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中国人易读错的字,说错的话
20005000000007

第7章 古今广记(2)

高句丽(公元前37年~公元668年)(史书中也写作“高句骊”,简称“句丽”“句骊”,现又叫“高氏高丽”)是公元前1世纪至公元7世纪在我国东北地区和朝鲜半岛存在的一个民族政权,与百济、新罗合称朝鲜三国时代。其人民主要是濊貊和扶馀人(包括沃沮和东濊),后又吸收些靺鞨人,古朝鲜遗民及三韩人。

公元前37年,夫余国王子朱蒙为避祸南逃到卒本川(今辽宁桓仁),建立卒本夫余,定都于纥升骨城。公元前9年,朱蒙死去,共计在位19年。朱蒙时期,先是降服了沸流国,后经过北讨,灭掉了荇人国,将其纳入高句丽国的势力范围,然后,又向东扩张,灭掉了北沃沮,使其政权初具规模。

之后高丽与周围国家战乱不断,且内部纷争也从未停息。公元668年,高丽与我大唐交兵,唐军大败高句丽军队,高句丽第27代国王宝藏王高藏被唐朝俘虏,唐平高句丽后,分其境为九都督府、四十二州、一百县,并于平壤设安东都护府以统之,任命右威卫大将军薛仁贵为检校安东都护,领兵二万镇守其地。根据司马光《资治通鉴》的记载,此后的高句丽贵族及大部分富户与数十万百姓被迁入中原各地,融入中国各民族中。另有部分留在辽东,成为渤海国的臣民,而其余小部分融入突厥及新罗。自此,高句丽国家不再存在于世。

几个小小的汉字却引出了长达几千年的传奇故事,使我们在读准字音的同时又增长了文史知识,增加了内涵。

文海撷零——西域古国正音

公元前138年和公元前119年,张骞两次出使西域时,西域曾先后存在有36个国家。

(一)乌孙:今新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伊宁市、察布查尔锡伯县附近几县及现哈萨克斯坦部分,是当时乌孙国的属地,但绝大部分被沙俄侵占;

(二)龟兹(qiū cí):今新疆阿克苏地区库车县、拜城县一带;

(三)焉耆(yān qí):今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焉耆回族自治县;

(四)于阗(yú tián):今新疆和田地区和田市一带;

(五)若羌(ruò qiāng):在今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若羌县东南、罗布泊西北一带;

(六)楼兰(lóu lán):在今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境内的罗布荒漠中,后改国名为鄯善(与现在的吐鲁番地区的鄯善县有别),现仅存楼兰遗址;

(七)且末(qiě mò):在今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且末县西南,玄奘取经曾在此停留过;

(八)小宛(xiǎo yuān):在今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且末县东、车尔臣河南岸,为西域36国中最小的国;

(九)戎卢(róng lú):在今新疆和田地区于田县南;

(十)纡弥(yū mí):在今新疆和田地区策勒县东;

(十一)渠勒(qú lè):在今新疆和田地区策勒县南;

(上述三国全部在今和田地区东部一带,均已被塔克拉玛干大沙漠淹没)

(十二)皮山(pí shān):今新疆和田地区皮山县东南的藏桂乡附近,尚有汉时皮山古城废墟;

(十三)西夜(xī yè):在今新疆和田地区皮山县西南;

(十四)蒲犁(pú lí):在今新疆喀什地区叶城县东一带;

(十五)依耐(yī nài):今新疆喀什地区英吉莎县东南;

(十六)疏勒(shū lè):今新疆喀什地区疏勒县和喀什市;

(十七)莎车(shā chē):今新疆喀什地区莎车县,后被于阗吞并;

(十八)尉头(yù tóu):今新疆阿克苏地区乌什县和喀什地区巴楚县一带;

(十九)温宿(wēn sù):今新疆阿克苏地区阿克苏市和温宿县一带;

(二十)尉犁(yù lí):今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库尔勒市和尉犁县,后被焉耆吞并;

(二十一)姑墨(gū mò):今新疆阿克苏地区拜城县一带;

(二十二)卑陆(bēi lù):今新疆昌吉回族自治州阜康市以北一带;

(二十三)卑陆后国:今新疆昌吉回族自治州阜康市以东一带;

(二十四)乌贪訾(wū tān zī):今新疆昌吉回族自治州玛纳斯县、昌吉市以北一带;

(二十五)单桓(dān huán):今新疆昌吉回族自治州玛纳斯县东北;

(二十六)蒲类(pú lèi):今新疆哈密地区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西北;

(二十七)蒲类后国:今新疆哈密地区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西北;

(二十八)西且弥(xī qiě mí):今新疆塔城地区乌苏市东南;

(二十九)东且弥:今新疆昌吉回族自治州昌吉市以西;

(三十)劫国(jié guó):今新疆昌吉回族自治州呼图壁县东北;

(三十一)狐胡(hú hú):今新疆吐鲁番地区吐鲁番市以北;

(三十二)山国(shān guó):今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尉犁县东;

(三十三)车师(chē shī)前国:现新疆吐鲁番地区吐鲁番市交河故城;

(三十四)车师后国:现新疆乌鲁木齐市及附近地区;

(三十五)车师尉都国:今新疆吐鲁番地区吐鲁番市东南;

(三十六)车师后城国:今新疆昌吉回族自治州奇台县周围。

北京有个“大栅栏”

北京是个历史风韵与现代气息并存的城市,它的多元文化吸引着各方的游人前来游览观光。不论谁来,必定会到故宫去看看,去沾沾那里的“皇家风水”。

在北京城中轴线上,有一条繁华的大街与皇城相对,名叫前门大街。当年的前门大街十分繁华,这里聚集着全京城最多的老字号商铺。就在前门大街一带,有一条街可与前门齐名,并且知名度也与前门大街不差些许,它就是“大栅栏”。

大栅栏:读作“大石烂儿”(dà shí làn-er)是北京市前门外一条著名的商业街。现也泛指大栅栏街及廊房头条、粮食店街、煤市街在内的一个地片。大栅栏地处古老北京的中心地段,是南中轴线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位于天安门广场以南,前门大街西侧,从东口至西口全长275米。自明朝永乐十八年(公元1420年)以来,经过500多年的沿革,逐渐发展成为店铺林立的商业街了。

据清代《钦定令典事例》中记载,雍正七年批准的外城栅栏440座,乾隆十八年批准的内城栅栏1919座,皇城内栏196座。大栅栏原是廊房四条,因为这条胡同的栅栏制作出色,保留长久,而且又大一些而逐渐为京城所瞩目,所以,大栅栏就成为这条胡同的名称了。

今天,走在前门煤市口一带,其繁华景象与当年无异。但当我们走到公交车站准备从这里乘车时会发现,有的站牌上写着“dà zhà lán”,而人们口中说出的,却是“dà shí làn-er”。

前门外的大栅栏地区是北京商业最繁华的地方,明朝永乐年间在前门外修建廊房,就是一排一排的房子,修完之后开始招商,希望商人来这儿经营或者居住,目的就是使当年荒凉的前门外地区变得日益繁华起来,那个时候慢慢就形成了一些街道,这些街道就相应地叫做廊房头条、廊房二条一直到廊房四条,廊房四条就是大家所熟悉的大栅栏这一条街。到了清朝乾隆二十三年的时候,为了加强外城街巷的治安管理,要求各个街道在街口竖立栅栏,这些钱当然是住在这儿的人集体分摊。栅栏每天早上定时开,晚上定时再把它关上,进出这儿的人就便于管理了。廊房四条的商铺比较多,这些人资金也比较雄厚。越是有财产的人,越要想法加强安全保卫,大家多出点钱把这个地方的栅栏修的比别的地方高一点儿,比别的地方坚固一点儿。久而久之,廊房四条这个名字就被大栅栏给取代了。清朝末年的时候,德国人拍的大栅栏的照片,街口一个铁门,上面写的三个字就是“大栅栏”。现在的样子跟清朝末年的时候差不多。

对于大栅栏名字的来历,书上有不少的记载,但是却很难找到关于“dà shí làn-er”读音的来由。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研究现代汉语的周一民教授认为:大栅栏的读音属于地名的特殊读音,历史悠久的“dà shí làn-er”读法属于保留古音。虽然目前国家还没有专门的地名名词规范,但播音教材中都专门谈到应读为“dà shí làn-er”。

其实,现在“栅”字最常用的读音即为(zhà)。但在古书中,“栅”字就有与“珊”相似的读音,《广韵》中记载“栅,所晏切,音讪。篱栅。”又如《集韵》中记载:“数眷切,音菉。编竹木为落也。”

由此我们也可以想象出来,最早的大栅栏地区的围栏是使用普通的竹子编成的,因而形成了《广韵》中所说的“篱栅”之义。

其实,真正的北京人是不排外的,并且是非常友好好客的,不论游人们读了什么音,北京人都会理解、明白,并且很痛快地给游人指路。

两朝皇廷——紫禁城

2005年,一部汇聚刘德华、郑伊健、赵薇以及张家辉等两岸三地一线影星的影片备受瞩目,它就是《决战紫禁之巅》。它讲述的是发生在明朝的江湖传奇。一般在新片上映前,制片方都会开几场新闻发布会,来为影片造势。在《决战紫禁之巅》的新闻发布会上,主持人、影片主演等人在介绍影片时对影片名称产生了分歧——有的人读作“紫禁(jīn)之巅”,有的人读作“紫禁(jìn)之巅”。小小的分歧不会影响大家对于影片的兴趣和理解,但是细心的观众还是认为因此会有瑕疵,那么,这个字究竟怎么读呢?

在字典中,“禁”为多音字,有两种读音,即“jīn”与“jìn”。这个字对于不同的读音有着不同的解释:

当它读作“jīn”时表示:

①受得住、耐久,如禁受、禁得住、弱不禁风等;

②忍耐、制止,如不禁笑起来。

但它读作“jìn”时表示:

①不许、制止,如禁止、禁书、禁令、禁欲、禁锢、情不自禁等;

②法律或习惯上制止的事,如犯禁、违禁品等;

③拘押,如囚禁、监禁、禁闭等;

④古代称帝王的地方,如宫禁、禁苑、禁卫军(古代指保卫京城或宫廷的军队)等;

⑤不能随便通行的地方,如禁地、禁区等;

⑥避忌,如禁忌等。

而就紫禁城来说,它是中国明、清两代24个皇帝的皇宫。明朝第三位皇帝朱棣在夺取帝位后,决定迁都北京,而后开始营造这座宫殿。明永乐十八年(公元1420年),紫禁城终于落成。其名称是借喻紫微星坛而来的——中国古代天文学家曾把天上的恒星分为三垣、二十八宿和其他星座。三垣包括太微垣、紫微垣和天市垣。紫微垣在三垣中央。中国古人根据对太空天体的长期观察,认为紫微星垣居于中天,位置永恒不变,因此成了代表天帝的星座,是天帝所居。因而,把天帝所居的天宫谓之紫宫,有“紫微正中”之说。紫禁城是皇权的象征,对平民来说,表示的是一种禁忌。通俗地讲就是,统治者所处的环境是不允许百姓随意进出的,甚至是不得随意谈论的。这种带有“禁忌”含义的词语,应当是属于“禁”在读“jìn”时的情况。所以,开篇所讲的电影名称应当读作“紫禁(jìn)之巅”。

1925年10月10日,在居住过两朝皇帝的紫禁城及其收藏品的基础之上,建立起了故宫博物院,1988年故宫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来到中国,如果没有去长城,就等于没来过;来到北京,如果没有去过故宫,也等于是白来一趟。这就是故宫在世界、在中国、在北京的意义。

宫苑典范——颐和园

在北京的旅游地图中,最为闪光的除了之前介绍的紫禁城外,就要属同样被列为世界遗产的颐和园了。如果初次来到北京,要是向北京人咨询应该去哪里旅游,他一定会将颐和园介绍给你。此时会出现这样一种情况,有的北京人说是“颐(yì)和园”,而有的北京人说是“颐(yí)和园”。那么,这个字到底应该怎么读呢?

“颐”字在字典中的标准读音有且只有一个,即“yí”,具体的意思是:

①面颊,腮,如支颐(手托住腮)、解(jiě)颐(面现笑容)、颐指气使等;

②休养、保养,如颐神、颐养等;

③文言助词,无义:“夥颐!涉之为王沈沈者”。

此时,我们就很容易确定“颐”字的读音了。另外,我们不妨探寻一下“颐和园”的由来,也许可以帮助我们很好的记忆“颐”字的意义。

今日的颐和园中,万寿山和昆明湖是其代表景点。万寿山,原名“瓮山”。昆明湖,原名“瓮山泊”,又名“西湖”。早在辽金元三代,这处有山有水的佳境,就已成为皇家园林。明代,曾在此处营建“好山园”。

据史料记载,清代乾隆十五年三月十三日(1750年4月19日),乾隆皇帝为迎接其生母崇庆皇太后于次年到来的60岁大寿,决定在好山园旧址挖湖堆山、大兴土木,营建清漪园。乾隆将瓮山更名为“万寿山”,又将瓮山泊更名为“昆明湖”,取汉武帝在长安开挖“昆明池”,以操练水军、策划攻略滇池之滨的昆明之典。

但不幸的是,清漪园等“三山五园”(圆明园、畅春园、万寿山清漪园、玉泉山静明园、香山静宜园)在1860年10月18日,遭英法联军纵火焚毁。到了光绪十二年六月初十(1886年7月1日),垂帘听政的慈禧太后宣布,将于次年正月“撤帘”,由年将16岁的光绪皇帝亲政。慈禧乘机提出,要重建清漪园,以作为自己“离退休养”的场所。