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有个问题很值得研究:人们都要求有良好的消费环境,这是非常必要的、合理的。因此,是否可以说:要求有良好的消费环境,是人的一种基本权利?二十多年前,我在一篇短文中就提出:在消费者应有的权利中,应该包括“要求保护有益于健康的环境的权利”,“环境的好坏,不仅影响当代人的健康,而且会影响子孙后代的健康”,“我们应该尽量减少环境污染,保护生态平衡……作为维护消费者权益的一项内容”155。1992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的《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第一条原则就提出:“人类处于普受关注的可持续发展的中心,他们应享有以与自然和谐的方式过健康而富有生产成果的生活的权利。”因此,在《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中,是否把“环境权”也作为消费者的一项基本权利?今后在修改《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时,是否考虑这个问题?
第四,要加强生态环境的教育。
前面已经谈到,我们现在还有不少人缺乏生态环境、生态消费的知识,需要大大加强这方面的教育。早在1992年6月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的《21世纪议程》中有一章专讲环境教育问题。提出:“从小学学龄到成年人都接受环境与发展的教育”,“鼓励大学设立对环境有影响的跨学科课程”,“推广与当地环境与发展问题有关的成年教育计划”,并提议“开展一个全球教育活动”。最近二三十年来,很多国家已经把生态环境的教育纳入正规教育之中,纳入各级学校的教学计划之中。如意大利1983年就创办“绿色大学”,1986年发展到16所。澳大利亚也把生态环境教育普及到学校。其他很多国家也创办了“绿色学校”。我们也要及时开展生态环境教育,把它纳入素质教育之中,逐步建立完整的生态环境教育体系。教学内容应该包括价值观、生态伦理、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知识,以及保护生态环境的法律知识等。教育的形式,包括学校教育(幼儿园、中小学、大学)社会教育、家庭教育。要把生态环境教育和义务教育以及成年人教育紧密结合起来。无论城市和农村,在有条件的地方,还可开展生态环境和生态文明方面的讲座及展览,逐步普及生态环境知识。
党中央十六届六中全会“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早就指出:“建设现代国民教育体系,保障人民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加快发展城镇职业教育和培训网络,努力使劳动者人人有知识、个个有技能”。我们应该把生态环境的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之中,逐步形成“人人有知识,个个有技能”的格局,落实党中央关于素质教育方面的大政方针。可以预计,随着生态环境教育在我国逐步开展,全民环保意识、环保知识不断提高,将大大改善我国生态环境,使人民更多地享受生态文明的丰富成果。
总之,我们从消费主体、消费客体、消费环境以及影响生态消费的各个方面,着力保护、治理、培育生态环境,促进生态平衡,促进人与大自然的和谐协调,就会大大促进生态消费力的发展,这是可以预期的。
§§§第四节还要从生态文化的高度来衡量生态消费力
前面已经谈到,生态环境改善了,生态消费质量提高了,对人的发展、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作用很大。生态文化,是“真”、“善”、“美”的统一,是高层次的文化。正如有些人所说的:生态文化、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史上新的里程碑,是人与大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发展的新的时代标志。因此,生态消费力的发展,应该体现生态文化,体现生态文明、社会文明和社会全面进步。早在1997年,我在日本参加“东西社会经济与后工业社会”国际学术会议的发言中,就着重提出:“赫尔曼·卡恩把人均GNP超过4000美元的国家称之为‘后工业社会’,我们认为,还应该加上一条:人民免于环境污染、生态需要得到较好的满足,出现高层次的生态文化,才谈得上进入‘后工业社会’”。“我们研究后工业社会,也应该研究后工业社会的生态问题,研究生态需要得到满足的问题,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促进社会经济、文化的协调发展,促进生态文化的发展,促进生态文明新世纪的来临,这是我们一项长期的任务”156。确实,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享受和发展的基础。在工业社会,环境污染、生态平衡遭受破坏的情况还很严重。不解决生态环境问题,怎么能进入“后工业社会”,进入经济文化一体化的新社会呢?生态文明正是对“工业文明”的纠偏和改进。
我们就是要不断发展生态消费力,发展生态文化,弘扬生态文明。著名发展经济学家E·佩鲁早就指出:“企图把共同的经济目标同他们的文化环境分开,最终会以失败告终”,“如果脱离了它的文化基础,任何一种经济要领都不能得到彻底深入思考”157。江泽民同志早在全国第四次环保会议的讲话中就指出:“环境意识和环境质量如何,是衡量一个国家和民族文明程度的一个重要标志”。因此,我们必须从生态文明、生态文化的高度来衡量生态消费力,通过具有高层次文化内涵的生态消费,进一步促进生态消费力的发展,进一步促进生态文明、社会文明。
确实,文化是发展的摇篮,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我们在前面已经谈到,生态文化是“真”、“善”、“美”的统一,是高层次的文化。生态环境改善了,人们在优美的生态环境中生产、生活,就会像我们前面引证的马克思所说的:“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就能在优美的生态环境中,享受大自然之美,享受大自然给予的生态文化之乐。正如有些人所说的:“山清水清空气清,人美物美生活美,不是桃源,胜似桃源。”事实上,我国自古以来,有很多文人、哲人,在优美的生态环境中,欣赏了生态文化之美,享受了生态文明之乐。这种事例很多很多。例如,中国古代很早的古诗“卿云歌”中就写着:“日月光华,旦复旦兮”。歌讼人们享受与大自然和谐之乐。唐代文人王勃在《滕王阁序》中写道:“层蛮叠翠,上出重霄;飞阁流丹,下临无地。鹤汀凫渚,穹岛屿之萦回;桂殿兰宫,列网峦之体势……虹销雨霁,彩彻云衢,落霞与孤雾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他不仅很具体的写了当地的大自然之美,接着还写了他自己在优美的文化环境里,享受了优美的生态文化之乐:“穹睇眄于中天,极娱游于暇日。”宋代名人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写道:“朝晖夕阳,气象万千……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壁,渔歌互答,此乐何极。”写了当地的生态文化之美以后,接着还写道:“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皆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写了“其喜洋洋”,享受了生态文化之乐。唐代大诗人李白到荆门,在诗中写道:“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渡荆门送别”)。到终南山,在诗中写道:“绿竹入幽径,青萝拂行衣。欢言所得憩,美酒聊共辉。长歌吟松风,曲尽河星稀。我醉君复乐,陶然共忘机”。(“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宿置酒”。)诗人在优美的生态环境中,享受生态文化之乐,和朋友一起达到“陶然共忘机”的乐境。唐代大诗人杜甫到了泰山,在诗中写道:“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望岳”)。到长江,在诗中写道:“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润,月涌大江流。”(“旅夜书怀”)。诗人看到美丽的风光,也就在那里去旅游。甚至到泰山顶上去享受大自然之美,享受生态文化之乐。宋代著名文人苏轼游赤壁,看到“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的情形,使他心旷神怡:“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前赤壁赋”)。在享受生态文化之乐中,达到飘飘欲仙的境界。唐代著名诗人王维去风光明媚的松林里,在诗中写道:“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山居秋暝”)。去竹林里,诗人写道:“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竹里馆”)。诗人在优美的生态环境里,真是恋恋不舍,甚至在那里“弹琴复长啸”,充分享受生态文化之乐。宋代著名文人欧阳修在“醉翁亭记”中说:“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接着还说:“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这些文人在享受“山水之乐”达到其乐无穷的境界,说明生态文化的作用之大了。
像上面这些情况,自古以来还很多很多,这里就不一一赘述了。这些都说明:生态环境优美了,人们就能享受生态文明之美,享受生态文化之乐,就能大大提高消费质量,提高人的文化素质,就能从根本上提高消费力,特别是生态消费力。因此,我们研究生态消费力,就要从生态文化的高度来衡量,才能抓住生态消费力的实质。
这里还有个问题值得研究,为了全面分析生态消费力,是否应该有一些相关的指标来进行分析,是否应该建立一个指标体系?我们在下面作些初步的探讨。
反映生态消费力的主要指标:
1.绿色GDP。一般说,经济指标首先是GDP和人均GDP。但从生态文明的角度来说,应该是以资源和环境永续利用为先导的绿色GDP,这就需要研究如何科学计算绿色GDP以及人均绿色GDP等问题。
2.森林覆盖率。这是就全国而言。也可分农村和城市分别计算。
3.人均绿化面积。要分城市和农村,提出不同标准和数字。
4.人均清洁用水拥有量。水是人们最基本最重要的消费资料,而我们现在,清洁用水的问题还较大,特别是农村。因此,应该不断增加清洁用水的拥有量,应重视这个指标。
5.绿色产品比重。分别计算绿色产品在各类产品中的比重。不仅要计算数量,而且要考核质量。
6.婴儿死亡率。婴儿的死亡,与生态环境关系很密切。因而应该有这方面的指标,也可反映生态环境的情况。
7.平均预期寿命。任何人总是在一定的生态环境中进行生产和消费活动的。生态环境对人的生存关系很大。因此,应该把人的寿命作为生态文明的重要指标。
8.反映旅游消费质量的指标:每年参加生态旅游、文化旅游、红色旅游的人数在全部旅游人数中的比重。
还可设计其他相关的指标,还可根据各地区的具体情况,设计一些指标进行核算。这些问题,这里就不赘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