电器正在更新换代,有的还有了小汽车,这本来是好事;但现在又有人说是消费“超前”。这些说法是欠妥的,不利于提高消费水平、提高消费力,促进经济增长。

另一种情况是:有些人收入大提高之后,特别是有的暴富了之后,大搞奢侈消费,甚至骄奢淫逸,不仅浪费资源,污染环境,而且败坏社会风气,破坏社会文明。(这些情况,我们在第三章已作了一些说明,这里就不重复了)。有些奢侈消费,不是一般的“消费超前”,而是“超”到令人难以想象的顶尖;不是一般的“早熟”,而是“熟”到霉烂发臭的地步,这是必须痛斥的。

我们必须反对上面两种偏向,要科学消费,文明消费,适度消费,在逐步提高收入的基础上,扩大消费需求,提高消费质量,促进消费力的提高,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我国近年来出现有效需求不足,未能充分发挥消费需求的拉动作用,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原因还是消费需求本身的问题,即大部分居民收入水平偏低。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居民收入水平有了显著的提高;但从总体来说,城乡居民收入水平都还偏低。我们在第三章已谈到,我们较长时期以来最终消费率偏低,因而使居民消费率偏低。居民消费率低,必须造成消费需求不旺,造成市场疲软。马克思说:商品的出卖,“是商品的惊险的跳跃”,“商品的使用价值,只有在商品进入消费领域以后,才能实现,才能发挥作用。这在生产者手中只是以潜在的形式存在”163。市场疲软,商品难以从生产经营者手里转到消费者手里,无法实现“惊险的跳跃”,致使一方面,商品的使用价值无法实现,另一方面,消费者的消费力也无法提高。这里的关键在于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提高居民收入水平,是扩大消费需求、促进消费升级、提高消费力的基础。

§§§第二节消费倾向与消费力

我国近年来出现有效需求不足,消费倾向低(消费倾向是收入与实际消费的函数)。消费倾向低的主要原因是什么?与消费力的关系如何?这就需要首先分析消费倾向的内涵、影响因素以及对市场的影响。

一提及消费倾向,人们必然会追溯到凯恩斯。凯恩斯的消费倾向理论对当代市场经济发展的作用如何?对我国当前是否有借鉴意义?我们在这里作些简略探讨。

凯恩斯的消费倾向理论主要从消费与收入(即“所得”)的关系来分析。他说:“……有一个基本心理法则,我们可以确信不疑。一般而论,当所得增加时,人们将增加其消费,但消费之增加,不若其所得增加之甚”164。他不仅分析了影响消费倾向的一些客观因素,还分析了影响消费倾向的一些主观因素,列举了八种“使人不以其所得用之于消费”的动机,并概括为“谨慎、远虑、计算、改善、独立、企业、自豪与贪婪”,提出“相应的消费动机,则为享受、短见、慷慨、失算、炫耀与奢侈”165。他揭示的这个消费倾向递减规律,完全是以人的“心理法则”(心理规律)来考察消费倾向,通过消费增量与收入增量的比率来进行分析的,而忽视了人的消费力的非收入因素,即人的素质、特别是科学文化素质所形成的消费力的作用。凯恩斯以后的西方经济学家提出的“相对收入假定”、“绝对收入假定”,也都是从“收入决定论”来分析消费倾向。莫迪利安尼的“生命周期假定”,虽然增加了对人的年龄、对生命周期的分析,但仍然没有离开从收入到消费的关系来分析消费倾向。这些分析虽然没有错,但有很大的局限性。我们认为,消费倾向主要取决于人的消费能力(消费力),而消费力的内涵绝不止于人的收入或购买力。我们在第一章中就提出:不能像亚当·斯密那样把消费力只看成购买力或收入。我在十多年前就提出:“消费力不只是购买力,还应该包括消费者本身在消费方面的能力、才能。即令有了购买力,如果消费者本身不懂得或不善于进行消费,也会影响消费”166,应该像马克思所说的,把消费力看成是“一种个人能力的发展”。这就说明,我们分析消费倾向时,除了应重视收入这个因素外,还应该全面分析消费力,分析消费力的非收入因素,特别是人的科学文化因素。

我国三十年来,无论城镇居民还是农村居民消费倾向都偏低,而且在不断降低。但是,消费倾向偏低的原因,除了我们前面说的居民消费率偏低,收入水平偏低外,还由于不少人科学文化水平偏低。到1999年为止,不识字或识字很少的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还有12.4%,小学文化程度人口占35.7%,初中文化程度人口占31.9%,高中文化程度占9.9%,大专以上文化程度人口还只有2.9%167。近十年来,城乡居民文化程度不断提高。如各种受教育程度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以2000年而言,小学为35.7,初中为34.0,高中为11.1,大专及以上为3.6;到2008年,小学为29.3,初中为38.4,高中为12.9,大专及以上为6.2168。近年来居民文化程度虽有所提高。但从总体来看,居民文化水平还是偏低。和有些国家比,差距还很大。早在1990年,日本居民文化程度构成(%):大学为21.2,高初中为44.5;美国居民文化程度构成(%):大学为45.2,高初中为44.4;新西兰1991年居民文化程度构成(%):大学为39.1,初中为16.3,高中为7.8169。我们的差距还很大。居民文化水平偏低,必然影响消费需求的扩大和消费结构的升级。这就必然影响消费领域的扩大、特别是高层次劳务消费领域的扩展,影响人们的消费倾向。

居民收入水平偏低,居民科学文化水平偏低,这些都关系到消费力问题。正因为消费力水平偏低,因而消费倾向低,影响市场的发展。这也说明,发展消费力对提高消费倾向、扩展消费市场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研究消费倾向,不仅要分析居民收入,还应该分析居民的整体素质特别是科学文化水平。提高消费倾向,提高消费力,还必须多从提高人的素质特别是科学文化素质下功夫。正因为这样,我们才说文化教育是第一消费力。

我们当前很多居民消费倾向低,除了上面说的问题外,还有其他一些原因。例如,我们近年来正在进行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但一下子还难以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完整的社会保障体系,目前改革还不配套,人们有后顾之忧(如下岗、医疗保健、养老、子女教育等问题),必然造成储蓄倾向高、消费倾向低。又例如,我国过去出现一些重复建设,产品趋同,结构不合理,有些产品还不适应消费需求升级的要求。加之伪劣假冒商品充斥市场,因而使居民消费倾向降低。

上面这些都说明,研究消费倾向,不仅应该分析居民收入的变化,还应该分析其他有关方面的具体情况。因而不能完全否定凯恩斯的消费倾向理论,但它还有不足之处,需要根据市场经济发展的新情况、新变化加以补充,才能得出新的结论。

§§§第三节拓展消费市场,发展消费力

上面主要是从消费主体方面来看消费力。发展消费力,还必须有相适应的客体,即消费品和劳务。在商品经济条件下,就要通过消费市场来实现。

消费市场也可以分为消费品市场和劳务市场。

发展消费品市场,除了发展商品生产基地、扩大商品来源外,关键是开拓新产业、新产品,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和文化含量,以适应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这就要及时调整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就要发展高科技,包括信息科学技术、生命科学技术、新材料新能源科学技术等,使新产品不断涌现,使消费品适销对路。当前,我国消费品市场中,消费品供给结构不合理,其原因是消费品工业的产业结构不合理。有些消费品积压,主要由于消费品不适应消费者的需要,或者是货不对路,或者是消费品质量差、性能差,或者由于价格不合理等等,而生产部门又未及时调整产业结构,必然形成积压。因此,要根据消费需求的变化及时调整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增加消费品的有效供应,这是扩大消费市场、发展消费力一个极其重要的方面。

劳务市场是消费市场一个极重要而且越来越重要的组成部分(我们这里讲的劳务市场是指消费劳务市场,不包括劳动力市场)。提高消费层次和质量,必须发展劳务消费,提高劳务消费水平。我国现在劳务消费领域还不广阔,劳务消费水平还较低,这是经济不发达、消费力水平低的重要表现。要发展劳务消费,必须大力发展劳务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