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消费力经济学
19748300000032

第32章 不断提高消费力 加速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3)

18世纪著名经济学家弗雷德里克、巴师夏在所著《和谐经济论》中早就提出:“社会世界的普遍法则是和谐协调的,这些法则从各个方向趋于完善人类”255。把和谐协调作为“普遍法则”,这是很有意义的。但他又提出:“自由就是和谐”。而自由又是不可捉摸的,他自己也说:“我们认为,在自由政体下,不平等依然存在”256。他还强调:“必须从个人利益中去寻找扰乱社会的诸多因素之间的和谐”,但接着又提出:“……个人利益的性质决定它是不可挫毁的,至少不把人消灭,个人利益就不可能从身上消灭。……可是归根到底依然是个人利益”,因此,“这是社会和谐的第一个根源。这个根源是不可避免的,因为人类的巨大动力,也就是个人利益”257。把社会建立在“个人利益”的基础上,要通过“个人利益”,去构建和谐社会,当然是不可能的。在资本主义社会,在“个人利益”的驱使下,当然不可能构建真正的和谐社会。这里还有个问题很值得研究:最近30年来,在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了所谓“新自由主义”,强调全面私有化,发展个人主义,实现最大程度自由化,包括金融自由化、贸易自由化、投资自由化,实现完全市场化,每个人以各个方面追求个人财富,来满足自己的消费欲望。这样作的结果,极端个人主义、“消费主义”、各种腐朽性消费都出来了!这种“主义”,是否成为害人、害己、害社会的“主义”呢?是否成为美国这次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性金融危机的重要根源呢?这种最大程度自由化的发展,是否反映资本主义制度的深刻矛盾呢?这是很值得进一步研究的。但这里必须明确的是:这种极端自由的市场经济和我们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根本不同的!我们必须反对这种斜门歪道,坚持党中央早就提出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我们现在讲“和谐社会”,必须强调“社会主义”性质。

我们并不反对个人自由,问题是什么样的自由?在什么条件下去搞自由?其实,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早就设想了一个自由人联合体:“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258。这就和巴斯夏说的和谐社会完全不同了,和前面说的“新自由主义的”“自由”更不同了。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的自由、关于社会和谐的思想还很多,我们在有关章节中已引用了一些,这里就不再赘述了。

我国自古以来,一些名人及其名著中,非常重视社会和谐,有很多精辟的论著,已成为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例如,我国古代就提出过和谐协调的理想世界,人们称之为“大同社会”。如《礼记》中早就提出“大同社会”的理想,还提出“五有”的具体要求。(我们在第11章中已引了一些这里就不赘述了)。孔子也提出他设想的社会和谐的理想境界: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中庸·天命》)。“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已。”(《中庸·尽性》)。“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论语·学而》)。孟子提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公孙丑章句下》)。

老子提出:“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老子》第42章)。庄子提出:“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庄子·齐物论》)。“夫明于天地之德者,此之谓大本大宗,与天和者也,所以均调天下,人和者也。与人和者,谓之人乐;与天和者,谓之天乐”。(《庄子·天道》)。荀子提出“群众和一”,“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共养以成”。(《荀子·天论》)。墨子提出:“若使天下兼相爱,国与国不相攻,家与家不相乱,盗贼无有,君臣父子皆能孝慈,若此则天下治。”(《墨子·兼爱上》)。管子提出要和谐,要讲礼,礼有“八经”:“所谓八经者何?曰:上下有义,贵贱有分,长幼有等,贫富有度”(《管子·五辅》)。董仲舒提出:“天下之际,合而为一”。(《董仲舒·春秋繁露》)。周敦颐提出:“中也者,和也,中节也,天下之达道也,圣人之事也。”(《通书·师第七》,《周子全书》卷八)。宋儒张载(张横渠)提出:“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语录》)。张岱年教授认为这四句名言,表达了真正哲学家的宏伟怀抱,今日仍可成为哲学家的座右铭259。我认为:也应该是我们研究经济学、特别是研究消费力经济学的同志们的座右铭。

我国古代,像上面这些著名论述,还很多很多。至于近代那就更多了,(如太平天国的“理想国”,康有为的《大同书》),乃至孙中山的反映“天下为公”的“大同世界”,这里就不一一赘述了。这些都反映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六大的报告中早就指出:“中华文明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巨大贡献。”和谐消费、和谐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一个重要方面。我们在这里只是从消费力方面来说明:要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提高生产力和消费力,促进社会和谐,弘扬和谐文化,以利于加速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我们党中央在重视社会和谐、着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还特别重视和谐文化的建设。如十六届六中全会的“决定”中就专列一节,强调建设和谐文化;明确提出:“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还强调:“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借鉴人类有益文明成果,倡导和谐理念,培育和谐精神”。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的报告中又强调:“加强文化建设,明显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建设和谐文化,培育文明风尚。”“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推进文化创新,增强文化发展”。通过一系列措施,“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上面这些都说明了:党中央一直很重视社会和谐,重视和谐文化的建设。党中央提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是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社会发展理论的继承与发展,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又一次重大创新。我们这里,就是从消费力的角度,分析如何具体落实党中央关于构建和谐社会的大政方针,弘扬和谐文化,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服务。

要实现上述要求,就必须把党中央有关的大政方针和具体措施,落实到基层,落实到每个消费者,形成人人促和谐的良好氛围。这就要大力发展文化教育,充分发挥文化教育作为第一消费力的作用。只有从根本上提高了人的素质,特别是科学、文化素质,才能主动地、自觉地提高三大消费力,促进三大消费力之间的和谐,促进社会和谐。正如马克思所说的:一个人“要多方面享受,他就必须有享受能力。因此,他必须是具有高度文明的人”260。这里又牵涉到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即人的本质是什么?人应该是什么样的人?在西方国家,很多学者一直认为:人是“经济人”(以后又有些人提出所谓“新经济人”),追求利润最大化。我一直认为:人不是“经济人”,不能追求利润最大化,而应该是“文化人”。我在一些短文中早就提出:“现代化的根本内涵应该是人的现代化。而人的现代化的根本内涵,是人具有高度的文化,具有文化意识和文化自觉,不断提高文化价值的含量。其落脚点在于人的发展,在于人的素质的提高”261。“人不能说是‘经济人’,而应该是用先进文化武装的‘文化人’”,“人的塑造,特别是‘文化人’的塑造,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础工程”262。人成为“文化人”,具有高层次的文化意识、文化内涵,就会像马克思所说的:“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也就是说,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本质”263。就会追求文化效益最大化,自觉地保护生态环境,文明生产,文明经商,文明消费,促进物质消费力、生态消费力、精神消费力的协调发展,促进物质文化、生态文化、精神文化的协调发展,弘扬和谐文化,促进社会和谐,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早日实现。这里使我想起了马克思对未来的理想社会一段精彩的描述:“……通过人并且为了人而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因此,它是人向自身、向社会的(即人的)人的复归。……它是人和自然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是存在和本质、对象化和自我确证、自由和必然、个体和类之间的斗争的真正解决。它是历史之诞的解答”264。我们不断提高三大消费力,并促进三者协调发展,促进和谐文化大发展,加速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正是“人和自然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正是促进“人的复归”,“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正确解答“历史之谜”。这些问题的逐步解决,也正是落实了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的报告中所强调的:“努力实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实现各方面事业有机统一、社会成员团结和睦的和谐发展……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这正是我们党着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崇高目标,也正是我们研究消费力的出发点和最终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