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中国党政公文写作要领与范例
20004000000004

第4章 公文写作方法要领(3)

下午2时许,温家宝一下飞机就赶赴设在结古镇赛马场的北京军区某部“方舱”医院。温家宝走进帐篷医院、门诊室、B超室、重症急救室、X线室和保障供应室,详细查看医疗保障和卫生服务情况。截至4月29日,这里已接诊收治病人1290人,受到灾区群众欢迎。玉树县甘达村党支部书记叶青正在帐篷医院里接受治疗。大地震中叶青3根肋骨折断,他的妻子也失去生命,但他强忍悲伤和病痛折磨,带领村民们奋起抗震救灾。因病情不断加重,才于近日住院治疗。温家宝说:“基层干部都应向你学习。希望你安心养病、早日康复。”68岁的藏族女农民索南拉毛看到总理走近她的病床,激动地哭起来。地震中,她的腿部被砸伤,目前正在逐步康复。温家宝握着她的手安慰道:“不要着急,用不了多久,你就可以像以前一样走路了。”门诊室每一个诊台旁,都有一名军医和一名藏族医生共同为群众诊疗。温总理叮嘱他们要为老乡看好病。在手术室里,当听说这里灾后已经剖腹产诞生了两个新生命时,温家宝十分高兴。他对部队医务工作者说:“你们不远千里来到地震灾区,救死扶伤,为受灾群众服务,展现了革命的英雄主义气概和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精神,不愧为人民的子弟兵,灾区人民感谢你们!党和政府感谢你们!”

随后,温家宝又驱车前往地处结古镇西北方向70多公里的隆宝镇。汽车沿着崎岖不平的山路盘行,途中要经过海拔4600多米的红土山垭口,这里空气含氧量仅为平原地区的50%。汽车经过垭口公路最高峰的时候,温家宝看到有正在作业的养路工人,他临时停车走过去向他们致以“五一”节的问候。

经过近2个小时的山路颠簸,温家宝来到海拔4300米的隆宝镇。隆宝镇是玉树大地震的震中,全镇6个村21个社受灾严重,所有房屋严重损毁,102人死亡。温总理弯腰走进君青村帐篷党支部,详细了解人员伤亡、房屋毁损以及群众安置情况。随后,他又来到帐篷医疗点,看望受伤群众。38岁的桑丁在地震中失去了丈夫和两个孩子,她本人腿部骨折,头部也受了伤,正在帐篷医疗点治疗。78岁的父亲旦巴和一个四岁的孩子陪她。听了这个家庭的不幸遭遇,温家宝一手握着她的手,一手握着旦巴的手说:“你们失去了亲人,我的内心和你们一样难过。困难总会过去的,党和政府会帮助你们把生活安排好,把家园建设好。”他还来到杂年村受灾群众集中安置点,看望群众和医务人员。温家宝对聚拢来的村民们说:“地震夺走了我们的亲人,但夺不走我们的意志。灾难会过去的,但我们从灾难中得到的进步永远不会过去。玉树不倒,玉树常青;人间有情,大爱无疆。在党和政府的支持下,在全国人民的关心下,在灾区人民的努力下,我们一定能够重建美好家园。祝大家‘扎西德勒’!”听了总理坚毅而深情的话语,人群中爆发出热烈掌声,一些藏族群众流下了眼泪。

玉树州有84座寺院不同程度受损,其中结古镇受损寺院8座。有六百多年历史的结古寺,坐落在结古镇以西两公里的彭措达泽山上,远远望去,从山顶到山腰,一片绛红色的建筑独具风格,十分引人注目。结古寺是玉树地区藏传佛教影响最大的寺院之一,九世班禅曾在这里圆寂。地震中8名僧人遇难,寺庙建筑损毁严重。听说温总理要来,前住寺院的小路两旁站满了僧众,他们手捧哈达献给总理。温家宝走进桑周加措大经堂,听取更嗄松保堪布的介绍,认真察看了寺庙损毁程度,询问文物抢救进展情况。他亲切地对更嘎松保说:“党和政府会尽全力帮助你们恢复重建毁坏的寺庙,抢救和保护好重点文物。”更嘎松保十分感动,他感谢党和政府的关心,表示将和僧众一道,积极投身玉树灾后重建工作。温家宝对地震中遇难的僧侣表示哀悼,他说:“大灾面前,广大僧侣发扬爱国、爱教、爱家乡的精神,在抢救人员、安抚群众、维护社会正常秩序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我代表党中央、国务院向你们表示慰问和感谢。只要各族人民和僧侣群众团结互助,共同奋斗,就一定能够建设一个更加美丽的新玉树,让广大人民群众生活得更美好。”

1日晚9时,温家宝在青海省抗震救灾指挥部帐篷会议室主持召开会议,研究玉树灾后重建工作并作重要讲话。散会后已是23时30分左右。他又步行来到设在玉树州体育场的济南军区某部“方舱”医院,看望伤员、慰问医务工作者。

温家宝一直牵挂着地震灾区孩子们的生活和学习情况。2日一早天刚放亮,他从住宿的帐篷出来,来到了玉树县第三完全小学。这个小学有3130名学生,地震造成91名学生、5名教师遇难,两栋教学楼已成危房,其余校舍全部倒塌。在各方面大力支持下,四至六年级学生已于4月24日复课。在六年级一班活动板房里,同学们正在学习课文《跨越百年的美丽》。走进教室,温家宝亲切地对同学们说:“哪位同学愿意给爷爷唱首歌?”13岁的女孩永芷拉毛勇敢地从座位上站了起来,动情地唱起歌曲《感恩的心》,在她的带领下,全班同学齐声合唱。总理静静地听完后说:“这首歌的歌词非常好,让我们记住其中的一句话‘人间坎坷辛苦,我不认输’。”走出教室,温家宝手持一束白菊,缓步来到学校的废墟前三鞠躬,悼念在大地震遇难的同胞们。

玉树州综合职业学校在地震中受到严重损失,学生们失去了上课的教室。到4月29日,365名学生已转移到青海省内有关学校,高三年级的132名学生全部复课。离高考只有36天了,孩子们正在帐篷学校里紧张复习功课。温家宝走进高三(1)班了解孩子们的学习情况,对他们说:“在你们人生新的起点即将到来的时候,遇到了一场灾难,这是终身难忘的一课。通过这场磨难,你们的意志会更坚强,像玉树一样不屈不挠、挺立不倒。希望你们以百倍的努力刻苦学习,将来为祖国、为家乡的建设做出贡献。你们就是我们的孩子,我会惦念你们的。”

走出教室,闻讯而来的师生们围拢到总理的身旁,学生大多数是藏族。温家宝深情地对他们说:“中华民族5000年的历史,就是灾难深重的历史,但历经磨难,各民族文化传承不断,各民族依然团结得像一家人,这是我们这个民族大家庭的特点,也是我们战胜困难的力量源泉。灾难可以化作民族进步的力量,我们要用自己的双手创造玉树更加美好的未来。”

地震发生后,玉树自来水管网系统等遭到严重损毁。在青海省水利厅努力下,已有十多家单位和受灾群众安置点通水。温家宝来到玉树电力集团公司自来水厂,详细询问供水供电设施恢复情况。他勉励职工们再接再厉,保证地震灾区的供电和群众的用水。

临离开结古镇时,玉树灾区的广大群众在街头与总理依依不舍地告别。凝望着山坡上的一片片废墟,温家宝深情地说:“玉树,我还会再来的!”

(新华社青海玉树2010年5月2日电)

三、“报告”、“请示”写作中常见的

病误有哪些?〔解答〕主要有:

1.一成不变的“三段式”。

写报告一般要按“三段式”来组织结构,即“情况——做法——问题与今后意见”,这可以说是报告的基本写法,但不能把它当做报告的固定模式,否则,就是犯了一成不变“三段式”的病症。我们说报告的写作方式虽以“三段式”为根本,但也不排除“两段式”,比如陈云同志于1950年1月1日回复毛泽东同志询问的情况报告《上海工商界情况》(《陈云文稿选编》(1949至1956),第61页),就是由“情况—建议”两大层次组成的。国家技术监督局写给国务院的《关于建立企业、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统一代码标识制度的报告》,也是由“情况”与“意见”两大层次组成。这就证明,“三段式”虽是报告的基本写法,但不是唯一的写法。即使是“三段式”,在其运用中也呈现着多彩状态,也不能被“情况—做法—问题与今后意见”这个框子把问题框死。比如有些专题情况报告,有时并不去写做法,它的“三段式”表现为“情况—问题—意见”;一些有关事故、案件的专门报告,它的“三段式”表现为“情况—原因—下步做法”;针对工作中发生的问题而写的检查报告,它的“三段式”呈现为“情况——原因一责任及处理意见”;一些建议性的报告,其“三段式”更表现为“情况—问题—建议”。总之,在报告的写作中,必须从“情况—做法—问题与今后意见”这个狭窄的“三段式”天地中走出来,走向多姿多彩的世界里面去。

2.“请示”与“函”画等号。

请示是“向上级机关请求指示、批准”时使用的上行文种,这里的“上级机关”,是特指有隶属和指导关系的上级机关,并非指某一专门业务的主管部门,也非指与自己不存在隶属关系但级格比自己高的单位,更不是指上级机关那个“庙”里的任何一个“神”。如某市科委向市财政局申请批准专项用款、市农林局就该局副业生产向市税务局申请减免税金、市畜牧局就新开设的营业商店向市工商局申办经营执照等,由于他们之间相互是平级关系,按理应用“函”这一平行文申请批准,而他们却使用起“请示”这个上行文种来,把“请示”与“函”画等号混为一谈,这是不正确的。又如驻某地一个隶属于中国海洋石油公司的石油生产公司,在向地方政府所属市劳动局申办招工指标、向市物资局申请用煤时,写出去的“函”均被退回,对方非要以“请示”行文申请核准不可。这种做法也是犯了把“请示”与“函”画等号的错误,因为他们之间并不存在任何隶属关系,在这种情况下,向“有关主管部门请求批准”按理亦应用“函”,恰恰不能使用“请示”。还有,某县委就县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机构变动事宜行文给市委宣传部时,也以“请示”行文,理由是“市委宣传部是市委的内设机构,而市委又是县委的领导,所以,给市委宣传部行文时要用‘请示’”,这种讲法也是不准确的。市委是县委的上级,但并不是市委的那个“庙”里的任何一个组织都是县委的上级,市委宣传部与县委是平级单位,按前边讲的同样应当用“函”,而不是用“请示”。

3.请示结尾用语未遵守“重点后置”。

请示的结尾用语,基本上可以说都采用“重后”的修辞手法。它是指一句话中两个截然不同的含义,一个为“虚”,一个为“实”,而且“虚意”位前,“真意”在后,并且这种“实意”又通过谐音体现出来。比如“是否可行,请批示”、“妥否,请批示”、“可否,请批示”等,都是请示结尾的常用语。这些语句,从字面上看好像作者的本意是这样的:“我们的意见、要求是可以(可行、可办),还是不可以(不可行、不可办),请上级给我们审批一下”。实则大不然。如果请示的作者基于这样一个想法,即请示的内容上级批准也可,不批准也可,那么,一般就不会写请示了。从实际工作来看,凡是要行文请示的问题,作者都是渴望上级批准的事情,都是迫切期望领导能认可的问题。这种渴望能获准的心情又不能过于外露,否则,就显得有些不恭了。所以,我们祖祖辈辈的秘书工作者们集多年的实践经验,总结并约定俗成了目前请示的这种结尾惯用语。由此可见,“是否可行,请批示”、“妥否,请批示”、“可否,请批示”中前半句的“是否”、“妥否”、“可否”只是一种“虚意”,而“请批是”(“是”即“示”的谐音)才是作者的真意所在,表示出一种对上级的肯定性的要求。

我们在实际工作中,看到有的请示的结尾用语写作“可否,请予批复”、“以上意见是否可行,请领导给予审批”、“以上意见妥否,请上级决定”等,这种写法从字面上说不出有什么不妥,但从更深一层的意义来讲,就显得不尽巧妙,缺乏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