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消费力经济学
19748300000002

第2章 消费力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1)

§§§第一节消费力及其分类

所谓消费力或消费能力,是指消费者为了满足自己的消费需要对消费资料(包括劳务)进行消费的能力。亚当·斯密把消费力仅仅看作个人的购买力,他说:“我们常用一个人每年领受的金额,来表示这个人的收入。……这个金额,可以支配他的购买力……构成他的收入的,是这种购买力或消费力……”1。应该说,消费力包括购买力,因为没有购买力,人们就无法进行消费。但消费力的内涵,决不止于购买力。马克思说:“决不是禁欲,而是发展生产力,发展生产的能力,因而既是发展消费的能力,又是发展消费的资料。消费的能力是消费的条件,因而是消费的首要手段,而这种能力是一种个人才能的发展,一种生产力的发展。”2马克思在这里把“发展消费的能力”与“发展消费的资料”并列,强调指出是“消费的首要手段”,说明发展消费的能力的极端重要性。而且把消费能力看成是“一种个人才能的发展”,看成是“一种生产力的发展”,这是对消费力的内涵的极好的概括。马克思在这里把发展消费力提高到发展生产力的高度,也就说明发展消费力的极端重要性。

我们早在二十多年前就认为:消费力不等于购买力,还应该包括消费者的知识、才能等。“这里所说的消费能力,指的是消费者所具备的关于如何消费、使用消费对象的知识和才能。只有消费者具备了使用消费对象的科学知识,消费对象的使用价值才能够得到充分的合理利用”3。“消费者的消费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消费者的素质的高低,特别是科学文化水平”,“消费者必须不断提高自己的素质,提高科学文化水平,增长消费知识,才能充分享受现代科学文化给消费生活带来的一些成果,才能提高自己的消费能力”4。正如马克思在谈到人类由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飞跃时所指出的:“在这必然王国的彼岸,作为目的本身人类能力的发展,真正的自由王国就开始了”5。

这里就引申出一个问题:消费力到底由哪些因素构成的?我国80年代不少消费经济的论文和著作中,较多的认为:消费力由消费的主体和客体两要素构成,即由人和消费资料构成。人是消费力的主体,消费资料是消费力的客体。没有消费对象,消费者就无从消费;没有消费者这个主体,消费对象也就失去了意义。消费者是消费力依存的主体,消费对象则是表现消费力的客体或物质承担者6。还有人认为:消费力的构成要素,包括两个层次的内容,即“(一)消费力实体”,包括要求满足个人需求的消费者和由社会系统提供的消费资料、消费服务”;“(二)消费力实体诸因素的结合比例和结构——消费力组织的合理程度……比例和结构组织得合理,则消费力强……比例和结构组织得不合理,则消费力差”7。还有人认为:消费力除包括消费主体(消费者)、消费客体(消费对象、消费工具、消费设施,通常称为消费资料)外,还应包括消费力运行的调控系统(市场机制、计划机制、行政机制)8。上述观点,都有可取之处,但都不完整。消费力的内涵,包括消费主体和客体,这是无异议的,但除这二者以外,是否还有独立的要素决定消费力的实现和发展?我们认为,消费力的构成要素,应该是并列的几个要素,而不能是两个不同的层次。“消费力组织的合理程度”,是把消费力的主体和客体如何合理组织起来,使消费力得以实现,得以发展,但不是消费力本身,不能成为构成消费力的要素。“消费力运行的调控系统”,也同样存在这问题,它对消费主体、消费客体的运行进行调控,影响消费力,促进消费力的发展,但也不是消费力本身,不能构成消费力的要素。

我们认为,构成消费力的要素除消费主体、消费客体外,还有消费环境(包括生态环境和社会环境)。因为消费主体在消费消费客体的过程中,任何消费活动都离不开一定的消费环境。消费环境,既影响消费主体,也影响消费客体。优美的消费环境,既能促进消费主体的身心健康,又能提高消费客体的质量;恶劣的、受污染的消费环境,既影响消费主体的生存和发展,又会影响甚至败坏消费客体的质量。消费力就是消费主体、消费客体、消费环境三者的有机结合,就是在三者有机结合中不断形成和发展的。二十多年前,我们在分析消费质量时,就提出:除了消费主体、消费客体的质量外,还应该包括消费环境的质量。“消费质量是在消费者和消费资料、消费环境相互联系中表现出来的一种规定性,它只有在这种联系中才表现出来”。“环境污染从各方面影响着消费结构,降低消费水平和消费质量”,“防治环境污染对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和生活水平具有战略的意义”9。应该说,消费主体、消费客体、消费环境这三个组成消费力的要素,各自提高质量,并协调发展,才能使消费力处于最佳状态。(这些问题我们以后还要论述)

这里还牵涉到消费力的分类问题。马克思在分析资本主义下生产与消费的关系时,曾提出:“绝对消费力”、“社会消费力”等问题。马克思说:“……社会消费力既不是取决于绝对的生产力,也不是取决于绝对的消费力,而是取决于以对抗性的分配关系为基础的消费力……这个消费力还要受到追求积累的欲望的限制,受到扩大资本和扩大剩余价值生产规模的欲望的限制”10;“资本作为生产出来的产品会遇到现有消费量或消费能力的限制”11;“一切真正危机的最根本的原因,总不外乎群众的贫困和他们的有限的消费,资本主义生产却不顾这种情况而力图发展生产力,好像只有社会的绝对的消费能力才是生产发展的界限”12。在这里,马克思不仅指出了社会消费力与绝对消费力的区别,还指出了资本主义制度下限制消费力的因素,资本家为了追求剩余价值,尽力压低工资。造成“群众的贫困和他们的有限的消费”,从而使资本主义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与劳动者有支付能力需求相对缩小的矛盾愈益激烈,最后不得不爆发经济危机。在社会主义下,生产的目的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已经没有“对抗性的分配关系”,“绝对消费力”、“社会消费力”都随着生产的增长而增长,成为发展生产的动力,而不是阻力。这样,“绝对消费力”、“社会消费力”的区分,也就没有多大的实际意义了。

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际情况来看,我们可以把消费力进行一些新的划分。

从人的消费需要的层次来看。美国著名经济学家约翰、肯尼思、加尔布雷斯把人的需要分为自然需要(如吃、穿、住、减少痛苦等)和心理需要(如人的虚荣心、舒适感、美感等)。他认为:从发展趋势来说,生产出来的商品用来满足人的自然需要的,在总产品中所占比重会越来越小,用来满足人的心理需要的,在总产品中所占的比重会越来越大13。他这里讲的自然需要,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生理需要。很多人把消费需要分为生理需要和心理需要两个层次。我们认为,还应该有第三个层次,即文明需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享受资料、发展资料的需要越来越多,要求提高消费的文明程度,满足文明需要。社会越发展,对文明需要的要求就越高。根据消费需要这三个层次(生理需要、心理需要、文明需要),我们可以把消费力分为满足生理需要的消费力、满足心理需要的消费力、满足文明需要的消费力。这里的关键是如何提高满足文明需要的消费力。马克思说:“……因为要多方面享受,他就必须有享受能力,因此他必须是具有高度文明的人”14。“对于没有音乐感的耳朵来说,最美的音乐也毫无意义”。15马克思在这里把消费力与人的“享受能力”结合在一起了。这就给消费力赋予新的内涵。当代科学技术迅猛发展,文化艺术日新月异,人们要享受现代科学技术和文化艺术的丰硕成果,就必须提高自己的科学文化水平和艺术修养,提高文明消费的能力,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文明需要。高层次的消费力提高了,消费层次和质量才能提高,才有利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

从消费力的客体来说,我们可以把消费力分为物质消费力和精神消费力。马克思早就把生产力分为物质生产力和精神生产力。在谈到货币的作用时指出:“货币不但决不会使社会形式瓦解,反而是社会形式发展的条件和发展一切生产力即物质生产力和精神生产力的主动轮”。16。在谈到农奴制的解体和资本的原始形式时指出:“所有这些关系的解体,只有在物质的(因而还有精神的)生产力发展到一定水平时才有可能”17。生产力和消费力是相对应的,生产力可以分为物质生产力和精神生产力,因此,以前我在分析消费力时,也把消费力分为物质消费力和精神消费力18。物质消费力就是人们为了满足自己的物质需要而消费物质消费品的能力;精神消费力就是人们为了满足自己的精神文化需要而消费精神文化产品的能力。这种划分很有意义。上个世纪中叶以来,在某些发达国家、特别是美国,物质生活大大提高以后,出现了“消费主义”、享乐主义。有些人醉心于物质享受,片面追求生理上和心理上的享受,追求感官快乐,人欲横流,物欲横流,出现了很多反文化、反文明的消费行为,出现了美国著名经济学家丹尼贝尔所说的“文化矛盾”、“文化危机”、“精神危机”。(详见《资本主义文化矛盾》一书,赵一凡等译,三联书店1989年出版。我们在以后有关章节中还要论及这些问题,这里就从略了)。我国虽然还没有出现“文化矛盾”、“文化危机”、“精神危机”,但近年来有些人热衷于奢侈消费,大肆铺张浪费,自我炫耀,追求低级庸俗甚至腐化堕落的生活,败坏社会风气。因此,强调精神消费力,发展精神文化消费,发扬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具有重要的意义。

近年来,我还感到:消费力分为物质消费力和精神消费力,还不完善,还应该包括生态消费力在内。众所周知,在工业社会,生态环境遭受严重污染,生态平衡遭受破坏,严重影响人的生存、享受和发展。治理、保护生态环境并培育优美的生态环境,这既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也是解放和发展消费力。近二、三十年来,很多专家、学者提出并强调生态生产力,强调发展生态生产力。消费力和生产力是相对应的,既要发展生态生产力,也要发展生态消费力。研究消费力,也要研究生态消费力。因此,这次修订原书时,在划分消费力的问题上,我把生态消费力加进去,与物质消费力、精神消费力并列,并在本书中专列一章进行探讨。

从消费主体与客体的结合来说,消费力可分为潜在消费力、有支付能力的消费力、实际消费力。这种划分也很有意义。我国当前消费领域,出现潜在需求大而有效需求不足的矛盾。有效需求不足,也就是有不少人缺乏支付能力,因而难以形成实际消费力。如何提高居民收入水平,并运用有效的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和信贷手段,提高有支付能力的消费力,使潜在需求变为有效需求,使潜在消费力变为实际消费力,是扩大消费需求、拉动经济增长一个重要途径。另外,有支付能力的消费力也不一定都转化为实际消费力,如消费品数量不足;或结构不合理,不是适销对路;或消费品质量低,质次价高,消费效益差,这些都使有支付能力的消费力没有相适应地转化为实际消费力,都影响消费力的发展。

§§§第二节研究消费力的意义

我们过去,研究消费关系较多,很少研究消费力。近一 、二十年来,才开始研究消费力问题。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越来越感到研究消费力的重大意义:

第一, 有利于实现社会生产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