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中国党政公文写作要领与范例
20004000000016

第16章 公文写作方法要领(15)

第二部分是第七至第十七条,作者从战略高度总结了我军三个月作战中的经验教训,特别是正确的作战方针及一些行之有效的作战方法。比如过去三个月内“我中原解放军主力在陕南、鄂西两区,创造了两个游击根据地……将对今后长期战争起更大的作用”,“吸引了蒋介石原拟调赴东北的几支有力部队于关内……对将来斗争也有重大的意义”,“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是过去三个月歼敌二十五个旅时所采取的唯一正确的作战方法”,“我们损失淮阴、菏泽、承德、集宁等几十个中小城市……各地应检讨过去作战经验,吸引教训,避免重犯错误”等。特别是在第二大层次之下,每个条款又含有非常严密的两个小层次。作者使用“过去三个月内……”的句式,回顾已经发生过的情况或已经做过的事情,用“三个月经验证明:……”的句式总结带有规律性的东西,用“今后必须……”、”必须……”一类的句式提出今后应坚持的做法。从而,使得每个条条款款都表现为先因后果、先务虚后务实、先讲道理后发指示,先说为什么要做后说做到什么样子这样一条立体性清晰的思维路子。

第三部分即第十八条,作者站在宏观高度分析国际国内的政治形势,进而要求全党统一认识,树立必胜的信念。这是实现今后一个时期作战再歼敌正规军25军旅这一重大战略任务的思想保证。

三个层次,从总结战绩入手,分析形势,提出任务、明确方针、交代方法,最后落实到思想保证,一环套一环,一扣紧一扣,层层递进,逻辑严密。而且,在表述方法上,边叙述边说明,叙中有议、议中有说、有理有据、理据结合。从而,把多方面的问题、多类型的矛盾、多层次的内容有机地组合在一起,这是毛泽东同志的雄才伟略在公文写作中的展现。我们理应从中加深学习理解,从中获得有益的启迪,吸吮丰富的营养,把我们的工作总结写得更有科学性,更加切合实际。

三是“正反对比”的结构形式。如《八路军抗战两年来的经验教训》是朱德同志1939年7月7日所写的一篇工作总结(详见《朱德选集》以下简称《总结》),生动地总结了“七七事变”以来八路军抗战的一系列经验教训,为我军如何进一步提高战略战术,争取全国战略主动指明了方向。在今天,这份总结不仅成为我们研究我军军事思想的重要文献,而且对于我们如何写好总结也具有极其深刻的启迪意义。

(1)跳出“三大块”的单一写作模式。此文在写作上的独特之处,是跳出了总结写作的一般模式——“三大块”。“三大块”即“基本情况——主要做法(或作法与经验、或经验与体会)——存在问题与今后的意见”,这可算是当前总结写作的普遍模式。

我们所以要写总结,就是要对过去一段时间内的工作,从方向、做法、效率、成因等方面进行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地分析、综合与判断,然后提炼经验、找出教训、寻找出指导今后工作的良策。当我们把这个总结的过程反映成书面文字的总结时,它应当与思维运动的过程相一致,那就是把情况、经验、教训、主张糅在一起,归纳出几个专门的问题来,逐一全面系统地给予回答,维持事物的本来面貌及完整性。而“三大块”的弊端是难以回避主要问题在三个部分的分割、割裂与重复出现。此文在这方面为我们如何跳出“三大块”的弊端,把总结写得有理有据、有血有肉提供了典范。如《总结》采用的是并列式结构,按照主次顺序,分别讲了“团结一致”、“动员民众”和”采用灵活战略战术”三大问题。在讲每个问题时,不是像“三大块”那样,这里摆情况、那里列做法,也不是这里讲经验、那里谈教训,更不是这里讲体会,那里说主张,而是把情况、经验、教训、想法有机地揉在一起,从事实与道理的结合上、从全面与反面的比较中、从经验教训与今后的主张一脉相承上作出全面“立体式”的回答。总之,《总结》给阅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于作者既不是就事论事地讲情况,也不是单纯孤立地进行叙述、议说,而是从总结经验教训中指明未来。

(2)夹叙夹议,事理融合。以叙述为主结合议说的夹叙夹议方式,是总结写作的基本表达形式。因为在写总结过程中,不仅要言事,而且要明理,事理结合,相辅相成。《总结》在这方面是非常成功的。如“冀察晋边区之能连续粉碎敌寇数度疯狂的围攻,晋冀豫边区之能成为华北抗战最坚强的铁的堡垒,晋西北根据地之能继续巩固与发展,这是靠了什么呢?就是靠着党政军民坚强团结的。在这些抗日根据地中,各党各派过去和现在都互助互让,大多成立了比较民主的抗日政权,部分地改善了人民的生活,帮助民众成立了抗日救亡团体,给予人民以各种抗战的便利。政府爱护人民,人民尊敬政府,政府帮助军队,军队也保卫了政府,军政民之间打成了一片,军队之间化除畛域,党派之间推诚相见,这一切保障了我们的铁的团结,使我们得到了胜利”。这段话,首先是通过议说的方式提出了一个疑问,这实际是在表达观点;然后用于一段较长的叙述文字作出回答,这是在陈述事实;在陈述事实之后,最后又紧接着进行议说,并以此作结。就是这样边讲道理、边摆事实,使“事”与“理”紧密融合于一体,有理有据、令人信服。《总结》不仅在阐述正面道理时是这样,而且在批判错误主张时也同样是如此:“如果不积极去巩固与扩大抗战力量,反而作日寇的应声虫,提出‘溶共’、‘限共’的口号;如果歧视抗日政府,忽视他们过去和现在的伟大作用,而加以撤除;如果不去积极动员民众,反而去限制抗日的自由;如果纵容一些军队不守群众纪律,甚至在友军将士前线喋血之际进攻其侧背:”这是作者在叙事,列摆情况,紧跟其后就一个喻议句:“这些就无异于放下自己最锐利的武器,用自己的刀砍去自己的手,怎能令全国人士不怀疑这些人是急于私利、忘却公义的分子呢?”

(3)讲究修辞,巧用辞格。任何一篇精美的工作总结,无不与修辞有着直接关系,巧用辞格是把公文写得又好又巧的关键所在。满打满算1200多字的《总结》,设问、对比、排比、对偶、综说等辞格比比皆是。

全文以“设问”开篇:“八路军抗战两年以来,我们得到了一些什么经验教训呢?”这个开头语犹如一块磁铁,强力地吸引着阅者的注意力,唤起人们的注意。

在每一个问题之首,都有一个对比句做小标题,例如第一,“凡是在党政军民团结一致的地方,我们就能胜利;凡是在发生摩擦地方,我们就要遭受不必要的挫折”。第二,“凡是在民众运动有成绩的地方,游击战争就能展开,抗战就能胜利地坚持:凡是在民运落后或受挫折的地方,抗战一定要遭受不必要的困难”。第三,“凡是采用灵活的战略战术的战役和战斗,我们大致就能胜利;凡是单纯防御或盲目进攻,就会遭受失败”。三个标题,由六个“凡是”组成三大“对比”,突出三条经验教训,为开篇的“设问”作出全面回答,呈现纲举目张之势,可谓十分精湛。

《总结》在阐述抗日根据地的机动战原则时,连续使用了12个成语及四字格词组:“小股进退,分支袭扰,集中主力,乘弱伏尾,昼伏夜动,声东击西,有意暴露,及时隐蔽,利害变换,毫不犹豫,拿定火线,转入外线。”这48个字,不仅高度概括、言简意赅,且节奏明快、刚劲有力,又便于牢记,易于执行。

《总结》在阐述全国范围的机动战原则时,更连续使用“在敌寇外线包围中寻求机动,在不利情况下毫不恋战”及“由单纯防御转到攻势防御,由被动转到主动,由散漫的队伍转到正规化和机械化的队伍”等一连串的排比句式,显得语言凝练、言简意赅、干脆利落、富有气势。

写好“总结”的要领包括以下五点。

1.找出规律,突出重点。

总结的目的,在于立足当前、面向未来,以使对今后工作的认识更加明确、行动更加自觉、步伐更加稳健有力。为此,就必须通过总结找出工作中带有规律性的东西,即能够揭示事物本质、内在联系和指导价值的东西。所以,写“总结”应切忌“流水账”。所谓“流水账”,即不分主次,不讲轻重,事无巨细,事事俱到,眉毛胡子一把抓,西瓜芝麻一起端。克服这种现象的唯一办法就是突出重点。所谓“重点”,是指事物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具体地说,就是把工作中的基本经验、主要做法,贯彻党的方针政策上的成功之处,指导工作开展的得力之法,推动事业顺利进行的关键所在……总结提炼出来。只有这样的“总结”,才是积累智慧的“宝库”,达到认识彼岸的“桥梁”。那种“千年模样一个样”的“通用总结”(即每到年底,把上一年的“总结”找出来,改改日子,换换数字,开头增加点新的提法,以此应付上级机关)理应加以杜绝。

2.“工夫下在平时”。

写“总结”最根本的一条是丰富地占有材料,“巧妇难做无米之炊”。要想解决这个问题,只靠写“总结”时才去现翻材料、现给下级打电话要数字、要例子是不行的,而是要把材料积累的功夫真正下到平时。比如对党和国家在方针、政策上一些重大的、最新的提法;上级组织有关本部门、本系统工作一些新的要求;本机关每一位领导同志在有关工作上的一些新的意图、见解、评论、想法,特别是他们走着蹓着、随时随地随口而出的一些零零碎碎的想法、看法,一定要记在心中。以上这些是“上头”。还要注意掌握“下头”,机关内部及下面基层单位出现的工作新动向、新苗头,以及典型人、典型事,特别是群众中出现的对工作精神的见解、评价及含义深刻的“火花”式的语言。积累的方法是处处留心。看到就摘、听到就记,越记越丰富,越记越熟悉。既有上情,又有下情,这“情”就是写总结的养料,有了丰富的养料就“如虎添翼”,写起“总结”就会随手拈来,轻车熟路,否则,临起草“总结”时现抱“佛脚”,“先搭架子后填肉”,这样临时拼凑、填充起来的“总结”势必言之无物,空话连篇。

3.“磨刀不误砍柴功”。

当我们正式接受撰写“总结”的任务之后,不可急于求成,立刻铺纸操笔,匆忙动手。而应在占有大量材料的基础上,认真分析研究,进行思维加工,将零散的、感性的材料,通过归纳、分析,使其上升到系统、理性的高度,明确结论、确立观点。然后列个提纲,做个书面“设计”。待上述准备完结后,再下笔写作。从时间上看,好像这样占去了不少时间,不太划算,不如接到任务后马上动笔来得快,其实不然。前者由于经过较为充分的思考,观点确立准、材料选得精、结构思路清,这样写出的“总结”一般不会出现较大的返工;后者由于匆忙上阵,缺乏充分思考,不但写起来“缺胳膊少腿”,而且由于“怀胎”月份不够是个“早产儿”,所以常会出现大返工,甚至被领导推倒重来,事倍功半,反倒耽误了时间。所以说“七分想,三分写”是快速成文的一条经验。俗话说的好:“磨刀不误砍柴功”。

4.不要“十步九回头”。

当按照提纲正式动笔写作时,一开始不要过多考虑文字的技巧。俗语讲“抛砖引玉”、“难能可贵的第一稿”,要以“小卒子过河直攻向前”的精神,跑步向前把初稿铺就出来。也就如同盖大楼一样,先把四框垒起来,而后在精雕细琢。俗话讲“有了骨头不愁肉”,然后再修修补补、抹灰压缝,“齐不齐,一把泥”。写“总结”也是在“冲”出初稿之后,再进行修改、推敲、润色,使之成文。总之,千万不要写写停停、停停改改。“十步九回头”,改乱了撕掉,撕后再改,如此边写边改,边停边收,既浪费时光,又容易引起情绪上的烦躁,扰乱了预想的安排。总之,起草初稿犹如“冲锋”,尽量一气呵成,宜粗不宜细;修改稿子时则要精雕细刻,好似“绣花”,宜细不宜粗。

5.行文要规范。

“总结”不是一个主要、正式文种,加之它的行文属性是“中性”,因此,在上报和下发时,都要从主要、正式文种中选择“报告”和“通知”做“文件头”,载运着“总结”分别向上和向下行文,切不可“天马行空,独来独往”。“总结”虽作为“附件”随“文件头”运行,但它与一般文件的附件不一样,其落款处也要加盖印章,以示负责。

十九、怎样撰写“调查报告”?

〔解答〕调查报告是就某一事件、某一情况或问题进行深入细致的实地调查后,经过科学地归纳整理和分析研究以后所写成的书面报告。

从实际使用情况来看,调查报告这一文种有多种表现形态,常见的诸如“调查”、“调查记”、“调查汇报”以及“考察报告”、“纪实报告”等,均属调查报告。

调查报告具有鲜明的特性。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它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即其所涉及的内容必须以确凿的事实为依据,不允许有任何虚假或浮夸;二是它的针对性强,亦即它必须围绕明确的调查目的,有的放矢地进行调查研究,提出或回答人们最关注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