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消费力经济学
19748300000031

第31章 不断提高消费力 加速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2)

这里有个重要问题值得注意。我们在前面谈到:我们现在有些人强调“商品拜物教”,造成了很大的危害。在某些人的消费过程中,甚至把人也“商品化”了。这些情况,在资本主义国家早就有了,特别是上个世纪五十年代以来,情况就更多了。例如,在美国纽约、华盛顿、芝加哥这些大城市,都有“红灯区”,里面尽是一些裸体女人一丝不挂在摇滚,以此牟利。有的甚至当街裸浴,搞裸体摄像,牟取暴利。有的人把人本身商品化了,还自鸣得意,自称为“摇钱树”。如美国著名的摇滚歌星麦当娜,人们说她是“性感名星”、“淫荡的色情皇后”,美国著名杂志《福布斯》称她有“罪恶的脑袋与经济的身体”,是当今最有钱的女人。《小阁楼》杂志最早刊出她一组裸体照,卖了10万美元;《花花公子》花20万美元买了她更多的裸体照大版刊登。她经常给画家、给摄像师作裸体模特,人们称她为“妖精”。她自己还自鸣得意地说:“你们说我是妖精,好吧,我就是妖精。不过我的心愿还不只是当个妖精,我要当明星,我要人们把我当明星来看待。最大的蛋糕应该归我,最美丽的鲜花应该属于我”247。真是无耻已极。

在西方国家,把人商品化的情况还很多,我们在这里就不一一赘述了。美国经济学家柏忠言早就指出:“……他所看到的全部景象是一大堆肉——一堆物质而已”。“他不把别人看成人,他把他们看成是供他们消费和享受的‘物品’”248。法国社会学家让·波德里亚指出:“……富裕的人们不再像过去那样受到人的包围,而是受到物的包围……我们生活在物的时代”。“时装模特的身体不是欲望的客体,而是功能性客体,是混杂着时尚符号和色情符号的论坛……身体,尤其是女性的身体,特别是时装模特这种绝对范例的身体,构成了与其他功能无性物品同质的、作为广告载体的物品”。“必须使个体把自己当成物品,当成最美的物品,当成最珍贵的交换材料,以便使一种效益经济程式得以与被解构了的身体,被解构了的性欲相适应的基础上建立起来”249。我国近代文人林语堂也早就指出:“……先前是艺术,后来变为商业性的利用,将女人的全体直到最后一条的曲线和最后一只染色的脚趾为止,完全开拓起来。我从未见过女人的肢体经过这样的商业性开拓,而我也很奇怪何以美国女人竟肯这样驯服地去听人家将她们的肢体开拓到这个地步”250。

其实,马克思恩格斯对资本主义国家把人本身也商品化的情况进行了严厉的批判:“生产不仅把人当作商品、当作商品人,当作具有商品的规定的人生产出来;它依照这个规定把人作为精神上和肉体上非人化的存在物质生产出来……这种生产的产品是自我意识的和自我活动的商品……商品人”251“……它使人和人之间除了赤裸裸的利害关系,除了冷酷无情的‘现金交易’,就再也没有任何别的联系了……把人的尊严变成了交换价值”252。“把人的尊严变成了交换价值”,人作为商品出卖了,这还有什么人?有什么人性?这是对人极大的背叛!对人的消费力、特别是精神消费力极大的污染!对文化、特别是精神文化极大的背叛!是我们必须坚决予以批判和排除的!

我们现在,虽然还没有出现资本主义国家那种严重的情况,但近年来也有一些不正常的情况。有的人也把明星作为高价商品,高价表演脱衣舞、性舞。有些文化娱乐场所,还经常搞艳舞表演,搞什么“美女经济”。有个模特公司老板公开说:“模特是商品,作为模特公司,我们的产品就是模特。花上百万元举行大赛,推出新模特就是新产品,开发新产品就要出卖的”。有的城市还搞人体摄影比赛,有的还搞人体摄像展、人体模特艺术展,有的还搞什么“激情情侣热吻大赛”。在网络消费中,更有不少色情和暴力的东西,如以“美女送吻”、“美女脱衣”等为主题,贩卖黄色的东西。这些把人商品化的情况也经常出现,这也是很值得警惕和必须坚决反对的。

总之,消费力与消费文化关系极为密切,我们必须使物质消费力、生态消费力、精神消费力三者协调发展,相互促进,从而推动物质文化、生态文化、精神文化三者协调发展,相互辉映,形成光辉灿烂的和谐文化,促进社会文明和社会全面进步,这正是我们研究消费力所孜孜以求的。

§§§第三节促进和谐文化的发展 促进消费和谐、社会和谐

在西方国家,早就有和谐社会的思想。如古希腊罗马哲学家柏拉图,早就写了《理想国》,认为只有统一的生活,才能产生社会全体的和谐,提出:“使全体公民彼此协调和谐,使他们把各自能向集体提供的利益让大家分享……把他们团结成为一个不可分的城邦公民集体”253。柏拉图的理想世界,当然带有乌托邦的思想。古希腊罗马哲学家毕达哥拉斯认为:和谐便是“宇宙秩序”,是善和美。“美德乃是一种和谐,正如健康、完善和神一样。所以一切都是和谐的”254。他揭示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1803年法国空想社会主义者傅立叶在《全世界和谐》一文中提出:资本主义制度是不公正、不合理的,必然为新的“和谐制度”所取代。1824年英国空想社会主义者欧文在美国印第安纳州对“和谐制度”进行了长期的试验,并把这种共产主义试验称作“新和谐公社”。1842年,德国空想社会主义者魏特林在《和谐与自由的保证》一书中,将资本主义称作“病态社会”,将社会主义社会称作“和谐与自由”的社会,指出新社会的和谐必然是全体人民之间的和谐。

空想社会主义的和谐社会思想,都是以伦理道德和理性原则设计出来的,脱离了现实的经济基础,因而只是“空想”而已,难以形成实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